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香港未來創科路 構建人才庫接軌大灣區


國家主席習近平上月來港出席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慶典活動,抵港後第一項視察活動是前往香港科學園,聽取相關官員和香港科技園公司匯報香港近年的創科發展和前景,體現中央對香港創科發展的堅定支持和重視。回顧香港過去創科之路並非坦途,回歸之後發展至今才基本成形。到底香港未來創科之路是荊棘滿途還是一馬平川?具有甚麼優勢和弱項?且看專家們的逐一分析。

 

創新與科技可說是香港近年來的熱門話題。自回歸以來,創科一 直是香港政府銳意追求發展的事業。從回歸初期,第一任特首 董建華倡建「創新及科技委員會」規劃本港創科的發展藍圖,並且設立 創新及科技署專責推動香港創科事業。加上其任內先後運作的香港應 用科技研究院、香港科技園公司,以及數碼港等,都為本港的創科事 業奠定基礎,創造良好的發展條件。 回歸後政府催谷創科事業 經十多年發展,香港創科事業正逐漸成形。以香港科技園為例, 截至今年六月,共有來自 22 個國家和地區的 1,100 家企業在園區內 從事創科業務。成功從培育計劃畢業的企業高達 900 家,包括兩家獨 角獸—Lalamove 和 SmartMore。而數碼港則匯聚約 800 間駐園區 初創企業和科技公司,為香港締造新的經濟動力。

回歸後政府催谷創科事業

經十多年發展,香港創科事業正逐漸成形。以香港科技園為例, 截至今年六月,共有來自 22 個國家和地區的 1,100 家企業在園區內 從事創科業務。成功從培育計劃畢業的企業高達 900 家,包括兩家獨 角獸—Lalamove 和 SmartMore。而數碼港則匯聚約 800 間駐園區 初創企業和科技公司,為香港締造新的經濟動力。 梁振英擔任特首期間,幾經波折終於 2015 年成立創新及科技局 〈現稱創新科技及工業局〉,負責制訂全 面的創新及科技政 策,結合「官產學研」,加速香港的創新、科技及相關產業的發展,並 推動香港「再工業化」。在中央政府的支持及特區政府的大力推動下, 香港朝著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目標穩步邁進。 創科局的成立,有利於資源分配,鼓勵創科人員的投入,推動 本地創科成就。據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透露,自創科局成立至今,已 經投入和承諾投入的資金超過 1,500 億港元。雖然距離成功尚遠, 但已逐漸見到一些成效。例如 2014 年時,香港的初創企業大約有 1,000 間,現在大約有 4,000 間,其間出現十多間獨角獸企業;風 險投資基金的投資由當時大約 12 億港元,增加到現在超過 400 億 港元;而且自 2018 年更改上市規則後,香港已成為亞洲第一、全 球第二大的生物科技集資中心。香港的創科發展廣受國際肯定,例 如在 2021 年世界數碼競爭力排名中位居亞洲之首、世界第二,當 中科技方面的表現更被評為世界第一。

寄望港深創新科技園

為推動香港的創科事業,政府近年不斷推出各種資助優惠等政 策,鼓勵有志之士投身創科行業。上屆特首林鄭月娥任內加大投資創 科基建,例如撥款擴充科學園和數碼港;啟動落馬洲河套區的「港深 創新及科技園」;成立主打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的 AIR@InnoHK,以及 主打醫療相關科技的 Health@InnoHK 兩大研發平台等。 林鄭月娥於去年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中,推出「北部都會區」發 展計劃,銳意打造新田科技城,並計劃給新田增加額外 150 公頃土 地,將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與落馬洲新田一帶土地整合為新田 科技城,當中與創科相關土地估計約 240 公頃,聯同面積超過 300 公頃的深圳科創園區,合共約 540 公頃土地,料將在國際市場中成為 非常有優勢的創新科技區。 事實上,經過多年的深耕細作,香港要成為創科中心除了政策支 持外,本身亦具有各種優越條件。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曾撰文 提到香港科創競爭的優勢,在於其較強的基 礎科研。他指出,香港有五 所大學的排名進入世界前 100 名,應善用和不斷強化這一優勢,重點 培育和發展基於科學創新的企業,以新產品帶動新產業發展。 人才方面,孫東指出,美國過去能夠在科技上獨領風騷,靠的是 廣納世界人才。香港若想成功建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亦需如此。香 港應制訂相應的人才發展計劃,在培養和培訓本地人才方面不惜工 本。除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同樣關鍵。 香港存在發展優勢 而香港與內地其他省市相比,最重要的優勢在於其國際化地位及 東西文化交融的社會環境。香港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過程中,應善 用這一優勢,為內地及世界各地科學家提供國際交流與合作平台,還 應協助國家建立全球產學研協同創新平台。另外,香港許多企業都具 豐富的國際供銷渠道與人脈網絡,可積極參與內地「十四五」規劃多個 項目,加強與內地企業合作,創造屬於香港自己的國際品牌。 儘管本地創科事業已有一定的優勢和成就,但仍然存在不少有待 解決的長遠問題。香港既沒有原材料,土地也非常昂貴,人才越趨缺 乏等。即使到了今日,這種 局面仍未完全得以圓 滿解決。

全文請參閱最新一期8月號《資本雜誌》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