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華時事

中證監發文定位北交所,未有提及港交所角色

中證監發文表示,深化新三板改革,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是資本市場更好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的內在需要,是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是新形勢下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重要舉措。中國證監會將進一步深化新三板改革,以現有的新三板精選層為基礎組建北京證券交易所,進一步提升服務中小企業的能力,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 建設北京證券交易所的主要思路是,嚴格遵循《證券法》,按照分步實施、循序漸進的原則,總體平移精選層各項基礎制度,堅持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由創新層公司產生,維持新三板基礎層、創新層與北京證券交易所“層層遞進”的市場結構,同步試點證券發行注冊制。在實施過程中,將重點把握好以下原則: 1.堅守“一個定位”。北京證券交易所牢牢堅持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市場定位,尊重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規律和成長階段,提升制度包容性和精準性。 2.處理好“兩個關系”。一是北京證券交易所與滬深交易所、區域性股權市場堅持錯位發展與互聯互通,發揮好轉板上市功能。二是北京證券交易所與新三板現有創新層、基礎層堅持統籌協調與制度聯動,維護市場結構平衡。 3.實現“三個目標”。一是構建一套契合創新型中小企業特點的涵蓋發行上市、交易、退市、持續監管、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等基礎制度安排,補足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普惠金融的短板。二是暢通北京證券交易所在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紐帶作用,形成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成長路徑。三是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形成創新創業熱情高漲、合格投資者踴躍參與、中介機構歸位盡責的良性市場生態。 雖然中證監並未提及港交所定位,但理輪上,港交所、北交所、上交所、深交所都是各有所長,互相補位,各有分工,而不存在競爭。北京主要是針對數碼企業,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上海證券交易所側重於國有大中型企業,而深圳證券交易所則側重於創投和中小企業(中小板)。香港可以為內企進行國際集資,作為國際性交易平台。再者,在深交所上市的公司不能在上交所交易,在上交所上市的公司不能在深交所交易。 [...]

大中華時事

【資本論】新中國七十年之金融篇

隨著1978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將工作重心轉向經濟建設,金融也開始走向變革和開放:1978年,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3家專業化商業銀行設立;翌年,第一家外資銀行辦事處在北京設立,第一家信託機構誕生,恢復內地保險業務;1980年,實施首輪匯率改革,逐步調整高估的匯率,改善對外經濟貿易關係。 滬深交易所先後成立 1990年12月1日,深圳證券交易所開始營運,第一批上市公司隨之誕生。同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滬深交易所先後成立,標誌著全國性資本市場正式形成,是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經過40年的發展,目前,中國A股市場已有約3,700家上市公司,滬深兩市總市值超過50萬億元,開立證券賬戶的投資者超過1.5億戶。 1993年,青島啤酒在港交所上市,成為中國首支H股。2000年,A股上市公司首次突破1,000家。2004年,深交所舉行中小企業板塊首次上市儀式。這一歷史時期最重要的莫過於股權分置改革的成功實施。2014年,滬港通正式開通。兩年後深港通開通。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曾說,互聯互通機制的啟動,是資本市場改革開放的重要舉措,是中國金融對外開放的一項重大決策,是資本項目走向完全開放前實現市場間聯通的重大創新。 人幣成新興市場交易貨幣 2016年,人民幣正式被納入SDR貨幣籃子,人民幣已成為全球第一大新興市場交易貨幣、第五大支付貨幣、第五大外匯儲備貨幣。截至2019年上半年,與中國央行簽署貨幣互換協議的國家和地區接近40個,24個國家和地區已指定人民幣清算行,18個國家和地區獲得RQFII投資配額,超過60個國家和地區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 去年11月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今年6月,科創板正式開板。至今,科創板首批共有25家公司掛牌上市。 從90年代興起的公益性小額信貸,再到如今的創新型普惠金融,小微企業、三農、貧困人口、特殊群體等基礎金融服務已全覆蓋。金融科技的更新迭代、電子支付的迅速發展,不僅使人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捷,更為金融產業轉型升級帶來了新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