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時事

智明研究所:將軍澳發展規劃宏大 建材供應須具永續性

107動力每月舉行的午餐會「智圓雅聚」順利舉行,大會請來香港智明研究所研究總監許楨教授,就「將軍澳永續發展與綠色建材的未來」為題發表演說。許楨教授指出,九龍東、將軍澳大型發展方興未艾,特區政府應要為未來建材供應早作籌劃。 許教授指,近年,當港人提及本地未來發展,習慣把焦點放在大西北;如河套區、新田科技城、洪水橋新市鎮,以及交椅洲人工島。其實,連接九龍東和新界東的將軍澳,亦有其獨特的戰略位置。包括第137、132填海區在內,將軍澳東、西兩翼的大規模發展,將持續起碼二、三十年。從而牽動從西貢到油塘,再輻射到九龍東的長遠佈局,以及數以百萬計港、九、新東市民居住、生活、工作環境的改善。 因此,秉持「基建先行」理念的現屆政府,在本月中為立會議員、社會各界進一步闡釋「三鐵三路」構想時,亦披露了更多「將軍澳線南延線」的細節。在講求「節能減排」的廿一世紀,我們樂見將軍澳、九龍東的綠色發展;我們須以「可持續性」為根本原則,就財務、技術、人才、建材等領域,作全面考慮、周全規劃、充分準備。 為混凝土就近供應地的油塘,區內的混凝土廠早已存在,卻因回歸後港府改劃為「綜合發展區」,而與居民、議員、官員的期待有所落差。故此,正好把握機會、有序遷出。一方面,試述各項大型基建和住宅項目,離不開混凝土的使用。但混凝土只能就近生產,否則將帶來品質、安全、成本、污染等問題。另一方面,本港可趁機大幅提高混凝土廠的生產規格、環保要求和運輸標準。並善用海路運輸在「節能減排」的獨特優勢。致使戰略基建、房屋供應、居民訴求,業者及海內外投資者的發展空間,各個方面都得到最好的平衡。 許教授特別強調,永續發展不是不發展,而是透過各持分者平等協商、統籌兼固—綠色、健康、平衡地發展。 107動力每月均舉行午餐會「智圓雅聚」,讓該會會員及不同人士聚首,就本港經濟政策,熱門時事等互相交流。活動並會邀請不同財金精英、專家及學者,就特定主題作出分享。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ceo.entrepreneur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

博客

許楨:港府控煙—須考慮草根煙民實況

筆者並非煙民,亦與多數港人一樣,相信控煙有利全體市民健康;並讓公共醫療資源,更為高效地運用。然而,過去數屆特區政府,明顯在相關範疇,未能整合各式意見,並且有效、有序、有力地控煙。說到底,控煙份屬移風易俗;單憑長官意志,勢必在某年某月某日落實硬指標,實在讓人感到陌生—這並不是我們熟悉的香港。 從宏觀上講,港府將如何參酌外地經驗?復兼顧「煙民—非煙民」不同認知與感受?在在考驗主事官員的政治智慧、民生觸覺。而上述因素,聯同最前沿科學證據,財稅與執法手段,又構成了整套控煙方略的各大環節。箇中的輕重緩急、因果關係,著實環環相扣。林鄭政府以打擊電子煙、加熱煙為切入點,愚以為實乃捉錯用神—擾亂了:支援草根「老煙民」;避免新生代尼古丁上癮;杜絕公私場所二手煙的三大節點。 眾所周知,無論從生產到消售,煙草產品之流通,並不構成港府及工商界重大收入來源。相比起內地及歐美官員,特區政府主事者,所要兼顧的控煙技術難題,抑或利益分配,向來單純得多。本港控煙工作進退維谷、顧此失彼,怕亦與人無尤。林鄭在爭議聲中選錯戰場、下錯藥,眼前禁煙文件重臨,但願現政府勿在同一地點摔倒兩次。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現政府要重拾本地煙民、非煙民對未來控煙工作的信心、理解與支持,本應全面審視現行政策的內在邏輯和實際成效。無奈,相關諮詢文件,仍是對於國際經驗順手拿來的東湊西拼;不獨整存思路欠奉依舊,似亦無意檢討現行措施之得失。最顯而易見的不足,在於對基層「老煙民」的支援,仍屬聊備一格。毋庸違言,從楊永強到周一嶽至今,回歸以來執掌醫衛部門之首長,無論來自醫管局還是醫學院,每每予人專業有餘、人情不足之感。 政策制定者對於愈發猖獗的私煙販運及其隱患,又豈可熟視無睹?私煙橫行不獨直接打擊控煙成效,更嚴重威脅煙民、非煙民的安全。此外,正本溯源,「老煙民」的收入水平、生活條件、精神狀態,又豈會與供求失衡、私煙處處無關?執筆之際,警方反黑組於元朗白沙村搗破私煙倉庫,檢獲逾千萬支未完稅香煙。此前兩天,海關聯同水警,在西貢斬竹灣執行反私煙任務;扣查了數百萬支私煙,涉事者卻悉數登上快艇逃逸。上述罪惡,不只成為控煙工作最大漏洞;亦直接威脅執法人員安全,為犯罪集團持續輸血。 香港四面環海,陸上邊界亦多山嶺密林,反走私困難又危險。可幸本港作為自由港,對於絕大多數貨品的徵稅,一向比鄰近地區為低;因此,為逃避本地進口稅、消費稅,而走私的貨品種類、數量,相比起本地消費力向來有限。然則,隨著煙稅在過去十餘年間遞增,前文所及的大規模私煙入境,則早已成為讓民眾麻木的「新聞」。 且以數論數,從2008至2014年,港府三度上調煙稅,本地吸煙率僅下降1.2%。2015至2022年,同樣約七、八年間,煙稅維持,本地吸煙率卻又少了1.1%。可見,隨著本港煙民基數日降、年齡日增,大幅加稅帶來的邊際效益,自必愈發不明。由此造成之個人及社會成本,在上位者卻不可不察。本港近年被充公的私煙支數竟達十億之譜,且連年遞增早已失控。這明顯是禁絕減害產品之同時,又大幅加稅之複合惡果。 就近年世衛﹙WHO﹚報告可見,芬蘭、 愛沙尼亞、保加利亞之煙稅,高達88.2%、87.6%、85.3%。而三國吸煙率,分別為15%、21%、32%。一方面遠比本港為高,彼此亦相差一倍有餘。可見,吸煙作為習性,有其複雜而獨特的社會成因,煙民也不是冷冰冰的數字。煙稅和吸煙率之間,有一定關連,但加稅之效益,卻明顯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不可能一本通書睇到老。或許,加稅易,當私煙不存在更容易,港府官員似乎愈發捨難取易? 替本港控煙工作把脈,我們所面對的實況,就是年輕煙民增加得少且慢,但「老煙民」卻習性難改。簡言之,本港控煙的特點與本質,是解決「存量」而非「增量」所帶來的挑戰。問題在於「老」,而非「大」或「難」。「老煙民」對於傳統煙草的需求彈性低,正是私煙困局之根源,而持續加稅惡化了這一切。只要官員貼地一點,其實不難理解箇中關鍵。讓人握腕者,只談吸煙率下降的成績,卻無視私煙處處的漏洞。所檢獲私煙之多,說明吸煙人數日少,但吸食支數反增;最終亦會造成醫療壓力,港府禁煙最大理據,無法自圓其說。 或許,在不少名醫高官眼中,吸煙份屬陋習。然則,這是戰後各階層,尤其是藍領民眾,早已形成的習性。數十年來,對於僅得兩餐一宿的草根街坊而言,可供其抒緩緊張的手段,實情又有多少?而這群人,今天垂垂老矣。香港生活壓力大,近年社會不景,新生代移民者眾,勞力老化已極。拖男帶女離港的年輕家庭,恐怕有不少就是「老煙民」的下一代。吞雲吐霧從大原則上講,當然不利基層長者的健康,但加稅卻如同刑罰。相比起提供更多元、更具針對性的戒煙服務,罰或許合法,卻不見得合情、合理。 筆者自小都討厭煙味,人到中年才看到上一代吸煙背後的辛勞、困苦和孤獨。我們當然不樂見長者吸煙,但以理解為基礎,施以援手才是人之常情。形同懲罰和歧視的措施,讓人不快也不安。從梁醒波「擔返口大雪卡」,到新生代不以吸煙為時尚,自然是社會的進步。但草根「老煙民」群體的存在,自有其形成的階級背景和歷史成因。主政者理應考慮其感受,並反躬自省是否為對方做得足夠。抽離情感和個人喜好,意圖從數字上消滅煙民的執政思維,可怕又脫離現實。 無疑,社會上不同階層、不同世代的人士,都應該為時代巨輪向前而付出。但握有公權力的一方,斷不能無視大幅加稅,所能帶來的有形成效之低,以及無形成本之巨。和任何政策一樣,我們不能盲目相信加稅就是靈丹妙藥。香港是一個整體,我們應當為更清潔、更健康的未來而共同努力;卻不應該把無煙城的建成,看成份屬「老煙民」單方面責任。讓非煙民擺脫二手煙的困擾,讓「老煙民」走出尼古丁的掌控,特區政府需要更人性化、可堪實況考驗的控煙策略。 撰文:許楨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