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系列

王氏港建 王忠桐 拓自動化生產 邁向工業4.0

珠三角設廠港商近年在薪金成本攀升、全球化競爭壓力下,經營環境日趨嚴峻;加上全球進入工業4.0時代,越多海外客戶會使經營代工生產業務的製造商升級至智能生產。本港老牌OEM製造商王氏港建主席王忠桐大嘆業務利潤已大幅縮水,生意難做;他決意積極開拓高端科技產品市場,包括醫療及工業設備,並致力提升自動化生產領域,維持企業競爭力。 王氏港建現時主力為客戶代工生產包括電子教育、電腦、工業電子、醫療及工業設備等產品,大部分全屬OEM業務,小部分為ODM業務,客戶包括多國際著名品牌戶,當中包括西門子、佳能等大型企業,在本港上市已超過28年。據去年全年業績顯示,集團營業額約43億元,較2015年減少約13%,生意略見下滑。 王忠桐解釋,在全球化概念下,近年市場競爭劇烈,珠三角製造業港商的經營備受考驗,均需面對物料與生產成本上漲、人民幣匯率問題,以及內地加薪潮等因素,迫使港商「升級轉型」,由傳統代工生產升級至自家品牌。王忠桐承認,如今港商要面對內地、東南亞對手步步進迫,要延續高利潤時代的神話不再,坦言生意越來越難做。但他表示,王氏港建不會升級OBM與品牌客戶「爭生意」,集團雖有足夠能力研發自主品牌,但恐引發與客戶品牌直接競爭,以及惹來客戶對偷竊技術的懷疑,削弱集團信譽,倒不如發展產品多元化,開拓更廣闊的客戶群。 他進一步解釋:「若自設品牌,便會失去客戶的生意。這行業看的不是現在,而是未來的技術。多年來,客戶信任我們,不介意與我們分享最新技術,就是因為知道我們不做自家品牌,不會抄襲。若自設品牌,他們便會有戒心。」王忠桐強調,集團從未創立本身的品牌,基於保持良好的商譽,不希望影響客戶對公司的信任。 工業4.0近年備受工商界關注,但對大部分人來說,它仍然是比較一個模糊的概念。工業4.0的概念早在2011年在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首次被提出,2013年正式成為德國政府的工業策略。核心理念除利用自動化生產(Automation)減省人手外,同時提倡的智能化生產(Smart Manufacturing),在於實時掌握與分析消費者數據,將各項相關的智能科技及工業技術整合,以智能生產為商業模式作出創新。其後中央政府提出《中國製造2025》,焦點放在創新及質量,引導中國產業從低附加值的製造活動向中高端製造業務過渡。他認同中國走新式工業方向正確,朝向工業4.0實無可厚非,但認為內地各省市地域的工業及經濟發展,至今仍存在很大的差異,故應以均衡方式(新舊並存)方式發展工業,若過急地一下子淘汰傳統工業,對經濟及社會未必是一件好事,強調工業發展是應百花齊放。   拓自動化生產 不外遷東南亞 傳統OEM大型工廠,其員工數目及生產規模足以影響全盤業務的盈利表現。王氏港建早前於東莞常平的新廠房已於2015年起逐步投產,提升總產能約30%至40%,而員工在生產高峰期增至超過6,000多人;但隨著市況逆轉,集團並透過推動自動化生產,精簡三分一人手,至現時4,000人,同時產能仍不受影響。 王忠桐提到,公司未來發展,為配合生產自動化,公司已在東莞新廠房及機器提高生產量,生產程度更加自動化,以降低生產成本。另一方面,為預期吸納更多新的生意,集團將逆市增聘多一成員工,以現時員工數目約4,000人計算,即會增聘約300至400人。 近年在工業界中,有不少勞工密集的行業,例如玩具、成衣等,都紛紛遷往東南亞,遠至柬埔寨、孟加拉、斯里蘭卡都看到港商蹤影,不斷尋找投資機會。王忠桐坦言,亦不考慮把生產線遷到東南亞地區。「若細心分析,在東南亞地區較難以在當地找熟練工人,而中國人性格勤勞的優勢,亦是難以取代……以越南來說,當地工人對加班甚為抗拒,內地則是人人爭加班以賺取更多加班費,當要趕貨的時候,內地工人便可靠得多。」他指出,加上在東南亞投資有語言和文化差異,甚至出現政局不穩等風險問題。他續說:「再者,我們是生產高增值的工業產品,若生產線遠離物料的供應鏈,相信帶動運輸及物料成本上升;隨著外商不斷湧入東南亞地區,工資逐步被搶高,東南亞工資遲早追貼內地,故集團現時未有計劃撒離中國。」 王忠桐坦言,集團會調整管理策略,集中生產較高利潤的產品,投放資源生產更多於醫療及工業設備上,放棄消費類電子產品等錄得虧損的部門,他解釋,醫療及工業設備因產品週期較長,價值較高,直言該類產品競爭不及新興電子產品激烈。   強調做實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