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博客・吳老闆筆記・資本政經

如果我是特首系列 產業發展(一)——金融


《資本壹週》695期 (2019年3月7日)

1.發展新產業(創新及科技)前,香港應該先將傳統產業繼續加強。
2.港交所未來可以再做多些,在產品上更擴闊些,還可以更國際化。
3.港府應鼓勵「大孖沙」進軍虛擬金融業,讓本地企業搶回一席位。

如果我是特首系列——產業發展(一)——金融

過去六期說完「福利政策」,即是應該怎樣用錢,接着下來不如說說怎樣搵錢,即是產業發展。

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畫綱要》,香港要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推動金融、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大力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培育新興產業;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建設更具競爭力的國際大都會。

本欄認為,在發展新產業——創新及科技——之前,香港應該先將傳統產業繼續加強。而事實上,香港傳統幾大產業,包括金融、旅遊、醫療、教育等,本來已經很強。當中,全部都是服務業,因為香港經濟早已轉型,由工業製造變成提供服務,除了普通服務如餐飲、零售等,還有專業服務如法律等。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金融產業當然是香港經濟的重中之重。根據統計處資料,以二○一七年本地生產總值計,「金融及保險」佔了百分之十八點九,是緊隨「貿易、批發及零售」後的第二大產業,而且佔比正在拾級而上。

當中,港交所就做得十分好。最新公布的二○一八年業績,純利逾九十三億元,比起二○一○年的五十億元,增長八成有多;以上市公司數目計,現時有二千三百多家,當年則只有一千二百多家,亦增加了八成有多。不過,港交所未來可以再做多些,在產品上更擴闊些,譬如期貨,便有很大拓展空間。總而言之,將國內不能與國外對接的,統統做起來,已經有排做。此外,還可以更國際化。

如果我是特首,銀行業卻是令人擔心的一環。事關過往港府由於政治理由又好,為了維持回歸之後金融穩定都好,吸引一眾外資銀行入來,保證賺錢之餘,更是賺大錢,等如賣了香港豬仔,其後再有中資銀行來港分一杯羮,結果就是沒有一間本地銀行做大。其實,銀行如是,保險如是,券商亦如是,國際金融中心竟然沒有一間本地的跨國金融機構,嗚呼哀哉。

然而,世事永遠沒有太遲,因為未來有虛擬銀行。可是,回看傳聞首批六個牌照,只得一個落入港資當中,就是李嘉誠家族的香港電訊。如果我是特首,就會鼓勵本地「大孖沙」去做,虛擬保險亦是一樣。

事實上,論資金,論網絡,四大發展商即是長實、新地、恒地、新世界,絕對有資格去爭。港府應該鼓勵此等「大孖沙」,重整集團發展步伐,進軍金融業。此舉既可令香港金融市場再執位,讓本地企業搶回一席位,而金融業一起,還可帶起很多服務行當,包括律師、仲裁等,何樂而不為?

港府應該鼓勵本港「大孖沙」,重整集團發展步伐,進軍金融業。

文章來源:Capital Weekly 資本壹週

吳鴻生 南華集團主席《資本壹週》社長
劉若文:《資本壹週》總編輯

免責聲明
– 投資涉及風險。
– 本演示或材料不構成任何要約、市場推廣、保證、擔保、意見或建議。
– 保留版權所有及一切權利。
– 任何用途均須遵守所有適用之法律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