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為什麼聯儲局對通脹無動於衷?

美國5月12日公布當地4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按月增 0.8%,按年增 4.2%,創下2008年9月來新高;而之後一天公佈的4月生產者物價指數 (PPI) 比去年同期增長6.2%,同時亦是2010年來最大漲幅。根據最新的經濟數據顯示,美國物價的升幅,似乎正超出市場,甚至是聯儲局的預計。 撰文:李啟宏(Blackwell Global業務發展及研究部副主管) 正當市場擔心美國通脹情況正在邁向失控邊緣的同時,亦把目光放在美國聯儲局會否就著經濟過熱的情況,提早討論緊縮目前寬鬆的貨幣政策。然而事實是,聯儲局對通脹的容忍程度可能將比市場投資者和消費者能夠接受的程度大得多。在4月CPI數據公佈後的同日,聯儲局副主席克拉里達 (Richard Clarida)對CPI數據僅表示驚訝,但同時認為這只是暫時現象,還沒有到當局需要收緊貨幣政策的時機。 當局對通貨膨脹的容忍度 聯儲局官員對於國內通脹的立場,可以從不同官員及議息會後的聲明中探知一二。聯儲局最早關於國內通脹的立場的改變,可以追溯到上年8月聯儲局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在全球央行年會中宣佈聯儲局「通膨目標」政策改變,由以往尋求實現「目標2%通脹率」,改為「目標平均2%通脹率」,意思就是聯儲局需要對經濟數據一段更長的觀察期,才會判斷是否需要出手遏止經濟過熱,亦容許在一段時間內通脹率超過2%,所以這一舉動意味著當局對於通貨膨脹將會有更大的容忍度。 隨著拜登政府在3月份通過了1.9萬億美元的紓困方案,更多的資金流入到實體經濟之中,將會強勁地帶動短期需求,亦令市場對於美國通貨膨脹情況的擔憂漸增,反映通脹預期的美國國庫債券10年在債劵茲息率,更在紓困方案通過後近幾個月升至近1.8%,基本回復至疫情爆發前的水平。即使聯儲局官員多番強調經濟前景仍高度不確定,目前諸如資產購買、息率等貨幣政策都是適當,投資者不禁要問,究竟去到什麼的通脹水平,聯儲局才會按捺不住出手干預? 聯儲局對於加息採取更慬慎的態度 與2008年金融海嘯的情況不同,當年聯儲局可以大膽的使用貨幣政策及工具去處理當時的經濟問題,原因是因為當時觸發金融危機的成因,是源於次級房屋信貸等等的抵押性金融產品,而當時大部分實體經濟的企業並沒有出現太大的經營問題,所以聯儲局可以採取寬鬆的貨幣措施來消化當時大部分有問題的債劵,令銀行及放債機構可以安全度過信貸危機,從而避免經營良好的企業的資金鏈斷裂,引致金融危機大幅度蔓延至實體經濟。所以當時間去到2012年,危機逐漸消除時,聯儲局有責任避免市場因為資金供應過剩,而令資產價格出現泡沫,從而收回市場上過份充裕的資金,為有過熱跡象的經濟降溫。 但本次疫情下所帶來的經濟問題並不是由金融市場引起,企業面對的是社會經濟活動停頓、商品及服務需求急劇萎縮、工業訂單急跌一系列的實體經濟問題。用這個角度去看,聯儲局可以發揮的作用其實有限,就在疫情於美國爆發之初,聯儲局已破天荒煞停加息的步伐,並立即將聯邦利率重新降至0%-0.25%的水平。其目標很簡單,就是向市場重新注資金,令企業更容易取得貸款度過疫情經營困難的環境。然而聯儲局放寬資金供應的環境,並不能直接提振實體經濟的需求,只是盡可能減慢企業倒閉的速度而已。這個可能才是當局在疫情底下所建立的政策目標。 了解過政策的背景後,再抽身回來看看近期美國通脹上升的成因。縱觀本年上半年的情況,美國,以至環球經濟都正在疫情打擊後逐步回復,主要經濟體的物價指數及經濟增長率均有回暖跡象。物價上漲除了是因為經濟復甦為市場帶回了需求外,另一方面是工業的供應鏈並沒有迅速恢復過來,或者是沒能跟上需求增長的速度,導致市場上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 就以石油為例,雖然美國紐約期油僅今年上半年已錄得超過40%的升幅,但OPEC及俄羅斯仍然維持上年疫情後所執行的減產協議,令市場出現供應短缺,同樣情況近月亦出現於晶片、礦石原料等等行業。按此推論,自然不難理解為何聯儲局並沒有為近期通脹的問題採取進一步的行動,因為目前當務之急是需要為實體經濟穩定增加供應,加息或收緊貨幣政策反而只是打壓需求令價格下降,這不僅不是為經濟問題對症下藥,甚至乎對疫情復甦中的經濟影響弊多於利。 未來加息的可能性 目前按照聯儲局早前的會議紀錄,美國最遲將於2023年進行加息,市場大部分分析則相信聯儲局大機會於2022年第3季加息,而市場普遍認為於2021年加息的可能性並不大。除了通脹水平外,我們仍需要注意其他聯儲局所關注的經濟指標和問題,才能判定未來加息的可能性。 首先,必要條件是疫情受控的前提下,就業市場能夠穩定,就業人口及新增職位,可以穩定增長。按最新美國公佈的就業數據,非農業新增職位增長急跌,而失業亦有回升情況,故此仍未達到聯儲局對於就業市場的目標。第二個聯儲局需要關注的問題,是寬鬆的貨幣供應會否令資產市場出現泡沬。但以目前美國股市的情況而言,受到通脹水平上升及加息預料的影響,不少資金已經從一些高增長低股息的公司流走,部分新經濟股及科技股從今年初高位計已錄得近20%-30%的跌幅,所以亦不見得資產市場正在出現嚴重泡沫。 由此可見,目前的經濟環境並沒有逼切性令聯儲局進行加息,雖然提高利率是壓抑通脹最有效的工具,但加息對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亦不能忽視。相信聯儲局的官員們,在得到更多強而有力數據證明經濟已經完全復甦前,並不會輕易改變目前的貨幣政策。 [...]

博客

總統大選後能「讓美國再次強大」嗎?

美國總統大選投票雖然已經結束,但兩位候選人團隊的明槍暗箭仍然「你來我往」。截至執筆之時,多間外媒根據推算結果,宣佈拜登已有足夠選舉人票入主白宮,他亦順勢發表勝利演說;而特朗普至今未承認敗選,他的律師團隊已準備入稟美國各州法院,務求推翻選舉結果。美國總務署暫未確認拜登勝選,未有開始權力交接程序。 現時最有可能發生的是,特朗普興起法律訴訟挑戰選舉結果,而最終敗訴/法院拒絕受理訴訟。這種情況下可能導致特朗普的支持者,甚至是共和黨的支持者不滿,令美國國內的分裂加劇。 難以「讓美國再次強大」 要知道今次選舉兩位候選人所得票數均超過7,000萬,在多個州份,民主共和兩黨分別都只能以輕微的優勢奪得該州份的選舉人票,這顯示目前美國社會分裂是前所未見的。假如拜登的勝選未能有足夠的說服力,即使他最終在明年1月順利宣誓就職,權力的認受性可能亦會受限,對他未來4年的管治成效無疑是充滿問號。 即使特朗普能透過法律訴訟最終成功推翻目前點票結果,情況亦未必樂觀。因為這意味著特朗普對民主黨選舉舞弊的指控屬實,直接破壞了民主選舉制度精神。美國自立國以來一直以民主大國著稱,有著一百多年的投票傳統,不斷向海外輸出民主政制,但最終若果原來自己國家投票也出現舞弊,的確令人「情何以堪」?特朗普過去的流氓式外交政治,再加上在這種情況下連任總統,縱使他有能力結束內部紛爭,美國未來4年的國際地位恐怕也只能越趨下落。 以上兩種情況均足以令人對美國前景擔憂,即使特朗普此刻願意認輸,拜登順利登上總統寶座,若他堅持完全推翻過去特朗普的政策,代表美國過去4年的改革完全白費,亦浪費了4年時間。雖然拜登的勝算宣言是希望能夠再次團結美國,但他78歲高齡任職總統,能否完成4年任期也是未知之數,以他的魄力要團結現今美國人的確缺乏說服力,要再贏得下一次大選更是談何容易。雖然大選已結束,但美國未來政治的不確定性,卻絲毫不減。 筆者相信未來4年不論誰主白宮,新政府恐怕都難有長遠國策規劃,加上民主共和兩黨仍然分治兩院,施政可謂舉步維艱,寸步難行。而社會民情分裂,亦難以團結一致應對目前國內疫情危機,故此對於美國前景真的不予厚望。特朗普的競選口號——「讓美國再次強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或已成泡影。 作者: 李啟宏 Blackwell Global業務發展及研究部副主管 [...]

博客

李啟宏:教科書式3頂背馳,阿里巴巴(9988)彈完散?

螞蟻金服未能上市,除了影響逐服IPO的投資者外,還影響了母公司阿里巴巴(9988.HK)的走勢,昨天急跌20元後,今日又顯著反彈。打開股價圖表一看,竟然發現了教科書式的技術形態 — 今天就來講講RSI(相對強弱指數) 3頂背馳。 什麼是背馳?當資產價格或指數在下跌或上漲過程中,不斷創新低(高),而一些技術指標不跟隨創新低(高),這種形態在圖表技術分析上被稱為背馳。背馳一般分為頂背馳(top divergence)和底背馳(bottom divergence)。頂背馳,暗示資產價格或指數升勢正在放緩中,有機會掉頭回落;反之,底背馳,顯示跌勢可能將完結,價格有機會開始見底回升。而背馳次數出現越多,見頂或見底的可能性將愈高。 而一般最常見的背馳形態就是RSI背馳。理論上RSI(相對強弱指數)是用來觀察價格走勢的動能,價格升勢越強,就會拉高RSI值,反之亦然。當資產價格或指數在下跌或上漲過程中,RSI出現相反的形態時,暗示著該價格的動能正在減弱,單邊的走勢或即將結束,這就是RSI背馳,可視為走勢反向的先兆。 說完理論,我們再來看阿里巴巴(9988.HK)最近的走勢,從日線圖上觀測,價格本輪升浪始於2020年3月,至7月為止,價格走勢與RSI形態配合,顯示上升動力仍然有餘。而自7月後RSI觸碰80水平後,雖然股價仍能繼續沖高,但RSI走勢是明顯出現背馳,於10月28日股價沖高至310附近後回吐,RSI亦於69水平止步回落,形成3頂背馳。從現實中解釋,就是市場的人開始對股價於高位開始出現猶疑,不再願意超買,上升動能減弱。 當然RSI 出現3頂背馳不代表股價馬上就會急跌,但某程度上表示投資者對股價再能沖高的期望已不復當初,當投資者對股價上升的期望減弱,自然會紛紛賣出股票獲利套現,最終形成價格的走勢轉向。 圖表來源: TRADINGVIEW 說回阿里巴巴(9988.HK),目前股價正處於反彈形勢,正在測試20天平均線。按照筆者推測,股價未來沖高後會顯著回落,上方阻力大概於300元左右,目測下方支持或會測試100天平均線約260元附近水平。若RSI 3頂背馳形態應驗,預計股價年底會再試探更低位置。 [...]

博客

二元期權是期權嗎?

近十年來隨著網絡科技發展,金融產品日新月異,推陳出新,五花八門。不知讀者近幾年有沒有在網上社交媒體或手機應用程式上看過一些關於二元期權(BINARY OPTIONS)廣告,這些廣告一般都是展示一個類似資產價格走勢圖,旁邊附上交易帳號,過了一段短時間後交易帳戶就發生盈利,大部分亦會附上文字,意思大概是可以很輕鬆就能從投資市場中交易獲利。 簡單說一下傳統期權,它是一種期貨權利合約,屬於期貨合約的衍生產品,主要分為認購期權 (CALL,買入期貨合約權利)和認沽期權(PUT,賣出期貨合約權利),而投資者可以按其需要決定是買入(LONG)還是沽出(SHORT)期權。買方需支付期權金給賣方,期權合約在到期日時,由買方決定是否以指定的價格要求賣方向買方購買或出售相關資產。 二元期權則是一種近年新興的衍生投資產品,原理基於是期權指定資產在規定時間內 (短至一分鐘,長至一個月)的收盤價格是低於還是高於執行價格的結果,決定參與者是否獲得收益,其標榜的是簡易性,即時性和固定性(風險及回報)。 舉例說,假設現在有一個5分鐘的二元期權,指定資產是恆生指數,莊家定下的目標價格是25,000點,參與者就可以支付定額「期權金」去投注5分鐘後指數是收盤在25,000點以上還是以下,只要選對了,哪怕只是0.1點,莊家都會賠出一個固定金額的作為盈利,反之投資者損失固定金額的部分甚至全部本金。在筆者看來這種產品只是以金融資產價格來包裝的投機產品,甚至從性質來說算是一種賭博,直白一點講就是「賭大細」,跟傳統的期權沒有任何關係,最多只可說是偷換了「期權金」的概念,讓人有錯覺它是一種金融產品。 傳統的期權是一種期貨權利合約,屬於期貨合約的衍生產品,投資者最終是可以透過行使期權來買入/賣出指定資產,達到對沖的功能;而二元期權只是由莊家定下一個價格條件/目標,參與者就考慮這個條件/目標能否在指定時間內能否達成/出現,選對了就賺錢,選錯了就虧損。整個過程二元期權的參與者基本上沒有和指定的資產有任何關係,更沒有參與過市場的交易。 筆者不能斷言二元期權是金融騙局,但不認同經紀商過份渲染二元期權的投資性質來誤導投資者參與。目前二元期權產品在香港不受規管,市場上提供服務的經紀商多半是海外平台,投資者的投入該類產品的資金可能不受保障,在投資任何金融產品時應該先了解產品的風險以及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 作者: 李啟宏 Blackwell Global 業務發展及研究部副主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