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華時事

【政經中國】「永和實業」林亮:工業救國,不離不棄

上月中,國家主席習近平接見對改革開放四十年有貢獻的香港代表團,160多人當中,最年長的是有「小黃鴨之父」稱譽、今年94歲的老企業家,人稱亮叔的林亮(L.T. Lam)。事實上,林亮早於新中國成立之前,即1948年便申請到廣州設廠;1953年以公私合營模式開廠;曾於台北、廣州、東莞、佛山、連州、香港成立多間廠房,念茲在茲以「工業救國」為初心,堅持到底不離不棄。 撰文:葉永成 攝影:張展銳 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年,林亮回國設廠卻有七十年。1924年在港出生的他,小時候經歷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侵略中國東三省、攻陷香港三年零八個月,淪陷而被迫輟學。當時7歲的他曾問母親:「為甚麼日本這麼小的國家,會打我們中國呢?」母親就告訴他:「因為日本人透過賣玩具給中國人,賺了錢卻買飛機大炮來打我們。」這個印象對他影響深遠,於是便立志長大後要做玩具賣給同胞,讓中國富強起來。 少年玩具夢伴一生 自此,少年林亮譜寫的玩具夢便伴隨了他的一生,聽母親教誨要發奮讀書,追求知識去改變命運,童年曾在內地鄉村讀「卜卜齋」,成績優異的他後來回港入讀香港華仁書院,接觸英文等不同知識,擴闊視野。「日本侵華攻港,1941年香港淪陷,日本向啟德機場投擲炸彈,炸斷了我的『讀書筋』。」 被迫輟學的他,在中環一間雜誌攤工作,月薪60元,每晚於下班前向老闆借閱雜誌回家自學,汲取各方面的知識,其間發現英文化學雜誌有plastic一詞,得知塑膠這種新原料可以製作玩具,遂萌生做塑膠玩具的念頭。 「坦白講,60元月薪僅夠糊口,於是在雜誌攤工作其間,我又從事一些經紀買賣的兼職工作,一年下來賺了3,000元,算是人生的第一桶金。」1947年,他加入位於軒尼詩道的永新塑膠廠,從事燈罩、相架生產工作,一年後,成功說服老闆生產出香港第一批塑膠玩具浮水鴨,作為哄孩童洗澡的小玩意。由於塑膠質地堅韌,鮮黃色又吸引,浮水鴨逐漸深得人心。「當年參加工展會,港督葛量洪亦有前來參觀展位。」 七十年前廣州設廠 其後,林亮憑著兼職賺來的3,000元,開始自立門戶,但礙於不想跟前老闆打對台,於是物色在廣州開設利民塑膠廠。1948年入紙申請,1949年獲批設廠,但開廠不到半年,新中國成立,政策改變令他不得不放棄經營。 1953年,內地公私合營的模式讓塑膠廠重生,不過喪失企業經營主導權,因此不能做玩具,改做綑綁紙盒的打箱帶。其間,林亮在港又開設了三間廠,兩間位於西營盤,一間位於大角咀,主力做外國客戶的加工(OEM)業務,生產公仔衫及塑膠玩具。  生意越做越大,香港的幾間廠房都賺到了錢,念念不忘工業救國的林亮,發現台北也是中國人的地方,也算是報效國家,於是1969年選擇跟拍檔在台北三峽買地建廠。 支持工業現代化 1976年至1978年,香港的商會先後組織了京津及東北工業考察團、華東考察團、華中華西考察團。隨隊的林亮目睹內地一窮二白、百廢待舉,山寨廠般的機器是前幾年被淘汰的型號,生產設備落後,生產力低,而當時香港已經有亞洲四小龍的稱號。心想倘若可以利用香港的管理模式,配合先進的生產設備,利用內地的勞動力資源,必有所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