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家聰:恒指大升似轉勢 ATMXJ有運行

博客

黎家聰:恒指大升似轉勢 ATMXJ有運行

早前寫的文章已提及過,假若恒指升穿長期下跌趨勢線,就是筆者看好港股大市轉勢之時。果然,上週三(24日)恒指整支大陽燭穿過趨勢線的那天,及後的星期四、五繼續有力再上,最高升近17,758點。當然,筆者不認為這樣的升幅只有幾天就結束,不然也不會形容這是轉勢。然而,筆者同時認為18,000點附近會有一定阻力,幻想恒指可以無視這兩年的蟹貨阻力,一路扶搖直上也是太過樂觀了。因此,未有貨的話也不用心急,等待回調再入手也不會差很遠,畢竟這可能只是開始。 至於應該入什麼貨,有留意筆者文章的朋友相信也有一定概念。但作為明顯的大市轉向,今次筆者認為即使是最大路的ATMXJ也會有可觀的升幅,畢竟低迷了那麼久,估值修復空間也不少,而且恒指的升勢很大程度就是由這些大型科網股來推動。 比起外圍重磅科技類股份,像英偉達(NVDA,或稱「輝達」)、微軟(MSFT)市盈率可以分別高達73倍及41倍,平台類的如臉書(META)則接近25倍,ATMXJ有一定的估值修復空間。而當中哪一個最值搏?先暫以執筆時的靜態市盈率作個排序:京東(9618)14倍、阿里巴巴(9988)19倍、小米(1810)22.6倍、騰訊(700)26倍、美團(3690)47.3倍。如果以預測市盈率去排序大約也是這樣的順序:京東(9618)8倍、阿里巴巴(9988)8倍、小米(1810)20倍、騰訊(700)20倍、美團(3690) 27倍。可見如果以估值修復空間來衡量的話,京東和阿里巴巴是較有優勢的。 吸引國際投資者抄底 配合圖表去判斷的話,阿里巴巴則是ATMXJ中最差的,基本上仍沒有在圖表顯示出明顯轉勢的跡象,其餘四個則已明顯破位。京東、騰訊、美團、小米均有明顯走出底部的形態。因此用市盈率及圖表去看的話,京東可能是最值搏的選擇。 如果從基本面及消息面去看,各自有其優劣,小米新車SU7大賣充滿幻想空間,騰訊重磅遊戲《地下城與勇士:起源》終於確認將於5月21日在中國地區發行。京東確認斥現金10億人民幣補貼創作者……ATMXJ中都各有不同故事。而盈利能力方面,小米去年增長最快,同比增加近600%,但這也可歸因於前年太差。美團的情況也是一樣。至於阿里的盈利也有不錯的增長,但最新一季的營收低於市場預期。騰訊方面則是去年盈利倒退了近四成,不過由於遊戲業務今年恢復增長,今年首季應該會有所改善。京東的情況則是前年已恢復盈利增長,去年也有不錯增長,2023年第四季度業績更是好於預期,某程度上算是ATMXJ中最好看的。不過,不管故事和去年盈利怎樣,市場普遍認為ATMXJ都會在未來有更好的盈利表現,這對估值修復有很大幫助。 事實上,筆者認為假如市況繼續向好,ATMXJ都會有好表現,因為這次意味了一個政策面上的估值修復。早前,中國證監會明確指出要「為A股市場引入更多增量資金,全力維護市場穩定運行」,而國家隊亦確實做出了救市行動。這個訊息十分清晰,就是中央不願意讓股市再跌下去,並渴望股市可以刺激經濟繼續回升,北水投資由農曆新年至今只有一天是淨流出的,其他日子都是淨買入的。 從ATMXJ的回購行動也可看出端倪,例如京東上月就宣布30億美元的回購股票計劃,如果以當時市值計算,為公司市值的 7.7%,比例相當高。此外,阿里巴巴亦於2月宣布將股份回購計劃增加250億美元,並承諾每年淨回購3%的股票。其實在2021年中央政策調控科技股後,中國科技公司在回購股票和支付股息方面變得很謹慎,擔心「共同富裕」會擠壓公司利潤。而現在這些科技公司開始大規模回購,正表示他們開始認為目前的政策環境開始變得有利。 美股在去年年末開始一路攀升,已去到一個相對高位,加上聯儲局最近再「轉鷹」。已低迷一段長時間,而且估值吸引的中國市場正好吸引了這批想在美股高位套現,轉到其他市場抄底的投資者。他們未必相信中國故事,也可能對中國的政策風險抱有疑問。但當風險回報有了一定的吸引度時,他們也會選擇下注,而且科技公司的大規模回購行動也加強了他們的信心。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這次由科技股推動的大市轉向是有根據的,不只是普通的一個圖表破位。因此,有興趣重返港股的朋友,不妨先留意ATMXJ的表現。 撰文:黎家聰 在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學學士畢業,投資經驗達10年以上,善於財務報表基本分析、技術分析、財技分析等。此前創立聰明錢走勢投資教學,教育超過500名學生,亦曾任不同金融機構的要職,現為財經節目嘉賓常客,身兼專欄作家、亦曾為香港電台《經濟「識」堂節目》主持人。 利益申報:筆者執筆時沒有持有上述股份。 免責聲明: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本評論並非及不應被視為邀約、招攬、邀請、建議買賣任何投資產品或投資決策之依據,亦不應被詮釋為專業意見。閱覽本文件的人士或在作出任何投資決策前,應完全了解其風險以及有關法律、賦稅及會計觀點及所帶來的後果,並根據個人的情況決定投資是否切合個人的財政狀況及投資目標,以及能否承受有關風險,必要時應尋求適當的專業意見。本人或其有聯繫者並未持有本評論所評論的上市法團的任何財務權益。 ============= 延伸閱讀:黎家聰:著力佈局人工智能 偉仕佳傑(856)蓄勢待發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ceo.entrepreneur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

博客

庾婉華:中國聯通更好把握政策及行業紅利

上週五(19日)美股個別發展,科技股回吐,當中英偉達(NVDA,或稱「輝達」)下挫一成。展望本週外圍,關注週五(26日)的個人支出價格(PCE)指數。企業業績方面,四隻重磅科技股Meta(Meta)、Tesla(TLSA)、微軟(MSFT)及Google(GOOG)均會公布季績。 焦點企業:中國聯通更好把握政策及行業紅利 美國聯儲局主席鮑威爾指,通脹回落缺乏進一步進展,暗示或推遲减息。港股表現偏軟,中資電訊具避險作用。 中國聯通(0762)最新公布,2024年今年第一季度業績,純利56.13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升8.9%。稅前利潤72.39億元,同比增長10.6%。營業收入994.96億元,按年升2.3%。當中服務收入達到890.43億元,增長3.4%。 期內移動用戶規模達到3.37億戶,其中5G套餐用戶2.69億戶,5G套餐滲透率提升至80%。物聯網連接數達到5.29億個,淨增3,460萬個;固網寬帶用戶達到1.15億戶,其中千兆用戶淨增211萬戶,千兆寬帶滲透率提升至23%。首季聯通雲收入達到167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0.3%。 集團近年重點推動兩大主業協調發展,隨著5G網絡覆蓋日益完善,將投資重點由穩基礎的聯網通信業務轉向高增長的算網數智業務。集團著力發揮算網一體差異化能力,聯通雲收入達到167億元,同比增長30.3%;著力夯實算網數智能力底座,數據中心收入達到66億元,同比提升4.1%。經營收入穩步增長,盈利水平快速提升,用戶規模持續擴大,網絡基礎不斷夯實,改革創新再上台階,爲實現全年業績增長奠定了良好基礎。 中國聯通有望憑藉自身優勢及堅實的業務基礎,以創新轉型拓寬增長,更好的把握政策及行業紅利。 撰文:庾婉華(Avy Yu) 艾明資本董事總經理、金融財務學碩士,曾任職上市公司投資者關係部門,現時為專業投資者,並出任商業顧問公司執行董事至今,專長引入及深化環球投資者關係及企業融資策劃方案。 投資涉及風險,本文內容為供參考,亦不構成投資建議、邀約、購入、出售任何產品。 ============= 延伸閱讀:庾婉華:保誠去年業績由虧轉盈,香港業務成增長引擎<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

博客

陳卓賢:由ARM併購案一周年說起,全球芯片荒下的骨牌效應

2020年9月,美國半導體巨頭輝達(Nvidia)計劃向日本軟銀,以400億美元收購旗下芯片架構公司安謀(ARM),時光飛逝,事件已過一年,但至今仍未有正式結果。這被認為是半導體行業最大的併購案,是需通過中國、英國、歐盟和美國監管部門的同意才能完成,但高通、蘋果、華為等企業都紛紛表示抵制這次併購。由此可見,芯片應用的主導權和生產芯片的能力已是國家級層面的戰略考慮,相信ARM併購案風波亦非短時間內能完滿解決。 ARM是一家總部位於英國劍橋、主要製造芯片設計和IP授權的半導體企業,為蘋果(Apple)、三星(Samsung)和高通(Qualcomm)等公司的行動設備處理器提供底層架構和芯片「動力」支援,並在2016時被日本軟銀收購。ARM的最大優勢是其架構處理器以低電耗聞名,所以全球超過95%的智能手機都在使用,並促使它成為芯片IP領域市佔率第一的企業。 併購會令ARM架構「中立性」消失 直到今天併購仍未完成,且受多方反對,是由於其手機芯片的壟斷性極高,當中尤以中國的反對聲音最大。因為有95%中國半導體企業設計芯片所使用的集成系統(SoC)是基於ARM架構,每年相關芯片放量約100億。同時,ARM在知識產權市場份額超過40%,在手機芯片的知識產權市場份額超過90%。 目前ARM是向全球芯片商及手機商採用開放授權模式,不介入不同廠商之間的競爭,以維持全球客戶中立性地位。不過,一旦Nvidia成功併購ARM,ARM就會變成美國公司的子公司,Nvidia就可進一步加大其市場壟斷。 各大科技企業要想使用ARM架構設計芯片,就必須徵得Nvidia的同意,結果ARM架構的「中立性」很大可能將不復存在,中國以至其他國家的半導體企業的發展,或受到極大的限制,各國智能手機行業的專利根基,都會捏在美國公司手中,最終現有市場格局的平衡將正式被打破。 芯片供需差持續擴大的因素 相比起全球市場競爭格局問題,現時芯片短缺的困局更需迫切應對。全球新冠疫情反復情況已超過一年半,疫情令工廠被迫間歇性停工而拖慢生產進度外,同時芯片廠商因憂慮疫情未見曙光,對前景產生不確性,於是供應鏈都傾向庫存堆積作準備,囤積居奇下,令下游對芯片的需求持續緊張,造成芯片漲價。另外,疫情的出現激活了在家工作的趨勢,直接加速企業數碼化的進程,個人電腦的應用普及化,帶動了半導體需求的增加。 另一方面,早於疫情前的2018年,中美貿易戰的發生都促成了今天芯片短缺的狀況。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今年3月在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TSIA)年度會員大會時表示,他認為「中美貿易戰使供應鏈與市場佔比移轉,加上中美關係緊張,導致部分供應鏈轉移產生浪費、美國制裁華為讓其他競爭者預期可以拿到更多市佔,也因為相關制裁讓供應鏈面臨更多不確定因素,都會導致重複下單,但實際產能其實大於真正市場需求,大建產能並不能解決問題。」 中金報告就指,全球晶圓產能集中度提升,擴產較少,難以滿足爆發的需求。全球先進製程產能集中在少數晶圓廠商,手機或個人電腦等領域高端數字芯片需要先進製程,對台積電、三星等廠商依賴程度較高,因此這些地方的疫情受控程度都主導著全球芯片的供應。 第三,除疫情以外,今年的突發事件亦加劇芯片荒的出現。例如,2月時日本福島近海海域發生強震、美國半導體重鎮德克薩斯州遭遇罕見暴雪,以及半導體重鎮馬來西亞在6月時宣布「封國」,結果都令當地半導體企業被迫進入停工、停產,加劇了早已處於失衡狀態的全球芯片供需格局。 英特爾:2023年前芯片供需狀況難以健康 供需差的擴張不獨是供應方的問題,也包括需求方的因素。各國對於芯片的渴求包含了雲端計算、加密貨幣挖礦、5G產業持續成長的背景。德國芯片製造商英飛凌(Infineon)行政總裁萊因哈德.普洛斯(Reinhard Ploss)認為「半導體產業處於未知領域,在供需重新平衡前需要時間,但芯片荒肯定會持續到 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