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華時事

Bitcoin熱潮再現,虛擬貨幣有「錢」途

轉眼2017又成為過去,若要評選這一年的關鍵詞,相信「比特幣(Bitcoin)」一定佔有一席。雖然作為網絡虛擬錢幣,比特幣出現已近9年,卻一直沉寂,直到最近又突然火爆。大量的炒賣者甚至為此付出大量的時間、高昂的電腦設備費用和電費。究竟比特幣的魅力何在?又存在哪些風險?這些不僅是投資者,也是大眾感興趣的問題。 撰文:蘇梓 比特幣,簡稱BTC,又稱位元幣,是全球通用的加密虛擬貨幣。由於沒有銀行、政府和央行等機構的監管(這被稱為「去中心化」),目前比特幣還未獲得合法地位,但可以作為支付工具進行購買。比特幣透過電腦控制和儲存,能夠在網絡中流動,淺顯地說,它與當今人們使用的任何一種電子貨幣沒有分別,用戶可透過網絡虛擬帳號相互交易,也可購買實體商品、服務或兌換現金。該貨幣系統還有個特點,就是數量被永久限制在2,100萬個。 國際認可性日增 那麼比特幣為何突然在2017年再度火爆?外界傾向認為,這是因為一些國家的監管部門已正式批准比特幣的交易。比如美國芝加哥有兩家大型交易所將其正式納入買賣;日本等國的監管機構也已批準比特幣交易;在韓國,當地的交易員對比特幣的需求也呈現幾何級數的增長。其次,國際上越來越多的大企業,包括電腦生產商戴爾、微軟、時代出版社等都接受比特幣。加上股市飆升、美國失業率持續下降等因素,投資者更渴望進行高風險投資,這些都增加了持貨者及炒家信心。 相比今天的價格,比特幣最初僅為十幾美元,誰也不會想到它能突破萬元大關。去年12月整個月內,比特幣的價格更是猶如過山車,漲幅令人咋舌。比如僅在7號這一天中午時分,在全美最大的比特幣交易所Coinbase旗下的GDAX交易平台,比特幣的價格衝到15,900美元,12小時內暴漲5,000美元,達到20,900美元,漲幅逾三成。然而隨後又跌至約17,000美元;其他交易平台的比特幣也都突破16,000美元,創下2017年以來比特幣漲幅達16倍的記錄。 投資者瘋狂「挖礦」 除了透過交易平台買賣,很多投資者還十分熱衷以「挖礦」的形式來獲取比特幣。上月就陸續有新聞傳出一些投資者的瘋狂「挖礦」行為。在香港,有投資者為「挖礦」而同時使用數十部電腦,因而付出上萬元的電費。 所謂「挖礦」,是指每隔一個時間點,比特幣系統會在系統節點上生成一個隨機代碼,互聯網中的所有電腦都可以去尋找此代碼,誰找到此代碼,就會產生一個區塊,隨即得到一個比特幣。由於比特幣「礦工」越來越多,取得虛擬貨幣日益困難,因此電腦要有相當高的運算能力,耗電量也就不言而喻。還有本港金融業人士將電腦設在一些電費較低的國家,並聘請具博士學歷的專人負責監控,每月營運和維護費用動輒上萬元。 透明度高廣受信任 與現實中的流通貨幣或電子貨幣相比,比特幣具有很高的透明度。因為比特幣是完全開放的原始碼狀態,並且完全去中心化,這意味著任何人都可以隨時進入整個原始碼。 所以,世界上任何一個技術人員都可仔細核查比特幣如何運作。而所有的交易和發行的比特幣,都可由任何人隨時檢視。 其次,比特幣所有的支付都不需要依賴第三方來實現,而且整個系統為繁複的同行評議加密算法所保護,就如今天大眾所熟悉的網絡銀行服務一樣。沒有任何組織和個人可以控制比特幣,即使並非所有的用戶都可信任,但整個交易的網絡環境很安全。 和流通的法定貨幣相比,比特幣並非透過各國央行發行,故兌換沒有跨國匯差,手續費也相對較低廉。更重要的是,比特幣既不能偽造,其交易也不可取消, 亦不包含任何敏感的客戶或個人信息。這就避免了交易雙方因詐騙而遭受的損失,而且比特幣也不像信用卡那樣,需要達到國際支付的統一標準。商家只需很低的手續費和行政費拓展新的市場,這也是多國的商家越來越歡迎比特幣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