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私人財富管理行業推動「2035五大發展戰略」 多項政策旨在建設全球財富管理中心

本港時事

香港私人財富管理行業推動「2035五大發展戰略」 多項政策旨在建設全球財富管理中心

私人財富管理公會(「公會」)與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全球家族企業研究中心聯合發佈《香港2035年:全球財富管理中心》報告(「報告」)從金融政策、監管、市場、人才、科技、以至粵港澳大灣區理財通的層面作深入分析,並提出五大戰略發展方向加強香港核心競爭力,把握內地以至全球財富管理的龐大機遇。 報告同時在國家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指引下,提出香港財富管理2035五大遠景目標期望在與內地互聯互通、資產平台建設、雙向跨境執業、行業專才培育 ,以至數碼化轉型五大方面取得實質成果。   私人財富管理公會行政委員會主席盧彩雲表示:「過去數年,海內外財富管理中心競爭日趨激烈,香港必需與時並進,主動應對市場變化,以鞏固我們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我們除了要繼續完善作為『超級連繫人』的角色,連接中國內地與世界各地,更應該持續在財富管理行業的頂層政策設計和國際品牌方面加大創新力度,進一步提升香港的核心競爭力。」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全球家族企業研究中心主任高皓表示:「財富管理是世界各國金融業的發展重點。香港受惠於內地財富管理需求的快速增長,但面對國際各地市場的激烈競爭,應當在政策設計和配套措施等方面主動出擊,以更積極和主動的作為 把握時代的機遇,建設成為更有競爭力的全球財富管理中心。」   《香港2035年:全球財富管理中心》報告提出香港應致力建設「五個中心」以 達致「2035五大遠景戰略目標」:   1. 建設財富中心,成為中外財富充分湧流的匯集地。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試點計劃正式推出,為香港的財富管理行業創造新的發展空間。報告建議考慮在2023-2025年擇機推動1,500億元人民幣的「分層聯通」並在安全合規運行的基礎上,在2025年擇機推動「全面聯通」期望於2035年前提高到雙向額度各1.5萬億元人民幣,實現更大範圍的跨境理財互通。   報告亦建議兩地金融管理部門及監管機構以大灣區為跨境執業起點,開啟監管沙箱工作,並根據實際經驗逐步完善優化,在此基礎上形成內地與香港財富管理行業跨境執業的政策及法規。   2. 建設資產中心,打造無可替代的全球人民幣資產樞紐。國際投資者對人民幣優質資產需求旺盛,希望借助香港和內地的互聯互通機制進入內地資本市場。因此,香港應繼續打造人民幣「離岸生態系統」,提供更多以人民幣計價的投資渠道和金融工具,推動離岸市場的人民幣產品發展發揮香港作為「國內 — 境外」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功能。   3. 建設科技中心,成為金融科技與數碼化轉型的前沿陣地。香港私人銀行與財富管理機構應全方位建設數碼化服務能力提升服務能力、客戶體驗與工作效率 通過加強與外部金融科技公司的雙向賦能、資源分享、戰略併購拓展數碼化能力。   4. 建設人才中心,成為國內外高層次人才流動的聚集地。香港未來應創建財富管理專業人才庫,例如積極推動香港特區政府相關部門與業界機構合作,創辦香港財富管理學院、推出更友好便利的赴港居留政策等,鼓勵內地財富管理專業畢業生赴港就業。   5. 建設風險管理中心,成為管理風險的集散地建設風險管理中心,成為管理風險的集散地。圍繞國家金融開放的大趨勢,香港應持續加強與內地金融監管圍繞國家金融開放的大趨勢,香港應持續加強與內地金融監管部門的聯絡溝通機制,強化交流合作,部門的聯絡溝通機制,強化交流合作,建設建設各種各種資訊交換機制,打擊跨境非法金融活動資訊交換機制,打擊跨境非法金融活動,並,並為各個互聯互通為各個互聯互通機制做好風險管理,加強資金的閉環管理。機制做好風險管理,加強資金的閉環管理。   私人財富管理公會行政總裁兼董事總經理石軒宇(Peter Stein)表示:「香港擁有優秀的金融服務業基礎 。要保持長期競爭力,香港必須從宏觀角度長遠規劃。公會將持續與所有持份者緊密合作,領頭努力將香港定位為成領先的私人財富管理中心。」   撰文:私人財富管理公會 私人財富管理公會(「公會」)是以香港為基地的自發組織,註冊為擔保有限公司,並獨立於香港銀行公會。公會的創會要旨,是提升香港作為區內私人財富管理樞紐的優勢,包括推廣和鼓勵香港私人財富管理業的增長和發展;協助保持香港作為主要金融中心的地位和競爭力;提供一個平台供會員就財富管理業的發展趨勢和面對的挑戰進行討論和交換意見,以及如何因應這些趨勢和挑戰作出策略部署;向私人財富管理從業員推廣合宜的操守、誠信和高水平的專業能力;作為私人財富管理相關事宜的行業代表和諮詢機構,以及為私人財富管理業提供一個與政府、監管機構、行業組織和非政府機構進行溝通的渠道。 私人財富管理公會現有42名公司會員及8名副會員,並由12名成員組成的行政委員會負責管理。 ============= 延伸閱讀:私人財富管理公會:港財管資產規模 料年增5%至10%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platform.hk/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

香港

祖堂地

撰文:林筱魯(資深規劃師,古物諮詢委員會主席) 每當要發展新界地區,不論是政府還是發展商的項目,規劃過程中難免產生種種爭議,但真正的矛盾卻離不開收地議價賠償時的利益問題。一般私人土地買賣,只要買賣雙方談妥條件,隨後依約履行便可,然而一但涉及祖堂地的轉讓,不單手續繁複,更好像披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事實上只要稍稍理解中國的文化習俗,便不難明白箇中情況。華南地區往往有「太公分豬肉」一說。如何分是其次,首要問的是豬肉何來?誰是太公? 按照傳統,姑勿論在村還是在鎮,家中或族中長輩總會將田產物業分給子裔繼承;亦會將部份田業留下,稱為蒸嘗祀田,以租息所得應付家族春秋二祭和維持公業的燈油火蠟等長期支出;春秋二祭當中的牲禮供品,自必少不了「豬肉」。公業的管理則由各房輪流負責,一概不得買賣。 祖堂司理制度 宗族傳承 新界圍村的習俗,由來亦如是。祖堂地俗稱阿公地,是指新界原居民承繼祖先而集體擁有的土地。祖,指的是以宗族或世系「開基祖」為名的宗族組織,而祖地則是由其男性子孫(不包括立業者的兄弟及其子裔)繼承的公業;堂,指的是由遷移別處開村或落籍的宗族房長建立新族群,雖成為該族群的開基祖,但為了維持與其原族的淵源關係,便以「堂」的名義成為該新宗族之祖,可以由多名族中兄弟或是公司社團名義成立,堂地的受益人可以涵及族中有血緣關係的男丁。祖和堂的田業,都是由其組織內部推選德高望重者作為司理負責管理。 尊重習俗之餘,現代社會的運作必須有法可依。現時本港約有近7000個祖堂,選出的司理都記註在民政署的名冊中。若祖堂擁有田產,司理的名字則會註入相關契內,而司理只是祖堂公業的代理人而非擁有人。根據《新界條例》,若要出售祖堂地,既須得到司理一致決定,亦同時須先得到當區民政事務專員同意。事實上,不少祖堂在出售公業時需要所有持份男丁同意才能執行。不難想像在家族繁衍,人丁興旺的祖堂,要取得一致共識並不容易。雖然曾有新界名人豪言:「俾夠錢的話,祠堂也可以賣」,但筆者並不相信這是一個人能說了算的事情,而過往因司理行使其權力而引發族人爭議和訴訟的案例並不罕見。 黃維則堂 曾是長洲最大地主 要說有影響力的祖堂,長州的黃維則堂是最佳例子。清末時,黃維則堂已得到清政府授予長洲的管理權。政府每年徵收的地稅,皆由黃維則堂代收,兼得其半。而土地買賣按揭,都需要取得黃維則堂同意方能成事。1995年前,黃維則堂可算是長洲的最大地主,曾是長洲九成私人土地的註冊業權人。直至前立法局於1995年《集體政府契約(長洲)條例》通過後,終止政府批給黃維則堂的集體官契,其影響力才消退。 新界以外也有祖堂,九龍城衙前圍的主要祖堂是吳成達祖和吳日玄祖,早在15世紀初立村時便已存在。雖然政府在戰後政府徵收了大部份村中土地,吳成達祖仍然管有的嘗產有吳氏宗祠和至德公立學校,以及和陳、李兩姓共同擁有的天后宮、三姓祖屋和鄉公所,是研究香港本土歷史時不能忽視的案例。畢竟,早於清政府在1898年被迫跟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之前,新界這名稱並不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