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華時事

中資海外併購首三季增一成

內地政府嚴控境內資產流失,再加上中美貿易戰等負面因素,均無阻中國人向外闖的決心。今年首三季,中國企業的海外併購金額繼續增加,按年升幅達一成。不過,中美兩國關係繼續惡化,就令中國在美國的併購大幅減少,而未來中資要在海外掃貨,就將要面對更多的不明朗因素。 安永與中國併購公會聯合發布《中國走出去》第八期報告,調查顯示今年首三季中國企業海外併購金額高達一千零六十九億美元,按年增長百分之十一點二。不過,期內的併購宗數按年減少百分之十二點一,反映併購規模擴大,其中最大宗的併購行業為電力及公共事業,併購金額按年增長近四倍至三百一十三億美元,佔總併購金額的三成。 中美貿易戰在今年五月開打,對中國在美國的併購造成一定影響,報告顯示中資在美國的投資金額及宗數雙雙下跌。首三季北美洲的海外併購金額只有八十四億美元,按年大跌百分之三十八,而數量亦跌百分之二十五至一百一十九宗。 報告又發現,雖然外圍局勢存在極多不確定性,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信心並無減少,超過六成受訪中國企業認為,貿易問題不會影響其在美投資。對於中國企業來說,基建、TMT(科技、媒體、電訊)及金融服務仍是海外的三大目標行業,而歐洲及北美即使存在不確定的政治因素,但仍成為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目標地區。有九成受訪企業對海外投資長期前景樂觀,百分之七十五受訪者計畫於未來三年展開海外投資。 安永中國海外投資業務部全球主管周昭媚指,地緣政治風險持續加劇,中美貿易爭端,而歐洲方面,英國脫歐等一系列不確定因素,正影響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決策,雖然美國一直是中資的活躍地區,但受宏觀環境不明朗因素影響,加上人民幣匯價波動,仍會影響中資短期海外布局。她預期,明年中國企業海外併購金額增長將放緩,但長遠而言增長勢頭未有改變。 事實上,中資經常在海外「爆買」,亦令不少國家抗拒。有傳媒報道,歐盟各國政府與歐洲議會代表正研究限制外國直接投資(FDI)法案,對「關鍵基礎設施」、「關鍵技術」的外國投資項目設立審查機制,以防中國等外資的收購威脅歐洲國家安全。 此次歐洲投資審查機制框架主要是限制外國對「關鍵基礎設施」的威脅,包括:能源、運輸、通訊、數據、金融業等。歐盟亦將限制「關鍵技術」投資領域如:半導體、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等。若法案落實,對中國的海外策略亦將有嚴重影響。 [...]

大中華時事

比較海外併購 騰訊跑贏阿里

不斷透過收購穩住霸主地位的騰訊(00700)近期又再出招,市傳旗下騰訊音樂將以一成股權換取全球最中串流音樂平台Spotify的一成股權,以將音樂業務擴展至海外。騰訊的收購一路以來成功居多,亦是助其壯大的最強手段。 股王騰訊近期除了在發展手遊業務上極為積極,將連推四款「吃雞」手遊搶生意外,在其他業務範疇亦同樣進取。市傳騰訊旗下騰訊音樂將與全球最大的串流音樂服務商Spotify互換股權,以便將勢力由中國伸延至海外。 消息指騰訊音樂計畫與Spotify互換一成股權,由於Spotify估值較騰訊音樂高,騰訊需要向對方以現金補差價。市場人士指,兩間公司均有上市計畫,今次的交易將可為雙方帶來逾十億美元的回報。騰訊音樂去年估值為六十億億美元,而消息指最新一輪融資後,估值已升至一百億美元,料明年中於紐約或香港掛牌。至於Spotify現時估值很難計,但二○一五年已達八十五億美元。 騰訊盯上Spotify已不是近期的事,數月前已傳出騰訊早在今年初已提出收購Spotify,但遭到拒絕。騰訊一早希望衝出亞洲,所以希望收購國際化的Spotify,不過,當時Spotify管理層認為資金充裕,不需要售股集資來發展業務,加上該公司計畫上市,將有更多資金支持發展。今次騰訊可終於可以打動Spotify的原因,相信與開出的條入有所不同有關,不是單純的現金入股,而且是互換股分,讓Spotify未來亦可以分享到騰訊音樂的成果。 學習收費模式 騰訊音樂入股Spotify有多個原因,其中一個是要學習如何提高付費用戶的比重。來自瑞典的音樂串流服務公司Spotify,截至今年六月擁有超過一億四千萬用戶,雖然該公司亦有提供免費服務,但肯付款的用戶亦有很多,高達六千萬戶。Spotify現時提供兩種等級之串流音樂,免費服務的音質為每秒一百六十kbit,用戶聽歌時會加插廣告,而播放音樂亦有較多限制。 付費牌的音質較佳,達每秒三百二十kbit以上,全程沒有廣告,可以隨時點播歌曲及下載音樂。Spotify收費訂價全球不同,以美國計,付費版訂閱費用為每月達九點九九美元,但仍然大受歡迎。市場預計,到二○二○年,Spotify的付費訂閱用戶數量將達到二億戶,較現時Spotify活躍用戶數目更高。 其他數碼音樂平台的收錢能力亦不如Spotify,如Apple Music的付費用戶大約為二千八百二十萬,佔總用戶數的兩成;亞馬遜的串流音樂服務平台付費用戶數大約為一千六百萬,佔總用戶數的百分之十二。反觀騰訊音樂的用戶多達六億戶,但付款用戶比重低至只有約百分之二,所以騰訊極希望在Spotify身上取經。 兩間巨頭換股股權帶來的另一好處,是有助未來合作與唱片公司進行授權談判,商討時會更有「牙力」。音樂版權費高昂,一直是令Spotify未能賺錢的壓力。一五年Spotify總收入二十二億美元,但向各大唱片公司支付的版稅就超過十八億美元,超過八成的收入都落在唱片公司袋中。 中國市場龍頭 這個急速冒起的市場,現已由騰訊當上中國的霸主,旗下多個音樂平台合計的市佔率已達百分之七十五。反觀同樣希望佔一席位的阿里巴巴,則遠遠落後。第三方資料研究機構QuestMobile的「線上音樂應用行業洞察報告」顯示,今年七月的排行榜當中,頭三大都是由騰訊旗下的音樂平台佔據,分別為「酷狗」、「QQ音樂」、「酷我音樂」;月活躍用戶規模分別達二億一千七百萬、二億五百萬及一億七百萬。即使是排第三的「酷我音樂」,亦較排名第四的「網易雲音樂」的用戶規模多近四千萬。阿里旗下的蝦米音樂只能排在第五,活躍用戶只有一千二百七十三萬,只及騰訊的一個零頭。 騰訊穩坐一哥位置,全賴其不惜工本的「快、狠、準」收購策略,過去數年將市場上最佳的音樂平台品牌全收歸旗下,一買就要買最好的公司,並向最好的品牌取經。 靠收購拓市場 騰訊於海外發展亦採取同樣策略,近年遊戲業務收入爆升,亦全靠過去數年的瘋狂收購。最矚目的一宗,可數去年收購《部落衝突》的芬蘭手機遊戲開發商 [...]

大中華時事

中國境外併購跌四成 夥國企征戰成趨勢

近年中國企業海外併購行動頻繁,其規模之大、次數之密引起了中國和國際關注。為了防範金融系統風險,以及遏制資金外流,中央監管機構開始收緊審批企業的境外投資項目,加上歐美多國對中國企業的影響力不斷擴大有所警惕,紛紛築起併購路障。有研究顯示,今年迄今中國境外併購的交易總值按年跌逾四成,但中國企業向外闖的決心將不會僅止於此,定會另辟蹊徑,佈局全球。 撰文 余美玉 | 攝影 鄺銘漢 以過去多年來的併購往績來看,中國企業的出手金額之高、胃口之大,無不令市場咋舌,順手拈來已有萬達集團斥資26億美元收購美國AMC影院,海航成為德銀最大股東,估計當時持股涉資約34.3億歐元(約40.3億美元),復星國際則持有葡萄牙最大上市銀行Millennium BCP 24%股份,個案多不勝數。當中國企業向國際展示其袋口之深時,中央已注意到內資大恣併購帶來的監管隱憂,於去年底便加大對企業海外投資的監管力度。 中央收緊監管防風險 至於其效果則立竿見影,根據商業資訊供應商Acuris研究所得,中國境外併購的交易總值在2017年迄今為止下跌43.3%,由去年同期的1,416億美元急挫至807億美元,符合中國政府為遏止境外併購過熱所作的努力,以防止對內地經濟帶來系統性風險。 在海外併購的路上,中國企業除了受到中央政府的內部壓制外,其頻密的收購行動引起了歐美等國的高度關注,部份心儀市場保護主義開始抬頭,令企業海外併購步伐大幅放緩。以頻頻「出征」的海航集團為例,自2013年先後完成了20多宗收購,涉及地產、酒店、金融、物流和航空等行業,「戰跡」彪炳。不過,外電引述德國報章指,海航集團早前曾經提出入股德國最大保險公司安聯集團,惟最終被回絕。據了解,海航曾與安聯接洽,希望能成為其主要投資者,但安聯管理層與股東之一的中投公司商議後,決定拒絕海航的入股建議。 保護主義成併購路障 事實上,自德銀這家德國最大銀行落入海航集團手中後,德國政府就特別關注海航的動態,對該集團擴大金融業的影響力保持高度警覺,因為海航已是德銀的最大股東,假如該集團成功收購安聯超過一成的股權,其金融影響力及控制權將大幅提升,德國政府需要嚴格審查其信用度及企業質素。除了德國外,有消息指法國和意大利亦向歐盟施壓,認為中國的收購行動帶有政治動機,要求歐盟有效地遏制境外資金收購歐洲本地重要企業。 除了歐盟,美國同樣在中國企業的併購路上設下了不少路障,雖然今年中資企業宣布87宗收購美國企業個案,數字高於去年同期的77宗,並創下紀錄新高。不過,路透社引述消息指,美國外資審議委員會(CFIUS)由今年至7月期間,至少向9宗外資收購美國企業計劃提出反對。已披露從CFIUS撤回申請並取消交易的公司當中,包括美國一家名為Inseego電子產品廠商,擬將MiFi移動熱點業務賣給中國智能手機廠商TCL實業控股;另由中國政府注資的私募基金Canyon [...]

大中華時事

防控風險 中企海外併購急煞車

近年中資企業海外併購頻仍,大有高歌猛進、布局全球之勢。這些企業無不資金雄厚,具強大實力。他們的收購領域由能源、製造到金融服務,從航空到日用品再到房地產,不一而足。大肆併購的現象不僅舉世矚目,也引起了國家的重視。這一現象背後是什麼因素驅動?又面臨著哪些挑戰?也成為外界關心的議題。 大集團各執牛耳 這個暑假因多宗中資併購而顯得更加「火熱」。在短短的六、七月間就相繼傳出多家海外企業被收購或被競購的消息,出資方無一不是內地企業,這樣的例子信手拈來,例如有消息指聯想控股正與卡塔爾皇室擁有的投資公司Precision Capital洽購盧森堡國際銀行90%的股權,預計作價10億到15億歐元。事實上,中資收購海外銀行早有先例,今年5月,海航成為德意志銀行最大的直接股東,復星國際則持有葡萄牙最大上市銀行Millennium BCP 24%的股份。說到復星,6月還傳出有意競購英國化妝品零售商The Body Shop,出價據說高達70億港元;與此同時,歐洲一家私募基金也有意透過馬雲旗下的投資公司競購The Body Shop。 不過說到海外併購,最為人熟悉的莫過於海航、安邦保險和萬達這三大企業,因為它們最近頻頻曝光於傳媒。尤其是海航,今年內在香港多次高價投得地皮,令港人記憶猶新。近幾年來,海航集團已先後收購多個海外的酒店和地產項目,包括美國的卡爾森酒店集團、紅獅酒店集團、西班牙的NH酒店集團,並分別持有希爾頓、Park Hotels & Resorts以及Hilton Grand Vacations三家公司25%的股權。而安邦則是先後買下希爾頓旗下的美國紐約華爾道夫酒店、倫敦金融城最高建築Heron。這一度讓安邦成為全球資本市場關注的焦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