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菲一般講股】朱紀菲:壹傳媒(0282)逆地而起有路捉?

面對環球緊張局勢因素,除大市捧起的地產股外,傳媒股亦能成為當中的奇葩,連David Webb都捉路出手,今次就看壹傳媒(0282)。 據集團早前公布全年業績,虧損收窄,截至2019年3月31日止年度業績,股東應佔虧損為3.38億元,虧損收窄每股虧損13.1仙,無股息。而股價近日亦有借勢回吐之象,股價偏低,周三收市價0.325元,升4.84%。52週波幅大,於0.153 元至0.42元間,最高一次於6月18日見0.42元,而波幅最高一次為6月17日由0.3元爆升到0.395元,最低0.295元,6月12日也有升幅,由0.25元升至0.33元,現市值8.57億,比之前超10億回落。而股價最近受環球因素及內部市場策略技術性調整影響顯飆升,加上本港大型社會事件也促成誘因,大增公司消息發佈量,出盡奇謀短時間吸納大批觀眾,在逆市撈到契機,致之前近谷底股價未有穿腳跌破0.15元,逆市爆升相當耀眼。 回顧4月一宗藝人醜聞「安心事件」是由其爆出後,全球關注度熱爆,帶契點擊率及會員制之收費計劃廣吸收益,使公司前景及股價喜出望外。雖較早前曾涉嫌誹謗官司的壹傳媒,現經調解後達成庭外和解協議,相信對股價暫影響不大。 集團已於今年4月實行蘋果日報和台灣蘋果日報免費網上會員制,其登記會員人數已超600萬,已註冊用戶可分別以3港元或10元新台幣價格訂閱蘋果日報或台灣蘋果日報的試用版,將9月起正式收取每月訂閱費,實為破傳統網媒看新聞需收費之例。 就上月12日股價及成交上升發不明升因聲明指,見當時該股由上市低位連彈五天(最多累飆1倍),尤其是逆市最多漲35%,高見0.33元,創15個月高,續漲23%,成交已達8,562萬股,接近前一日所造近幾年罕見9,631萬股。有指董事會不悉導致股價和成交波動任何原因或須於披露內幕消息,但獲悉主要股東黎智英於文章中所指的網上訂閱,來抹去疑慮。短期觀望時機有助力炒高,長期而言還需看業務調整之盈利,及其新會員制之起息是否廣為大眾採納就要拭目以待。 [...]

大中華時事

《蘋果日報》網上版擬收費 港網媒或有生路

互聯網的出現,令印刷媒體的業務逐步伸延至網上,由線下轉到線上,雖然能令廣告業務的渠道增加,但事實證明,未能彌補線下銷售下跌造成的損失,何況網上廣告收入亦有限。連蝕三年的壹傳媒(00282)傳聞將有大改革,就是由明年開始就網上版收費,意味讀者不再享有「免費午餐」。其實美國及內地的新聞內容,一早已開始收費,而效果非常理想,證明讀者開始接受資訊需要付款的概念,對傳媒業來說會是一個好開始。 香港《蘋果日報》屬香港最早一批將資源內容全面放上網站的本地傳媒,並甘願大灑金錢,為網上平台特別加設視像短片內容。可惜數碼化後,業績是一年比一年差,因為網上內容愈多,對紙媒打擊就愈大,何況網上廣告收費遠遠不及從前的紙媒,結果集團除了要結束多本雜誌的營運,還把傳媒王國的始祖《壹週刊》轉為網上版。為了止蝕,市傳旗下《蘋果日報》網上版擬最快明年開始收費。 《南華早報》引述消息報道,《蘋果》計畫最快於明年開始為網站引入收費訂閱模式。壹傳媒行政總裁張劍虹承認,收費訂閱模式是該報考慮方向之一,因為在Facebook、Google等互聯網巨頭競爭之下,其網上廣告收入開始下跌,收費訂閱模式或有助擴大其財務資源,可以增加投放在內容的資源。 無獨有偶,《蘋果》創辦人黎智英上月才在其專欄上發表文章,形容收費訂閱模式令《紐約時報》起死回生,「我錯了,想不到報紙在網上以電子形式出現加上會員制,重生了,不單止重生,這新的生命比過去更光明遠大……會員制挽救了《紐約時報》的衰落,也等於說報紙有得救了。」 成功與否難料 不少本地媒體的網上平台一早已開始收費,但大多屬提供專業內容的媒體,例如經濟及金融資料,而大眾媒體的話,幾近所有屬免費瀏覽,《蘋果》若落實收費,將是大眾媒體踏出的第一步。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蘇鑰機指出,雖然訂閱模式已成為全球媒體的趨勢,但對於《蘋果》來說卻可能是挑戰,因為《蘋果》的定位是大眾市場,而非精英市場。他指出,針對大眾市場的媒體往往是免費,而經濟或金融期刊等媒體,讀者多是中產階級或精英階層,《蘋果》每月收費應在一百元之內,才能保持吸引力。 《蘋果》早於一九九八年便提供網上版,但網上版初期有限制,並未有將報紙上所有內容上網,其後亦曾試過實行收費,因為《蘋果》於二○○九年為了迎合網上平台而推出「動新聞」,以3D電腦動畫制作成的新聞短片,而壹傳媒更特意新增「壹傳媒動畫有限公司」去製作內容,投資額龐大,所以於同年十一月底,曾嘗試引入徵費制度,網上內容分為「收費文章」及「免費文章」,部分即日新聞變成需要點數才能觀看,而免費文章一欄亦有閱讀新聞文章次數限制,而另外再設月費制度。不過,隨著網上的免費內容氾濫,收費內容變得難行,最後亦低調取消收費制。 新聞內容免費搬上網,雖然可以為《蘋果》帶來額外廣告渠道,但亦嚴重衝擊到報紙的銷售。一九九九年《蘋果》創下單日最高銷量,當日賣紙超過五十三萬七千份,未全面數碼化之前,二○○八年下半年,《蘋果》每日平均銷量亦超過三十萬份。不過,數碼化後報紙銷量每下愈況,壹傳媒去年的年報顯示,由一七年七月至十二月期間,每日平均銷量為十一萬份,按年再減少兩萬份。 虧損每年擴大 《蘋果》的網上點擊率甚高,其年報的資料顯示,每日總點擊次數高達四千五百八十九萬,每日的總瀏覽人數亦達二百三十一萬。可惜龐大的點擊率卻未能為其帶來相對的廣告效益。壹傳媒已經連蝕三年,截至今年三月全年虧損四億七千六百萬元,虧損按年大增八千萬元。數碼業務錄得分部虧損四千四百六十萬元,亦較上年同期的虧損一百二十萬元大幅增加;印刷業務分部虧損達四億三千五百萬元,相對上年虧損四億一千八百萬元。壹傳媒解釋,面對競爭愈來愈激烈,不只因為本地數碼媒體渠道,亦因為全球平台及社會媒體與《蘋果》爭奪同一批廣告商的消費,拖累收益增長動力。 雖說網上廣告有其潛力,但實際上本港整體廣告市場幾乎沒有增長,而網上廣告市場亦被兩大巨頭Facebook及Google分去一大部分,若媒體單單靠廣告支撐,相信長遠亦不可行。admanGo監測的數據,本港今年第二季度廣告開支達六十六億元,但按年僅微升百分之二,而大部分增長來自電視廣告,期內電視廣告的收入按年升百分之六。現時電視廣告仍佔市場最大的比率,佔比達百分之三十一,而流動廣告及桌上電腦的佔有率,分別只有百分之九及百分之十;社交媒體則佔去百分之九,搶走大量生意。 廣告公司The Bees Group創辦人曾錦強指出,香港數碼媒體的廣告收益歸邊,被Facebook和Google等平台吃去了大部分,剩下的難以供應足夠養分給眾多的網媒,大部分網媒都處於流血不止的狀態。 消費模式轉變 [...]

大中華時事

《壹週刊》賣盤 放生黎智英

創刊二十七年的《壹週刊》本週宣布賣盤,接盤人為月初剛出售《都市日報》的商人黃浩。由於坊間盛傳今次收購的幕後金主為紅色資本,更指中資今次出手,是為了滅去港媒中的反對聲音,實情真是如此?其實中方早就透過中資財團,陰乾「不聽話」的媒體,令他們廣告收入大跌。 壹傳媒(00282)旗下包括《壹週刊》及《蘋果日報》早已虧損纍纍。由二○一一年至今七個財政年度,壹傳媒累積虧蝕近十五億元。因此,即使中資不用出手,《壹週刊》也命不久矣。反而今次黃浩高購收價,令壹傳媒增加了營運資本,變相放生。如果真是中資收購,做法就有點匪夷所思。 早已傳壹傳媒(00282)欲出售虧損嚴重的《壹週刊》,至本週一(七月十七日)消息終得證實,因該公司宣布已接納W Bros. Investments Limited(由黃浩全資擁有之公司)之指示性要約,可能出售旗下《壹週刊》、《忽然一周》、《FACE》(包括前身《壹本便利》)、《ME!》及《Next+One》之香港及台灣業務權益。收購價為三億二千萬元,另買方承諾會向該批雜誌業務注資一億八千萬元,合計五億元,公告並指出,潛在買家已向壹傳媒支付一千萬元「誠意金」;交易料九月完成。 現時由壹傳媒發行的《壹週刊》,除有時事、娛樂兩本刊物外,還有《飲食男女》及《青雲路》,共一書四刊。而今次交易,不涉及《飲食男女》及《青雲路》。此外,根據可靠消息,黃浩所持有《美食旅客》將會併入《壹週刊》。另有指黃浩更計畫重開已停刊的《忽然一周》,並會擴大狗仔隊;至於旗下《e+娛樂》則會轉攻內地市場。 壹傳媒行政總裁張嘉聲透露,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對出售《壹週刊》「很傷感」。而《壹週刊》副社長兼總編輯黃麗裳則質疑交易是「賣員工到妓寨」,讓員工感到被「賣豬仔」,但指「大家都是打工的,對交易沒有發言權」。 紅色疑惑 員工感到擔心,其實事出有因。《壹週刊》的編採方針一向大膽,反中意識尤其強烈,以致自《壹週刊》宣布賣盤後,坊間紛紛揣測黃浩的資金來源,部分猜測後背後金主或是紅色資本,更質疑是中方想透過收購《壹週刊》,令本港媒體的反對聲音消失。當中壹傳媒工會代表就指,黃浩屬親建制勢力,以往曾出入禮賓府,認為其背後資金可疑,擔心賣盤後《壹週刊》是否仍可自由地發聲。 資料顯示,在澳洲讀書的黃浩,於二○一四年回港,獲陳振聰投資發展飲食生意;二○○九年與港姐徐淑敏結婚後,曝光率大增,變身半個娛樂圈人;二○一三年以二億元接手本港首份免費報紙《都市日報》後,更搖身變成傳媒老闆。兩年後,他再投資一億元招攬《忽然一周》班底,創立《E週刊》,惟經營不久便裁員。此外,在本月七日,黃浩透露以四億元代價,向一家香港金融公司出售旗下的《都市日報》、《Metropop》及《都市盛世》全部股權,預計買家會投資過千萬元,作為公司資金及新媒體發展。 換言之,這次收購《壹週刊》的資金,順理成章來自出售《都市日報》等所得,問題是一直有說當初收購《都市日報》的資金並非全來自黃本人。對於市傳他今次收購背後另有「水喉」,而且來自內地,黃浩則堅稱收購是靠自己出資,來源包括出售《都市日報》的錢,並且自行補貼一億元。黃浩更指,相信賣家不會將《壹週刊》出售予國內背景財團,並提到未來的《壹週刊》會維持編採自主的做法。 風光過後 一九九○年創刊的《壹週刊》縱橫雜誌界二十七年,曾經風光一時。創刊初期發行量僅約三萬二千多本,至九十年代中發行量一度逾十六萬份,讀者人數逾百萬,聞說如今發行量已回復至創刊初期的三萬多本水平,且每月虧蝕以數百萬元計。據黎智英所講,其於一九九○年創立壹傳媒,是因為不滿北京對六四事件的處理,憤而跨足媒體業,並陸續開辦《壹週刊》及《蘋果日報》。 《壹週刊》包攬了政治、財經、社會、娛樂新聞,雜誌題材多元化,初期以「不扮高深,只求傳真」為口號,打破當時傳統傳媒的風格,以踢爆、狗仔隊等採訪手法見稱,扭轉了行內新聞處理方式,多間傳媒亦跟風開辦同類型雜誌。曾在《壹週刊》任職時事組副總編輯葉一堅指,該刊最輝煌時,一年可賺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