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賴志偉: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的五大趨勢

在當今這個數據驅動 (Data Driven) 的時代,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已經成為科技與技術創新的前沿。此種AI不僅能夠理解數據,還能夠創造出全新的內容,從而在多個領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以下將深入探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五個主要發展趨勢,這些趨勢將塑造未來AI的發展軌跡。 趨勢一:多模態人工智能模型 (Multimodal AI Models) 多模態人工智能模型是指能夠處理和生成多種類型數據的AI系統。這些模型通過結合視覺、語言和聲音等不同的數據類型,能夠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分析。例如,多模態模型可以分析醫學影像,並生成相應的診斷報告;或者根據用戶的語音指令,創建視覺內容。這種跨媒介的能力,使AI能夠在醫療、教育、娛樂等多個領域中,提供更加個性化和精準的服務。   趨勢二:小語言模型 (Small Language Models) 隨著計算資源的限制和對AI可擴展性的需求增加,功能強大的小語言模型,正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這些模型在保持計算效率的同時,仍然能夠執行複雜的語言任務,如語言翻譯、情感分析和文本生成。小語言模型的優勢,在於它們可以快速適應新的任務和語境,並且可以在計算能力有限的設備上運行,甚至在手機運行,從而使AI技術更加普及和實用。   趨勢三:開源模型 (Open Source Models) 開源模型的發展,是AI領域的一個重要趨勢。這些模型通過開放的協作平台,使得全球的研究人員和開發者,能夠共享知識和資源。開源模型的優勢,在於它們的透明度和靈活性,這使得它們在許多情況下,能夠與專有模型 (Proprietary Models) 相媲美,甚至超越。隨著開源社區的不斷壯大,可以預見到更多的創新和進步,將從這些模型中誕生。   趨勢四:AI自主代理 (AI Autonomous Agents) AI自主代理是指能夠在沒有人類干預的情況下,自主學習和執行任務的AI系統。通過持續的學習和適應,Adaptive AI(自適應人工智能)能夠在各種環境中獨立作業,並且克服了與提示工程 (Prompt Engineering) 相關的限制。從自動駕駛汽車到智能客服,AI自主代理正在逐漸成為現實。隨著這些系統的進一步發展,它們將能夠處理更加複雜的任務,並在醫療、金融、製造等行業中發揮關鍵作用。   趨勢五:企業定制AI (Enterprise AI Customization) 企業定制AI是指為滿足特定行業或企業需求而設計和開發的AI解決方案。這種定制化的趨勢,使得AI技術能夠更加精準地解決商業問題,提高運營效率,並創造新的商業價值。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數據、流程和業務目標,定制開發AI模型,從而在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隨著AI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企業將採用定制化AI,以實現數字化轉型和創新發展。 總結來說,這些趨勢展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強大潛力和多樣性。隨著這些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將迎來一個更加智能化和自動化的未來。生成式AI將繼續在各個領域中發揮其創新的力量,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   撰文:賴志偉  香港電腦學會企業架構專家小組執委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ceo.entrepreneur [...]

企業策略

網龍宣佈完成分拆海外教育業務上市合併交易 看好AIGC教育科技

網龍(0777)日前(13日)完成核心海外教育業務與紐交所上市公司GEHI合併交易,證券代碼亦更改為「MYND」,合併後估值為8億美元。網龍首席財務官任國熙指出,公司會發展課堂即服務(classroom as a service),為第三方應用程式提供平台,預告會收取訂閲年費。網龍早前曾預告,計劃在今年底前推出首款與平板產品Promethean(現為Mynd.ai旗下品牌)整合的軟體訂閱服務。 網龍副董事長兼Mynd.ai董事長梁念堅(左)與網龍首席財務官任國熙 網龍副董事長兼Mynd.ai董事長梁念堅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術正重塑教育行業,包括平等教育和增加效率上貢獻良多,未來業務會傾向垂直化及在地化發展。梁念堅續指,通過將海外分柝,公司將從硬件供應商轉型為課堂即服務(Classroom as a Service, CaaS)領域的領導者。旨在充分利用全球超過100萬間教室的現有基礎,打造一個可以容納各類內容提供商的開放平台,並提供一系列的SaaS服務,以實現無縫的教學體驗。最重要的是,並將Mynd.ai打造成面向K-12市場的一體化解決方案供應商。 梁念堅表示,遊戲仍是網龍的核心業務,收入表現不俗看好,將繼續選擇性尋找併購機會,包括發掘年收入1至2億美元的中小型遊戲公司。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

博客

唐啟波:從三個”C”的角度來看人工智能的限制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和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在過去幾年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並在許多領域展現出強大的能力。人工智能的來臨已開始對我們生活產生顯著影響,人工智能為驅動的工具,可以幫助我們撰寫論文、編寫網站代碼、設計圖形、創作視頻,甚至製作頭像等等。 當ChatGPT於2022年底首次問世時,便在科技界引起轟動。一夜之間,生成式人工智能被認為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和潛力,這也激發了資本市場的熱情。企業家和風險投資家紛紛行動起來,尋找人工智能在領域上的應用案例,並將資金和人才投入這個領域。根據Pitchbook的數據,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美國新成立與生成式人工智能相關的初創公司的投資前估值中位數達到了9000萬美元。   然而,業界的思想領袖開始在Twitter上表達異議,提醒公眾注意尚未被創作者本身、投資者,及監管機構解決或考慮到的未知、不確定和潛在的危險情況。與此同時,因人工智能機器人引起廣泛爭議和悲劇性的真實案例開始陸續出現。在過去的半年裡,我通過社交媒體觀察到一些相關的發展,這也讓我不禁思考人工智能所帶來的可能性,或者說我們也開始意識到人工智能仍然存在著無法克服的限制。以下,我會用以下三個”C”的詞彙來總結對於後者的一些觀點,分別是邏輯關係(Context)、同理心(Compassion)和罪責(Culpability)。    邏輯關係(Context)思考仍須人為掌控 雖然以人工智能為驅動的工具展示出了強大的能力和創造力,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缺乏邏輯能力。它們需要使用者提供指示,這是使用者希望其最終生成出來的結果。指示是人工智能需要的參數,以便它們從其龐大的數據儲存庫中找到相應原材料並製作出內容。而這些參數受到邏輯和目的的驅動,只有使用者才知道,人工智能並不理解自己為什麼在創作,它只是執行指示。   當今社會,人類需要很多幫助,因此需要人工智慧具備自主思考的能力,在一定的範圍和限制下做出決策。但是,我們還需要很長時間來研究這些範圍是什麼,以及如何正確地定義它們。因此,保留邏輯能力的創意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   同理心(Compassion)與理解能力的缺失 儘管目前在構建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時使用了大量的數據和算法,但它們對用戶的真實情況了解仍然有限且表面。早前有報導稱一名比利時男子在一個名為「Chai」的應用程序中,與名為「Eliza」的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對話,並開始相信人工智能是解決氣候變化的唯一方案。在與 Eliz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