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錦興:繁花似錦

博客

廖錦興:繁花似錦

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把電視劇看完,但一套引起了廣泛討論的內地電視劇《繁花》(Blossoms Shanghai),令我也加入追劇行列。 這部由王家衛導演執導的《繁花》共30集,豆瓣評分高達8.7。其唯美製作讓整部劇絕無冷場,經典台詞常縈耳邊,十年磨劍拍出精彩。故事以真實歷史上改編的同名小說,呈現出感人和勵志的情節。拋開那些感動人心的愛情、親情和友情,劇中還回顧了上世紀80、90年代的社會、人民和經濟,國家經濟改革。在這段時間,中國實施了開放政策,股票及外貿市場都蓬勃發展。這股新潮流和新風氣,也令不少人手足無措,同時這風高浪急的環境,前面紙醉金迷的暴發戶,後面便千金散盡了結一生。但在繁華與夢想交織的年代,亦是民營經濟起飛的里程碑。 國家經濟改革  市場蓬勃發展 看繁花似錦,終有落盡時。八、九十年代的上海也不知產出了多少個「寶總」?多少段跌宕起伏的人生?雖然故事背景發生在上海,但那個年頭的繁榮盛世同樣在珠三角城市中展現,只是「金融服務和外貿」與「加工出口和外貿」之別。年輕人們抓住了時代變遷的機會,追逐自己的夢想。筆者先看普通話版本再看上海話版本,感覺上海話更見親切。 在劇情中還有一個被人忽略的章節,當年開放股票市場後,出現虛實相間的關係。以代表股票的「虛」結合生產的「實」來推動經濟。劇中角色「寶總」提出「社會價值觀念」令服裝公司能成功獲得上市權,「股票上市不能成為資本遊戲,要有實實在在的產業,通過上市做大做強,讓持有公司股票的股東分享公司發展的成果」。事實上當年中國面對國企下崗潮,僅上海紡織工人便有55萬人下崗。去年有一套熱播電視劇《漫長的季節》就是道出這種迫切需要,讓國企下崗工人到大型民營企業經「再就業」去解決這難題。「寶總」在上市洽談會強調時裝行業,是安置優秀女工的重點行業,並要承擔社會責任,回報社會。 推動民營經濟  社會價值觀念 最近病逝的民營企業家宗慶後,便是改革開放後民營企業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於1987年利用借貸14萬元(人民幣,同下)與兩名退休教師接手一個長年虧本的校辦企業,靠代理銷售汽水、冰棒和文具起家,創立了中國企業500強之一的娃哈哈集團,2022年營業收入達512億元,位列全球飲料行業前三位。 在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中,中國湧現了一大批傑出的傑出民營企業家。當中有科企騰訊馬化騰、阿里巴巴馬雲、比亞迪王傳福、華為任正非、小米雷軍等,但像第一批以製造業或外貿起家的老企業家如娃哈哈宗慶後、三一集團梁穩根、美的何享健等,都是見證國家改革開放和把握時機,奮鬥打出名堂,不僅促進內循環經濟,還是首批出海企業,讓中國製造走遍全球,賺取「世界工廠」名譽和強壯了國家外匯儲備。這些改革開放後的民營企業家分為六種類型,包括敢闖敢試、創建品牌、響應國策、實業為本、創業創新,以及承擔社責。民營經濟的發展。共同推動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大經濟成就之一。在這四十年,從無到有,「40%的資源、創造了50%稅收、60%GDP、70%科技成果、80%就業和90%新增就業」,也就是改革開放後的四代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光榮。1978年,中國GDP只有0.37萬億元,到2017年,中國GDP創下82.7萬億元,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本周國務院總理李強發表的《政府工作報告》中,2023年GDP更超過126萬億元。 由微不足道到舉足輕重 回顧鄧小平1992年南巡時說:「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能發展就不要阻擋,有條件的地方要盡量可能搞快點,只要是講效益、講質量,搞外向型經濟,就沒有什麼可以擔心的。低速度就等於停步,甚至等於後退,要抓住機會,現在就是好機會。」後來,鄧小平強調:「發展才是硬道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大膽地試,大膽地闖」,並提出了「對內改革、對外開放,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理論,打開了中國邁向富強的大門。 無論是上海還是珠三角地區,在改革開放中也有不少港商的蹤影,《繁花》主角「寶總」憑著香港哥哥的外貿訂單作起步,以及大批在珠三角設廠的港商,都是利用國家「三來一補」政策,開花結果,蛻變為大型甚至跨國企業。誠然這些已成歷史,當下的國際形勢複雜,地緣政治和逆全球化的現象,正在考驗國家應對強大挑戰的能力。 撰文:廖錦興博士 萬通集團國際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榮譽會長 ============= 延伸閱讀:廖錦興:創出「你」想人生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ceo.entrepreneur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

本港時事

德勤中國:2017年港IPO集資達1,282億

德勤中國發佈2017年中國和香港新股市場回顧和2018年展望。德勤中國指出,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不包括從創業板轉主板上市的公司在內,預計香港會有161隻新股,集資1,282億元。新股數量較去年120隻增加34%,但集資額較去年的1,953億元下滑34%。主板和創業板的新股數量都創下歷史新高,但是新股平均集資額縮小與超大型新股數量下跌令到集資額整體下滑。 至於A股市場方面,德勤預計,截至2017年12月31日,會有436隻新股集資2,304億元人民幣,新股數量較去年227隻增加92%,而集資總額則較2016年的1,504億元人民幣上升53%。儘管上海證券交易所新股數量以214宗略微落後於深圳證券交易所的222宗,其融資額達1,377億元人民幣,領先於深圳證券交易所的928億元人民幣。 展望2018年,德勤對香港新股市場前景抱謹慎樂觀。上市規則修訂以及拓寬香港上市制度的計劃,將有助加強吸引公司在香港上巿的意欲。加上接近160間企業已經遞交上巿申請,當中有最少5間來自科技、金融、生命科學及醫療行業的企業,可能會在香港進行大規模集資發行,因此德勤預計,截至2018年底,香港會有大約150-160隻新股上市,集資1,600至1,900億元。 考慮到中國大陸監管機構對新股審批力度加大,以及最近的上市申請過會被否的個案,德勤預計2018年中國新股發行將會適度放緩。德勤預計,2018年,中國將有約320-380隻新股發行集資額達1,700至 2,000億元人民幣。 [...]

博客

當預期成為現實

2017年上半年的環境對投資者有利。經濟增長數據大都令人喜出望外,儘管通脹上升,但因增速緩慢而不致觸發央行大幅收緊貨幣政策。歐洲的政治風險已緩和下來,在這種多年以來最有利於投資者的經濟環境下,大部分市場都錄得雙位數升幅。 在2016年底,我們曾以四季作比喻,闡述對2017年投資環境的展望。當時我們預期,隨著環球經濟進入暖春環境,正在萌芽的增長會像繁花般綻開,我們的預期已大致實現。展望後市,經濟增長將較難有驚喜,而亞洲出口及商品價格等推動整體增長的若干主要動力,在今年下半年應會減弱。儘管如此,我們預期2017年的整體增長仍高於平均水平。 我們曾把通脹上升比喻為炎夏升溫。由於去年商品價格異常低企導致比較基數偏低,今年環球整體通脹上漲不過,剔除這成本推動因素後,大多數主要經濟體的基本通脹壓力仍然平穩。因此,各央行並無需要急於調整其政策展望,而原本預期會急升的債券孳息率(尤其是美國國庫券) 亦只是緩慢攀升。鑑於持續低企的能源價格基本上在窄幅上落,因此整體通脹率在2017年下半年可能再次貼近核心通脹率。在夏季結束前,通脹帶來的熱浪或早已消退。 環球貨幣政策方面,我們曾將央行可用於刺激經濟的餘下工具比喻作秋葉,而樹上的葉子已寥寥可數,事實上部分央行已選擇減少刺激措施。聯儲局已經步入上調政策利率的軌道,由於美國勞工市場接近全面就業,加上聯儲局最重視的通脹指標已接近其2%的目標,美國經濟或可為下半年進一步加息提供理據。對於投資者而言,聯儲局將如何解決其龐大資產負債表,現已成為更重要的問題。為避免出現不受歡迎的市場波動或金融狀況緊縮,聯儲局將會審慎地管理市場的預期,局方可能會在年底前作出正式公布,提出以溫和步伐減少再投資到期證券的計劃。 年初時,歐洲政治事件與保護主義升溫的威脅,令投資者經歷風雪交加的嚴冬。寒冬現已過去,投資者迎來暖春。馬克龍贏得法國總統大選後,其所屬政黨又以明顯多數勝出國民議會大選,加上德國總理默克爾領導的基督教民主聯盟輕易勝出地方選舉,均有助緩和市場對歐洲興起民粹主義的憂慮。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中國的態度變得更為務實,亦降低世界兩大經濟體即時爆發貿易戰的危機。隨著政治風險下降,風險資產亦受到支持。 總括而言,環球經濟好轉,加上政治風險稍為減退,令上半年股票市場大多有好表現。展望下半年,投資者仍要注意不少預期已經實現,加上部分不明朗因素如英國脫歐過程、特朗普政府面臨國會分裂的風險等等,皆可能為投資市場帶來波動。 許長泰(摩根資產管理亞洲首席市場策略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