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馬威:香港IPO面臨市場挑戰表現疲弱 GEM改革等重要舉措為香港資本市場復甦鋪路

博客

畢馬威:香港IPO面臨市場挑戰表現疲弱 GEM改革等重要舉措為香港資本市場復甦鋪路

香港受宏觀經濟和地緣政治不明朗因素影響,2023年第三季度全球IPO活動持續疲弱。香港的全球IPO排名也因第三季度表現持續低迷而跌至第八位。由於利率持續高企和經濟增長放緩,預計香港IPO市場表現在短期內仍面臨挑戰。儘管如此,根據畢馬威最新發表的《中國內地及香港IPO市場2023年第三季度回顧》報告,在目前約110宗上市申請的支持下,香港有望在2023年年底重返全球IPO五甲。 A股IPO市場繼續領先全球,2023年至今累積貢獻全球募資總額約一半,交易宗數則佔全球約五分之一。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今年憑藉一宗超大規模的半導體與軟件設計公司上市項目,募資總額增至109億美元,全球排名躍升至第三。與此同時,紐約證券交易所穩居全球第四位;兩家交易所去年均五甲不入,今年的表現有顯著進步。 畢馬威資本市場及執業技術主管合夥人劉國賢表示:「環球新股市場在重重挑戰中持續面臨重大阻力,不確定性壓抑了投資者情緒。然而,近期一家知名科技公司的成功上市引起了全球投資者的高度關注,為提振全球IPO活動與重燃投資者信心帶來了一線希望。」 料A股IPO市場繼續高踞全球排名前列 今年首三季,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分別募資287億美元和198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分別減少42%和23%。儘管募資總額有所下降,A股IPO申請宗數仍然相對穩定,目前約有820家企業申請上市,由此可見市場對A股IPO需求殷切。從A股IPO市場的募資額來看,排名前三的企業均與半導體生產相關,反映中國內地重視半導體行業發展。訊息技術、媒體及電訊和工業製造業佔目前IPO申請人近七成,預計將成為A股市場長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為刺激資本市場活動、提振投資者信心,國家財政部和中國證監會早前推出一系列措施,包括降低證券交易印花稅、限制股權稀釋、調整IPO和再融資的發展速度。 畢馬威資本市場合夥人劉大昌表示:「中國證監會為振興A股資本市場而推行的措施有望在短期內平衡IPO步伐,並促進資本市場更健康和可持續的長遠發展。隨著金融監管措施不斷完善,加上上市申請數目保持穩定,A股證券交易所在未來幾年將繼續高踞全球IPO排行前列。」 香港IPO市場2023年首三季度僅錄得44宗IPO上市,募資總額為246億港元,分別較去年同期減少65%和15%,拖累香港下跌至全球IPO排名第八位。雖然新股市況仍然低迷,但上市申請宗數繼續穩步積累,截至2023年9月30日達到約110家。 港府新設專責小組有望完善上市制度 有別於香港整體IPO市場,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率先顯露增長勢頭,迄今有六家公司成功上市,超越去年同期的四家,再次彰顯香港作為生物科技公司集資樞紐的韌性。截至9月30日,共有29家訊息技術、媒體及電訊公司以及20家醫療保健及生物科技公司申請在香港上市,其中包括9家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這兩個行業合計佔香港新股申請宗數近一半,有望幫助香港在年底重返全球IPO排名前五位。 香港交易所最近發布了有關GEM改革的諮詢文件,提出措施以提升GEM對具有高增長潛力的中小企業的吸引力。此外,香港政府已成立促進股票市場流動性專責小組,以全面檢視影響股市流通性的因素。這些舉措,加上持續完善的港交所上市制度,均有助香港加強多元化和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發展,維持香港作為主要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 畢馬威新經濟市場及生命科學主管合夥人朱雅儀表示:「儘管IPO活動仍然低迷,香港在持續擴大互聯互通機制,深化與亞太、中東和環球市場的聯繫上不斷作出努力,並透過優化氣候相關披露以促進可持續金融的發展,這些措施對香港持續增強國際聯繫並擔任中國內地與全球市場的橋樑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 延伸閱讀:就業市場緊張及僱主增聘人手 推高香港薪酬預期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ceo.entrepreneur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

本港時事

港大經濟研討會 集思廣益論疫後經濟

隨著第四波疫情開始受控及新冠疫苗抵港,香港的經濟有望於2021年下半年逐步復甦。港大經管學院與香港經濟及商業策略研究所日前舉行「香港經濟前景展望」研討會,廣邀中外經濟學者、政府官員、商界及社福界,共同為本港疫後經濟復甦出謀獻策。   港大經管學院院長蔡洪濱(右一)、香港交易所主席查史美倫(中)、馮氏集團主席馮國經(右二)、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及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Paul Romer(左一)、港大首席副校長、經濟學講座教授王于漸(左二)出席專題討論環節。   研討會邀請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及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保羅·羅默(Paul Romer)、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及超過20位公營機構與商界的專家領袖參與,並集中討論在現時全球經濟衰退的大環境下促進本地經濟穩定發展的可行方案。研討會涉及五大範疇,當中包括重整香港經濟結構、土地及房屋改革、政策改革及市場發展、人口老化及貧窮問題、以及教育、社會平等及流動性。 陳茂波:化機遇成真正的社會及經濟利益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指出,十四五規劃為香港帶來龐大的機遇,然而環球趨勢包括地緣政治緊張、氣候變化加劇及近來疫情等亦帶來重大的挑戰。因此,他指出,找出影響香港經濟發展及競爭力的障礙,例如土地供應及人力資源等,並採取可行的應對方案尤其重要。只有這些障礙得到處理後,才能發揮最大的發展潛力,將香港的機遇化為真正的社會及經濟利益。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研討會上致詞。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及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Paul Romer從環球經濟角度出發,提出個人見解。   Paul [...]

博客

專資會 黃偉雄:香港交易所「有關法團身份的不同投票權受益人」之建議

為提高香港市場競爭力,香港交易所繼2018年引入個人股東的「同股不同權」(WVR)架構後,今年再度建議將同股不同權擴展至企業。專資會支持在有充分保障制度下,擴大聯交所現行的不同投票權制度,容許法團股東享有不同投票權,同時期望聯交所考慮並放寬部分限制,吸引更多新興及創新產業公司來港上市,提高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本會建議考慮放寬法團身份的不同投票受益人必須是合資格實體或合資格實體的全資附屬公司的規定,適當擴闊至合適比例,以平衡靈活性及嚴謹性。 關於規定法團身份不同投票權受益人須擁有上市申請人至少30%的經濟利益,本會建議由至少30%改為15%,以免削弱香港競爭力。 建議若董事會有意向法團身份不同投票權受益人發行股份,須規定所有股東均可認購,而就所持股份的最高不同投票權比例方面,建議最高比例不超過10 倍。 對法團身份不同投票權受益人的貢獻規定,專資會同意規定其要透過上市申請人納入生態圈中證明貢獻,方合資格享有不同投票權。至於有關的規模,專資會建議聯交所先落實施行,其後定期檢討成效及運作情況,再審慎研究會否考慮降低市值門檻。 建議除了參照現行認可的「合資格交易所」名單外,亦可參考「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及「防制洗錢金融行動工作組織」當中的合作國家及地區,包括內地的上海證券交易所及深圳證券交易所,擴闊「合資格交易所」的定義。 另外,本會同意應設日落條款,並建議將不同投票權有效期縮短至不多於5年,法團受益人所持有的不同投票權在到期後,可經獨立股東批准而續期3年。至於重續次數應否設限,建議於數年後或合適的時候重新複檢。 專資會認為聯交所的諮詢文件中不少規定門檻甚高,建議可放寬部分對法團身份不同投票權受益人在集團內地位、規模、性質等的限制,期望吸引更多公司來港上市,為香港資本市場注入新動力。 撰文:黃偉雄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會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