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廖錦興:大灣區互聯互通再提速

自粤港澳大灣區規劃推出以來,激活了「9+2」城市的發展潛能,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使人流物流更加便利,促進了灣區城市之間的互動。五年來,這座橫跨伶仃洋的大橋進一步提升了三地的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助力粤港澳大灣區深度融合發展。   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西接珠海和澳門。作為一項在一國兩制框架下三地首次合作建設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該橋全長約55公里,主體工程包括22.9公里的橋樑工程和6.7公里的海底隧道,以及連接隧道的人工島。 根據資料,過去五年大橋累計客流達3,600萬人次,車流量達750萬輛次,大橋口岸進出口總值達7,187.5億元人民幣。儘管受到近三年的疫情影響,這些數據卻反映了疫情後的流量,可見大橋的功效顯著。今年以來,經大橋出入境已超過1,150萬人次,較2019年同期增長6%,出入境車流量達235萬輛次,是2019年同期的3.6倍。 隨著今年1月1日「澳車北上」和7月1日「港車北上」政策正式實施,截至11月1日,拱北海關所屬港珠澳大橋海關已累計監管驗放進出境港、澳車牌車輛100萬輛次。大橋的通車使用對灣區居民的生活產生了頗大的變化,北上自駕遊已成為港澳居民的新潮流。筆者身邊已有不少的親友享受到了週末北上自駕遊的樂趣。「星期五放工揸車去玩兩日,星期日晚再揸車返香港,吃喝玩樂再購物,不亦樂乎。最近我還在中山置業,既可作投資又能渡假用。」老友開心分享說。誠然,現在只需一座橋的距離便能享受「平靚正」的服務,難怪香港的消費服務業面對「缺乏新意、欠缺人手、成本高昂」的困境。與其抱怨港人北上消費,不如多一些創意和創新,提高服務水平,重新贏回港人的消費信心。 粤港澳大灣區的城市按照各自的優勢分工,共享經濟效益和成果。大橋為香港和灣區其他城市的陸路物流提供了新的通道,不僅保留了舊有的「東貨東出」模式,還推動了澳港貿易「西進西出」,有效提升了流通的便利性和品質水平。此外,大橋與內地的三條主要高速公路(京珠高速、廣珠西線和江珠高速)相連,打通了城鎮經濟的脈搏。無論是從香港國際機場還是葵青貨櫃碼頭開車前往珠海市,車程分別只需45分鐘和75分鐘,相當便捷,大大促進了各種經貿和消費活動的進行。加上大橋口岸還享有直通港澳和24小時全天通關的優勢,使企業的進出更加便利,通關速度的提升不僅增強了企業的出口效率,還擴大了出口範圍,包括黃金首飾、集成電路和飛機發動機等高附加值產品,每天的進出貨量已達到2,000輛次。 據中國海關統計,大橋口岸進出口總值突破第一個1,000億元用了2年,突破第二個1,000億元用了7個月,今年9月底突破第七個1,000億元用了僅6個月,加速的趨勢明顯。大橋對粤西地區產生輻射帶動作用,粤西地區企業經大橋口岸進出口貨值至今累計超過400億元,今年1月至9月粤西地區企業經大橋口岸進出口貨值近84億,增長明顯。然而,隨著人車流量大幅增加,大橋也必須改善管理系統,積極推進通關便利化,並改進和升級一站式車輛通關驗放系統,以確保貨運能夠暢通無阻。 2018年8月,筆者與香港東區青年領袖計劃(東區青藤)的近40位學員一同前往尚未開通的港珠澳大橋進行實地參觀和學習,包括位於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東部的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參觀結束後,東區青藤的學員們表達了對大橋帶動大灣區在經貿和文旅發展方面的憧憬和期盼。五年過去,世界各地仍然面臨著不同的挑戰,而粤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仍然是國內外經貿投資的熱點。大橋將更加緊密地聯繫粤港澳三地的人流、車流和物流,成為三地政治文化交流的新紐帶,同時亦助力大灣區的深度融合發展。   撰文:廖錦興博士 萬通集團國際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榮譽會長 ============= 延伸閱讀:廖錦興:國蘊Teen樂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ceo.entrepreneur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

廖錦興:十年後的我:出於藍.圖未來

博客

廖錦興:十年後的我:出於藍.圖未來

「畢業等於失業、創業談何容易」。不少完成大專或大學學位的畢業生在離開校園後,或多或少會感到忐忑和躊躇。近年,香港政府、院校、非政府組織及工商團體都積極投入資源,推出師友及影子計劃等。而為了培育年輕一代在畢業前,了解職場實際環境,並讓他們在個人成長或事業發展上有所啟發,鼓勵學生及早規劃未來,裝備自己。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專資會)一向重視年輕人的發展。除自2013年起,在中學推動「卓育菁莪」中學生生涯規劃講座計劃外,更在2019年首次舉辦「專資青年追夢計劃」(Youth Elite Aspiration Program, YEAP)。專資會期望在這項七個月的計劃中,能讓年輕人透過各種活動學會如何自我裝備,及早定立奮鬥目標,擴闊人際網絡及資源,並能多關心社會及世界時事,發揮領導才能、分析和思考能力。 圍繞大灣區規劃未來發展 今年已經舉辦第四屆YEAP。今屆共有64位學員,學員年齡介於19至30歲,包括在職人士及就讀於各大專院校的學生。所有學員被分為八組,並有由專資理事會成員為導師,和歷屆學員為助理給學員作指導,為配合政府制訂《青年發展藍圖》。因此,今屆主題特意訂為「十年後的我:出於藍.圖未來」。上週六是最終的演示日,每組須完成活動後,以此為主題,進行演示。 在演示日中,各組均有出色表現,利用話劇、音樂、對談等圍繞《青年發展藍圖》表達他們的看法及意見,更就各自的夢想尋找方法。學員們表現積極投入,對於粤港澳大灣區未來的發展抱著正面態度,不少學員更期待畢業後到大灣區其他城市尋找個人發展機會或嘗試創業。 在《青年發展藍圖》中提及的四業(學業、就業、創業和置業),有組別提議應善用特區政府的資助,來體驗不同行業的發展機遇。尤其在先進科技範疇,如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創業、認識最新的科技在工程和建築業等。當中也有學員提及許多年輕人關注的房屋供應問題,認為政府為年輕人而設的首置計劃及未來土地發展(北部都會區、交椅洲人工島和明日大嶼)將在中長期解決青年的置業困難。亦有學員相信透過香港中西文化匯聚的悠久歷史,可望結合灣區的文創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筆者認為香港青年人不僅應該了解粤港澳大灣區「9+2」城市,這龐大市場的潛力,更應增加對內地其他省市發展的認知,了解整體國家的最新發展,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尋找個人發展的路向。 撰文:廖錦興博士 萬通集團國際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榮譽會長 ============= 延伸閱讀:廖錦興:實踐STEM教育 [...]

博客

廖錦興:「再工業化 」- 香港下一個經濟飛躍

香港經歷了幾年動盪不安的日子,在疫情打擊下,去年經過基本清零的小陽春,新年於始又要被新冠變種病毒衝擊,各行各業都為前景憂心。凡事必有兩面,挑戰背後亦有不少機遇,香港雖受困於疫情但基於嚴格的防疫抗疫政策,積極清零,追索病毒傳入源頭,有利於公共衛生和安全,製造出穩定生活和經濟環境,一方面保持市民的生活運作正常,另方面營造與內地和澳門的免隔離通關的條件。在經濟方面,香港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提出高質量建設粤港澳大灣區的方案,支持香港建設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香港擁有理想的科研基礎,但要把握未來大灣區發展機遇,需要落實再工業化政策。 香港政府在2016年提出「再工業化」政策(政策),發展以新技術及智能生產為基礎的先進製造業,有助推動製造業向科技密集型,高度自動化發展,為香港本土經濟創新增長動力,具體而言,政策有四個方向: 一)推動工業研發,工程設計; 二)港資製造企業為保護關鍵技術,將部份生產線搬回香港; 三)協助本地傳統製造業利用創新及科技級轉型; 四)創造新的先進製造業。 毫無疑問,再工業化是香港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內地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亦提升國民福利和履行對國際組織的環保承諾(「雙碳」目標),香港必須與國策同步向前之餘也面臨不少自身挑戰,因此香港的企業也需同步增值。去年由香港工業總會提出以《香港製造:香港工業啟新章》為題作出研究報告,並由工業貿易署撥款資助,香港大學香港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于漸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負責調查研究報告及提出政策倡議。我認為當中的倡議值得特區政府及業界考慮: 善用國家策略及本地製造業基礎,選定行業發展本地「再工業化」建立核心技術優勢,包括電子業、食品科技及食品加工業、回收及環保工業、生物科技工業。 重組工業人才體系,加強應用學科在教育制度中的認受性,完善升學及就業途徑,善用資歷架構及資格認證制度,吸納資深工業人才,促進院校與業界合作,重塑工業形象。 改善工業配套,制定再工業化績效指標。規劃工業用地,促進產學技術轉移,因應先進製造業特性,檢視廠牌及來源證要求及適度放寬政府資助計劃申請要求。   香港企業從上世界70年代加快製造業發展,亦把握國家改革開放的良機,由代工生產到開發創新產品及自創品牌,下一個重大機遇便是粤港澳大灣區規劃,希望香港企業可以利用官產學研的優勢,再工業化發展高增值產業,為香港工業開創新時代。 撰文: 廖錦興 萬通集團國際行政總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