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深水埗區搖身變成文青地段 年輕人 食、玩、買、住 新寵地區

深水埗區歷史悠久,無論是街道或兩旁建築都充滿著懷舊風格。最近十年,深水埗區進駐不少咖啡店、特色文創小店、懷舊唱片店、古玩及古著店、手藝工作室等。同時,新型樓盤進駐,加上交通配套方便,食、玩、買、住 一應俱全,逐見文創小區的雛形,大受文青和年輕人歡迎。 深水埗舊區文化 搖身一變文青藝遊打卡點 從深埗地鐵站A出口出發,沿著懷舊歷史建築漫步走進大南街,會發現另一番新景象。從前,大南街是香港皮革老字號的集中地,這幾年間,搖身一變已成為年輕人熱愛的「文青區」。於大南街,不難發現年輕人於Cafe悠閒愜意地呷咖啡;細味各式精美甜品;或與好友倚窗一邊觀看繁華街景,一邊享受舒適悠閒的下午茶。 再走進特色文創小店搜寶,到附近的懷舊唱片店欣賞音樂。在這個串流音樂時代,於實體唱片行搜羅絕版經典唱片,顯得彌足珍貴。花近半天時間,尋覓文藝好去處,穿梭大街小巷,在懷舊古玩店、古著店、手藝工作室等裡挖掘心頭好,體會獨特的藝術氣息。 離開大南街走到基隆街,不要錯過這裡的文藝小空間,當中日本風特色家具精品小店、樓上設計精品廊等均由店主精心搜羅及設計,希望將這份文藝氣息注入深水埗;選物店各式各樣的小精品、特色擺件等點綴日常,實在令人流連忘返。 再往石陝尾方向遊走,鄰近多幢歷史建築,遨遊古跡,成為故事的一部份。其中,美荷樓於1954年建成,是香港最早期、現時碩果僅存的二級歷史建築。 深水埗主教山配水庫亦聞名遐邇,現為一級歷史建築。配水庫呈古羅馬建築風格,是香港第一個以圓形築成的地下配水庫,重現昔日情懷。以至雷生春、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前北九龍裁判法院的一磚一瓦等都能體驗到建築背後的萬千故事。漫步游走一整天,細味社區的新舊融和、晝夜交替。 年輕一族  居住新選區 逛深水埗,不得不到熙熙攘攘鴨寮街走走,街道兩旁滿是菜攤子,還有為居民而設的一些生活必需品及地道美食,生活所需一應俱全,因此近年成為了年輕一族居住首選地區。「喜.揚」位於有平民天堂之美譽的深水埗,亦因地區特色豐富,也屬於專才及年輕客選住熱門地。就近深水埗及太子港鐵站,交通方便,亦有多條巴士線前往港島新界,無論往返市區通勤或假日外出消遣,均非常便捷。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ceo.entrepreneur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

香港製造|瑞興皮廠第三代 白浩謙 堅守港最後一間皮革廠

著名品牌

香港製造|瑞興皮廠第三代 白浩謙 堅守港最後一間皮革廠

皮革製品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大至沙發,小至手袋、皮鞋、錢包,可見一塊小小皮革亦可點石金。而香港皮革業在上世紀曾有一段光輝的歷史。據「皮革資源中心」資料指出,本港的皮革製造業已有逾百年歷史,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工業的飛躍發展,當時香港的製革廠多達百家,皮革製品出口多年佔據本港工業製品出口榜頭3名。隨著本地工業北移,七年十年代由最初十間皮革工廠,不經不覺間至今只剩下一間。本港碩果僅存的瑞興皮廠第三代傳人白浩謙(Kean)坦言,會選擇留守本地繼續生產,堅持香港製造,延續公公的心血。 撰文:劉智恒    攝影:張展銳 據貿發局5月發布的經貿研究中提及,香港的皮具生產商及供應商向國際市場出口多種皮革消費品,本港皮具業以質素優良、靈活變通、生產周期短、對潮流反應迅速見稱,又能滿足客戶的特定要求,因而備受海外買家垂青,香港成為重要的皮革消費品採購中心。基於生產成本節節上升,本地生產商已把大部分生產活動遷往內地和東南亞,僅留下少數員工在香港處理小宗急單。據統計處官方數據表示,2021年計,香港只有30人從事皮革消費品製造業,現位於葵涌的瑞興皮廠成為本地唯一一間皮革工廠。 自小與皮革結下不解緣 九十後的白浩謙自小與皮革有緣,外公蔡瑞幹從事皮革工作白手興家創立瑞興,而父親白建成及母親蔡惠亦是同行,其後接手生意。在第一代悉心經營下全盛時期曾有在中港兩地共有4間工廠,包括2間在深圳、1間江門及本港1間,風光一時。他提及,外公一直以「瑞華」來經營,直到他的父母接手,於1985年才改用「瑞興」這個名字。故瑞興皮廠雖然說有38年歷史,實際不止於此。 皮革業是傳統工業,在處理皮革過程無可避免產生濃烈氣味及污水,不是一般人可以接受。在皮廠長大的白浩謙說,早已習慣不當是一回事。以瑞興為例,每天由本港屠房送來宰後的牛皮,立即運送到廠處理,一張屠宰後的牛皮,要將其用鹽醃製,經過十多個工序,包括反覆洗脫浸製,一塊原皮需要經過兩至三個星期,才能製成一塊半製成皮,會作原材料轉運出口;部分或會再加工如染製、噴色成工業用的成皮。 牛皮是本地皮革主要來源,供應的數量視乎屠房每日屠宰多寡而定。他提及,父親曾提及20多年每日有過百隻牛,時易世易,至今每日降至數十隻,亦影響本地皮革的供應量。 接手工廠開拓自家品牌 在瑞興皮廠第二代白建成夫婦育有三子,排行第二的白浩謙有心接班。他坦言,最大原因是不想父母辛苦和浪費他們一直以來的心血。「若從兩個角度去想,好聽的就是一個傳承,不好聽的就是回來後,家人有生意比你繼續營運,你會容易很多。」 原本在英國讀商業管理的,畢業後父親問他有沒有意願接手,其後他在海外進修皮革課程,2014年正式返屋企幫手。儘管童年時耳濡目染,但說到要落手落腳了解工廠的實際工作,畢竟對他是一個考驗。回港後,他首先到舅父內地工廠實習,累積實戰經驗。 白浩謙提及,皮廠訂單由2010年開始已逐漸減少,親戚們也不看好這們生意,故他接手瑞興後,想想如何為改善營運及為企業轉型。他想到除原有的製皮及賣原材料外,亦開始做材料零售,打造自家品牌,尋找新的出路。 他接手家族生意後,於2015年創立品牌,「The Lederer」,由傳統批發生意轉戰零售,由生產到零售一手包辦,提供代工生產(OEM)、客製皮具、出售DIY材料包等,間中亦會開設工作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