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陳仕娜:蓮香樓、康泰、星辰墜落 港資還剩下什麼?!

哀悼康泰!哀悼港資! 這三年,疫情拉倒了多少本土品牌:蓮香樓(102年)、星辰旅遊(50年)、源記(167年)、優之良品(29年)、UA戲院(36年)、上環鳳城(20年)、珍寶海鮮舫(70年)、灣仔大榮華(55年)⋯⋯部分能捱得過戰亂,卻終究鬥不過無色無味的病菌。 扎根香港逾半個世紀的康泰,不是毀於創辦人黃士心之手,原來早在11年前已將主要股權轉手予海航這艘「鐵達尼」,今日弄至清盤收場,也不太令人意外。這個連續三十載贊助港姐外景拍攝的老字號,見盡綺麗風光,奼紫嫣紅開遍,如今港姐也從簡搭船到愉景灣拍外景,由此折射出康泰從盛轉衰的原因。 封關是燃點執笠潮的禍首,這條又長又黑的隧道何時行到盡頭,誰也不知道。許多已上岸的港資老闆都意興闌珊,反正坐擁至少十位數的身家,人流凋零生意淡薄,與其苦守,倒不如關門大吉,樂得耳根清靜。這場無硝煙的戰爭,雖無俄烏戰線的炮火連天,無形中卻燒掉了許多企業,蒸發了幾十萬億的港股市值,恒指倒退到13年前,成為全球表現包尾的股市。 以證券業為例,過去4年逾80家券商在洪流中折翼。香港中門大開,外來競爭者長驅直入,大灑銀彈攻勢,不費吹灰之力將「缺資金、欠技術、無人才」的本土中小型券商擊潰。政府翹手作壁上觀,了無政策扶持,更上調股票印花稅及所有交易的從價收費,雪上加霜。部分中資券商坐擁巨額創投資金,技術大本營駐扎北上廣深,單單深圳的IT團隊動輒就四、五百人,還有科企巨擘撐腰⋯⋯世人只識嘲笑本地薑「娘餅、不夠潮」,卻那知養活眾多港人、撐起半邊天的中小型港企坐困圍城,「眼淚在心裡流、苦痛問你知否」。 跨越世紀的蓮香樓、遐邇知名的珍寶海鮮舫、陪港人遊歷半個世紀的康泰,灌注了多少心血,於一夕之間瓦解,政府只顧硬件「曬冷」,大建科學園、工業區和創新園;對於經營多年的本土企業陷入絕境,則置若罔聞,任由自生自滅,了無「軟件」的關顧。本土文化滋養本土品牌,是香港故事的美好演繹,若港資凋零,乾涸的情節何以動人?! 撰文:陳仕娜(公關大娜移) 由財經記者到公關,遊走媒體、地產及金融行業,飽覽世事更迭,藉文字透徹人心,嘻笑怒罵中,也望讀者有所得著。現任上市公司傳訊總監、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市場管理學、新聞及傳播學、香港大學SPACE公關及企業傳訊深造文憑。 [...]

博客

曾鳯珠:來自UA戲院結業的啟示

新冠肺炎疫情重創本港影藝娛樂行業,戲院停業多時至農曆新年假期後才有限度重開。當大家剛迎來高先電影戲院開業的好消息,還在慶賀可以再次相約於大銀幕下看電影時,沒想到轉頭就傳來大型連鎖戲院UA Cinema不敵疫情打擊全線結業的噩耗,令不少戲迷頓感震驚與惋惜。 成立於1985年的UA戲院不但為香港人帶來難忘的集體回憶,更為香港影院發展作出了莫大的貢獻。在過去的36載,UA戲院屢創先河,率先引入美式迷你戲院模式及私人貴賓室影廳概念,其後開創電話和網上購票,更在2007年引進IMAX巨幕技術,並在2015年成為IMAX全球平均單銀幕票房最高的院線。2018 年,UA成為了全港首個增設口述影像觀影輔助設施的院線,方便視障人士與普羅大眾一同欣賞電影。多次創新求變的UA戲院如今結業,不少盲人戲迷都大呼可惜。但事實上,戲院無奈結業其實並非毫無預兆,全港電影業去年三度停業,先後錯過聖誕、新年、農曆新年及情人節等多個黃金檔期,全年僅有二百多部電影上畫,比前年少近三成,總票房只有五億八千多萬元,按年大跌七成,各戲院收入暴跌九成,個別甚至零收入,惟租金及人工等開支卻高達十五至十八億元。 UA戲院自去年領取逾八百萬元保就業資助後,一直未有裁員,銅鑼灣及九龍灣兩間戲院早在去年五月底已多次被物業代理公司入稟追討租金。在長時間的收支失衡下,耗時近五年落成的旗艦影院UA K11 Art House因經營困難於2月28日告別,由MCL院線吸納營運,而全線戲院亦於三月初進入清盤程序。 UA戲院的落幕無疑是疫下的犧牲品。除了停業令導致收入頓減、租金支出高昂而補助金卻不足外,觀眾的觀影習慣在疫情漫長的洗禮下早已默默改變,也驅使了UA 戲院不得不作出急流勇退的艱難決定。這個決定不僅代表著香港市民又失去了一個集體回憶,同時也反映了疫情對本港經濟的負面影響逐步浮現。即便只是一間戲院的倒閉,對整個行業造成的打擊都極其重大。在骨牌效應之下,港產片投資者或將卻步,本土影視製作或受衝擊,本港影藝娛樂行業或會進一步萎縮,甚至引領著一個影院時代的終結。疫情期間百業蕭條,各行各業都叫苦連天,但人們卻從未想到一個歷史悠久的大型連鎖戲院竟會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早上黯然宣布即時全線結業清盤,而許久前的一次光顧驀然已成絕響。見證著這個曾經輝煌一時的院線這樣就沒有了,令筆者不勝唏噓,亦啟發筆者反思——被疫情大大打擊的旅遊、健身、美容、酒吧等行業,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究竟還能撐多久?即便勉強捱過了這次的經營危機,早已元氣大傷的往日行業龍頭,又能否應對宅經濟的崛起與蓬勃發展?能否適應後疫情時代的新消費者口味? 隨著疫苗推出市場,筆者能預見香港經濟在疫情完結後,將會有爭奪消費者的一番惡鬥,而這場傳統行業與新興行業的對決中,究竟誰勝誰負仍是不得而知。但願香港能盡快走出疫情,各行各業能重新恢復營業,經濟能早日雨過天晴;更願各行各業在艱苦堅持的同時,也能為後疫情時代的數碼轉型作長遠規劃,讓那些彌足珍貴的集體回憶繼續延續下去。   撰文:曾鳯珠 香港菁英會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