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超級富豪太空夢 競逐萬億商機


全球競逐新市場。在遙遠的太空,當人類自1961年開始進行探索,各國又不斷投入龐大資金,從太空軍備競賽到合力興建太空站,一個嶄新的領域乘時而起——商業太空旅遊。然而,探索太空的資金如無底深潭,當今日地球正開始出現資源短缺,加上氣候暖化、環境污染、貪富不均、高齡化等問題,究竟是肩付拓荒者精神,向遙不可及的太空進發,還是改善基本的生活環境?值得深思。

撰文  許海飈

身處太空的布蘭森。
乘坐的飛船「團結號」

在今年7月,兩位超級富豪——維珍集團創辦人布蘭森(Richard Branson)及亞馬遜集團創辦人貝索斯(Jeff Bezos),分別先後成功以自家研發的太空船升空,為急速增長中的太空旅遊市場寫下了劃時代意義,同時開啟了太空產業盛世。

這個橫跨近二十年的私人太空旅遊競賽,暫時是維珍集團創辦人布蘭森領先,緊隨其後的是亞馬遜集團創辦人貝索斯。要展開私人太空旅遊競賽,全是金錢、技術、人才、發展策略等各種複雜因素之間的角力,背後更牽涉投資者/創辦人的冒險取態,牽一髮動全身,而今日的成功,往往是前人的經驗及犧牲換取而來。作為跟前兩者鼎足而立的私人太空旅遊市場競逐者,一心想在火星殖民的Space X創辦人Elon Musk便曾指出,在前往火星的路上,會奪去很多人的性命。

這次升空成功,其實太空科技,自上世紀60年代開拓太空的成果。所謂獨木不成林,要發展太空產業,更加需要的時人才。究竟現時全球的太空產業發展規模如何?有數據顯示,目前在美國就有近19萬人正在從事與太空有關的行業,歐洲方面亦有近4.8萬人投入太空設計、研發及製造領域,其增長率比美國還要快。根據美國非牟利性組織「太空基金會」(Space Foundation)於去年的統計指出,全球太空經濟規模於2019年有 2.2%增長,達到 4,238 億美元。至於商業相關營收(來自政府以外的營收)更年增 6.3% 至 3,368.9 億美元,其中太空產品與服務年增 1.7% 至 2,177.2 億美元、太空基礎建設與支援產業更跳增 16.1% 至 1,191.7 億美元,為 2016 年以來首度超越 1,000 億美元關卡。「太空基金會」執行長 Tom Zelibor指出,各國已開始關注太空產業的發展,目前已有超過 80 個國家擬定太空發展計劃。

全球第一人

7月11日,北美山區時間早上8時40分,亦是英國富豪布蘭森在距離71歲生日還有7天的那一天,乘搭自己創立的維珍銀河旗下之「團結號」(VSS Unity)升空,同行還有五名成員,從新墨西哥州的美國太空港起飛。整個飛行旅程歷時大約一小時,各宇航員曾在太空倉內經歷約4分鐘的無重狀態。布蘭森由此成為搭乘私人太空船往太空的全球第一人。

布蘭森在很多年前,已在全球目光下,信誓旦旦地宣告將於2019年上太空,其後因多次太空船意外,令升空計劃一再延期。2014年11月,維珍銀河發生了嚴重意外,當時該公司一艘載人太空船「太空船二號」(SpaceShip Two)於美國南加州試飛時,在升至約一萬六千米高空時卻突然爆炸,殘骸墜落於莫哈韋沙漠,機上兩名機師一死一重傷。當時正值全球太空旅遊熱,有傳香港有十數名港人已落訂待飛,然而因為慘劇發生,令維珍的太空旅遊計劃要延遲多年。直至2018年12月13日,維珍在美國加州成功發射第二代太空船團結號(VSS Unity)。該次試飛,團結號成功升至82.7公里高空,在到達太空邊緣後,便滑翔下降,最後安全返回地面。此時布蘭森乘搭的太空船,就是團結號,其飛行模式亦跟隨一樣。

布蘭森與隊員

另一邊廂的貝索斯,乃於7月20日美國東部時間9時,與三名其他乘客,一同乘坐公司名下藍色起源(Blue Origin)開發的「新謝勃德號」(New Shepard),從美國德克薩州西部的一處發射場,由一杖可回收式的火箭推進下,送至離地面約106公里的高度,其後火箭退回地球,飛船則藉著降落傘向地面著陸,整個太空之旅為時約11分鐘,飛船內的乘客曾在升空的最高點上,感受3分鐘的無重狀態。「新謝勃德號」在此次升空任務前曾成功試飛15次,而這次戴著老闆貝索斯的升空任務,卻是首次戴人上太空,可見貝索斯確是藝高人膽大。

藍色起源號
太空旅遊一直是貝索斯的夢想。

86公里至100公里的票價差別

布蘭森及貝索斯的成功升空,對整個私人太空旅遊的市場帶來極大的象徵意義。升空項目,向來是高危、投資額龐大,而隨著二人的升空成功,至少將升空的失事率進一步降低,同時吸引更多的高資產值人士願意購票。另一方面,憑藉這次成功經驗,兩位超級富豪必然會加碼投資在太空旅遊項目開發上,同時間引起漣漪效應,令更多企業投身其中,進一步壯大市場。

很多人都想知此次升空的票價。於2001年間,曾有美國富商Dennis Tito花費2,000萬美元乘坐俄羅斯火箭到國際太空站,並在太空逗留了7日22小時。在航空史上,這是全球首趟民間自費的太空旅遊,不過由於火箭是國家研發的,航程亦大有不同,因此只作參考。維珍銀河在數據上較具透明度,曾於數年前公開太空船的票價為每張20萬美元,然後加價至25萬美元,當時消息一出,已迅速有來自60個家的600多名顧客支付了訂金,部分為頂級富豪、荷里活大明星等知名人士。不過自2014年的致命墜機意外後,曾一度暫停了售票。如今老闆親身上陣之餘更完成了太空之旅,有市場人士預測,自7月的成功升空後,維珍銀河一定很快會藉機漲價。

至於藍色起源方面的票價,只能旁敲側擊去推斷。該公司曾舉行一次特別線上拍賣活動,拍品為一張載人太空船的船票。在拍賣舉行時,全球有7,000多人參與,底價為480萬美元,而最終拍賣成交價為2,800萬美元。2,800萬美元這個銀碼有一定參考價值,但為何與維珍的25萬美元售價有如此大的落差?有專家指出,這銀碼上的重大分別,就正正是來自各自太空船的最高升空點上之差異。一個是離地球86公里的高度,另一個則是近100公里的高度,兩者相差十多公里,但票價卻有二千多萬之差,箇中原因,其實就是從86公里提升至100公里高度之間所投放的巨額資金及更先進之技術研發。

乘勢加速發展太空旅遊

常說的「太空」,究竟如何定義?根據國際公約,以距離地面位置100公里為分界,超出100公里以外,就是外太空,而這個範圍,亦稱為「卡門線」(Karmen Line)。不過美國太空總署、美國空軍、國家海洋及大氣總署(NOAA)和聯邦航空總署(FAA)卻有不同定義,指出離地面約80公里以上已是太空。定義說法不一,因此市場上亦有個說法,認為基於太空旅遊在未來仍然充滿了太多不確定性,故此很難以通過一致性的條約來確定太空邊界。

然而,為何布蘭森及貝索斯在開拓太空旅遊時,均以離地面約100公里的最高點為限?很簡單,對經營者或乘客而言,這個距離,均是最容易把握的。航空專家指出,普通人若沒有經過長期及嚴格訓練,一般只能在太空停留4分鐘,一超過8分鐘後,視力就會減弱,甚至出現休克狀態。因此將距離定於約100公里的高度,是明智之舉,其定位亦只是觀光式的太空之旅,乘客不須經過基本訓練,就可輕裝上陣。當太空船攀升至一定高度時,進入太空,乘客就能體驗幾分鐘的無重狀態,所以難度系數相對較低,是「老幼咸宜」,因此與貝索斯同行的,還有一位老人家——82歲的Wally Funk、美軍史上首位女飛行官——並一同安全回到地球,就是想證明就算是年紀老邁的老人,上太空亦一樣沒問題。這根本就是宣傳策略。

升空成功,維珍銀河及藍色起源均乘勢加速發展,宣告計劃最快於2022年正式開展商用太空旅遊服務,同時亦會在本年內進行多兩次載人試飛。其中維珍銀河更指出,會先在新墨西哥州的太空港展開商業服務,同時亦會往其他地區或國家興建太空港,包括阿聯酋、意大利、英國及澳洲等。維珍銀河行政裁Michael Colglazier去年指明,在計劃中,未來每個太空港在每年將推出400次載人上太空項目,從中將創造超過10億美元的收入。不要忘記,緊隨布蘭森及貝索斯的,就是Space X創辦人馬克斯,他已宣告將於本年第四季運載平民上太空,而馬克斯的野心更大,他志不在開展太空旅遊,而是更遙遠的火星,帶領人類往火星進行殖民。

多元發展的太空產業

未來的太空產業,必然會將朝多元發展,而商用太空旅遊反而只是入門級的太空服務,不過其規模絕對不小。有調查指出,太空亞軌道旅遊(Suborbital Flight,一般是指距地面20至100km的空域)之潛在市場總人數為240萬人,而這群人的人均資產總值超過500萬美元。當維珍銀河於2019年10月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時,其招股書內已提到,約70%的門票持有者之個人淨資產不少於2,000萬美元,可見商業載人航空產品對高淨資產值人士有相當大的吸引力。瑞銀於去年已估計,太空旅遊到2030年每年收入可達40億美元。布蘭森亦曾指出,太空市場至少有空間給20間公司競逐載人上太空的業務,並預期票價在未來十年內會縮減至約4萬美元。

美國NSR在今年三月發布的《NSR全球太空經濟研究報告》,便重點關注太空和衛星基礎設施、應用程序和連接方面的發展機會,預計2019年到2029年,在衛星和太空收益方面,將超過一萬億美元。報告和摩根士丹利的預測相近,該行指出,當科技發展至能夠恆常登月、往小行星採礦及太空旅遊時,整個太空市場的每年銷售額,到2040年時將超過一萬億美元。

探索太空或回歸民生

市場趨勢這回事,從來難以抗拒。事實上,開拓太空產業,亦不是新鮮事。自上世紀60年代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開展以來,太空探索一直都在持續進行,而且從人類的發展史而言,更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討論議題。直至大約20年前,馬克斯創立SpaceX,憑藉成功研發可重用火箭而大大降低太空探索之成本,由此令太空探險再成熱潮。

在商言商,開拓太空生意,當然有前景,然而龐大而無止境的前期資金投放,卻成一大障礙。貝索斯的方法,是每年賣掉亞馬遜的股份以支持藍色起源的日常營運及研發資金,但你有大量持有亞馬遜這類估值高昂的股份?太空探索的成本絕不便宜,動輒以數以億美元計,除非超級大富豪、全球首富,根本難以負擔。

 另外,是地球的資源問題。地球上本身已存在太多問題,如氣候變化、環境污染、第三世界的飢荒情況、隨人口不斷澎脹而令天然資源日漸減少等,要解決這些問題,均需要投入資金,於是有兩個選擇,一是將資金投放於民生、改善人類生活層面上,還是將資金投放在遙遠的探索外太空項目上?

此外,太空飛行會對環境造成影響,原因之一,是太空飛船會直接向平流層排放污染物,有研究表明,這些污染物會消耗掉臭氧層,而臭氧層的作用,是保護我們免受有害紫外線傷害。其次是要擔心溫室氣體排放問題,如布蘭森乘坐的「團結號」使用的燃料,就是一氧化二氮和端羥基聚丁二烯(HTPB)的混合物,會於飛行過程中釋出有毒氣體及溫室氣體。這就是人類進步的代價?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