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

無形資產另類投資 抵禦環球通脹壓力

除了股票、債券、現金,以及黃金等傳統投資產品之外,投資工具還有一種叫另類投資。本刊上期介紹了另類投資中的有形資產投資,本期將繼續介紹無形資產的另類投資,例如私募股權、私募信貸、對沖基金、避險基金、可再生能源,甚至加密貨幣等。摩根資產管理早前預期環球增長已經見頂,並於今年減弱。加上商品需求強勁、工資及樓價不斷上漲,正在推高美國通脹,加息壓力越來越大,對另類投資來說將會產生甚麼影響呢?   與有形資產另類投資存在很大分別的是,無形資產另類投資必須是高資產人士,而且對投資的產品有相當的研究,懂得操作。當然坊間有不少代為投資的公司,都可以為投資者提供相關服務。 或許有投資者會問,為甚麼要加入另類投資的行列呢?很簡單,就是資產配置,將雞蛋放在不同籃子裡,分散風險。正如美國投資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指出,傳統的「60/40」股票及債券資產配置可能已經無法滿足長期投資目標,另類投資有助投資組合降低波幅、提升回報,分散風險。 法國巴黎銀行預期市場波動將保持高企,投資者不應持有過多提供負實質回報的現金,而應考慮另類投資,例如私募股權、房地產、對沖基金、直接投資及結構產品,作為「衛星」配置,以分散及降低整體投資組合的波動性。投資於商業房地產亦能夠對沖通脹,因為租金通常會隨通脹上升。此外,私募股權公司積極參與醫療保健、基礎設施、「環境、社會及管治〈ESG〉」及科技/「元宇宙〈Metaverse〉」等他們看好的主題。 全球投資管理機構品浩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也認為,另類投資提供具吸引力的獲利機會,並增加投資組合內資產分布的多元性,降低市場震盪的衝擊,即使在市況不明的時候,亦能幫助投資者達成長期投資目標。不過,PIMCO同時強調,雖然另類投資具備上述的潛在優點,但也會增加複雜性和風險。因此,投資者必須充分了解各種操作策略,以及另類資產在投資組合中應扮演的角色,才能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 全文請參閱最新一期6月號《資本雜誌》     [...]

陳衍綸:活化你的信用

博客

陳衍綸:活化你的信用

筆者於上期專欄題及,業主可將手上『物業活化』,向銀行『翻按』住宅申請按揭貸款,將低利息成本資金投放於穩健項目,賺取固定息差收入。但本港置業門檻極高,大部份市民並非業主,就算認同筆者『資產活化』概念,但手上欠缺資產,只能望門興嘆。 其實任何人皆擁有一定資產,資產亦可分為『有形』及『無形』。顧名思義,『有形』包括看得見的資產如物業、汽車、貴金屬、證券及銀行存款等。『無形』則是觸不及的資產,例如人際網絡、專業資格及個人信用,當中以個人信用最容易量化其價值並產生經濟效益。 舉個例子,相信各位讀者不時收到銀行致電邀請申請個人貸款。除非有資金需要,否則只會敷衍兩句,盡快掛線。若下次再收到此類電話,不妨向銀行職員了解根據現時個人情況,能申請多少額度貸款,實際年息率及還款年期等。 創造被動收入機會 讀者可能納悶,既無資金需要,何必多此一舉?大家可換另一角度,銀行致電你是希望多做一單生意,致電前已分析客戶背景資料,你的財務及信貸評級已達相當水平,毋須提供抵押品亦能貸款。雖然私人貸款息率略高於樓按利息,但亦屬方便快捷資金來源,此刻你已為自己創造了一個生意機會,可考慮將資金投放於回報較高之穩健項目。每個人的信用、收入能力及年齡都是資產,年輕有穩定入息絕對是重要的無形資產,如能從25歲起有效運用,退休前每月平均創造$1,500被動收入,將累積收入按6%年利率複式計算,退休時已不用擔心單靠強積金能否維持晚年生活。本港有個別物業按揭公司接受客戶以個人或公司名義投入資金成為其金主,讓金主在有物業抵押品情況下享受『有抵押貸款』穩定利息收入。 傳統觀念上,申請銀行貸款令人有負債感覺,負責任的債務人亦傾向盡量縮減貸款額及還款年期。若站在生意角度,由於貸款資金是投放於較高回報項目,因此應將貸款額度盡量增加及拉長還款年期,將資本乘以時間最大化才能盡量發揮息差威力。銀行願意提供高額度貸款代表貸款者具備良好條件,應欣然接受。若你已屆退休年齡並欠缺穩定收入,銀行還會喜歡致電你嗎? 實際例子 S君任職於本港上市企業財務部高層,年青有為,精力充沛,負責集團本地及多個海外業務點,每年近半時間處於出差狀態,曾於兩週內巡視六個不同國家分公司,慨嘆『瞓醒覺都唔知自己喺邊』。雖高薪厚職,除犧牲不少個人及家庭時間,長期倒時差亦限制能有效參與之個人投資工具。 凡事總有兩面,聰明的小妮子發揮了自身優勢,包括年輕、高薪、擔任上市公司要職及擁有優良信貸評級,輕易向銀行申請高額度低息私人貸款,再將資金透過『有抵押貸款』增加每年約6%淨息差收入,為個人理財計畫增添長期穩定被動式收入,亦避免了其他投資工具因時差耽誤之入市或平倉所導致之損失。 撰文:陳衍綸 安本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 ACAMS 公認反洗錢師 ============= 延伸閱讀:投資是否資金增值唯一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