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錦興:HK Vertical 1000

博客

廖錦興:HK Vertical 1000

在蜘蛛俠系列的電影裡,蜘蛛俠在大廈之間來去自如,好不輕鬆。但現實中只站在高樓大廈向下望已心驚驚、腳震震。剛剛過去的周日早上,在港島東區最高的大廈——港島東中心地下周圍有不少市民圍觀,他們統通都往上觀看,亦多家媒體亦有在場拍攝,所謂何事?   原來是由香港外展訓練學校(Hong Kong Outward Bound)正在舉行的「HK Vertical 1000」活動。這項充滿挑戰性的慈善籌款活動,吸引一群勇於挑戰自己,並且願意為慈善事業籌款的人士,而活動參加者則成為此次的繩降者(Abseiler)。此項高空游繩活動曾在英國倫敦著名摩天大廈Descent of the Shard(2012)和The City Three Peaks(2015) 舉行。2017年,香港外展訓練學校舉辦了第一屆「HK Vertical 1000 」,而今年是第二屆舉辦此項活動。香港前單車代表李慧詩亦也有參與這次挑戰,同時擔任活動嘉賓暨活動大使。 筆者也是今年繩降者之一,因受到工業界好友利記集團行政總裁、香港工業總會常務副主席及香港青年工業家獎得獎者陳婉珊小姐(Clara Chan)的啟發,而報名參加這項活動。活動是在港島東中心1,000呎的頂層沿繩下降至地面,籌款目的是讓香港基層青年有機會參與外展訓練,給予他們信⼼和勇氣。由於大部分繩降者都沒有沿繩下降的經驗,因此大會在活動前的為繩降者準備的訓練格外認真,以確保他們掌握沿繩技巧及安全知識,並在18米高的練習場進行訓練。 可惜天氣不似預期,原定於在周五和周六舉行等活動,因強風而改期周日。當天清晨頂層的風速仍非常大,第一位繩降者從1,000呎下降時因風速過大而遇到困難,不僅降落繩打結,繩索更被吹到大樓另一面,更差點卡在樓層縫隙中。在經過專業團隊的風險評估後,決定讓餘下所有繩降者均從風速較低的36樓(約500呎)開始下降。 首次在高空沿繩下降是一次寶貴的經驗。在36樓高空往下望時,筆者有一股強烈的畏懼感,踏出下降的第一步需要相當的勇氣和決心。作為一名工業家,需要具有堅定意志和勇敢嘗試的精神,這讓筆者敢於面對困難和挑戰。這種精神不僅給予我踏出這一步的信心,也讓很多基層青年有機會體驗外展訓練學校活動的機會。最終,筆者順利完成此項挑戰,衷心感謝一眾網上熱心慈善及留言支持鼓勵的朋友們,感謝他們一同見證筆者克服恐懼,戰勝自己的過程。 主辦單位香港外展訓練學校是於1970年成立的註冊慈善機構。現時亦是香港首屈一指的野外體驗式教育機構,宗旨是透過具挑戰性的户外訓練,讓學員認識自我,發掘潛能,從而推己及人,關心和幫助社會上其他有需要的人士。筆者少年時也很渴望能夠參加他們的訓練,惟礙於家境問題無法實現。因此今次以繩降者身份參與活動,並能為基層青年籌款,幫助他們爭取機會參與訓練,更別具意義。希望透過野外體驗式教育,裝備青年未來,一起建立更強大的香港。 撰文:廖錦興博士 萬通集團國際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榮譽會長 ============= 延伸閱讀:廖錦興:校園危機——學生自殺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platform.hk/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

專題

港運動產業化下的良機

隨著本港運動選手在東京奧運取得佳績,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提出多項與體育運動相關的新建議,包括加快推進體院新大樓計劃、成立提升運動員國際競爭力的一項3億元特別基金,以及加強支援精英運動員在運動和學業方面雙軌發展等。把香港體育運動邁向產業化是值得關注和支持,預期措施會為香港創造龐大經濟和社會效益。另一方面,品牌借助運動員的知名度,亦可以提升影響力,達至雙贏效果。 「牛下女車神」李慧詩(左)與劍擊隊大師兄張小倫(前排右),出席品牌聯乘活動。   例如DESCENTE早前與林寶堅尼聯名合作,將兩個品牌對美學、性能和態度的共同追求,注入到系列中,意在全新定義冬季超跑運動體驗——疾速越界。在宣傳上,邀請了東京奧運女子單車爭先賽銅牌得主、女車神李慧詩及花劍代表隊成員張小倫體驗產品的性能。 政府提出推動運動產業化是良機,需要好好把握。例如在產業鏈的上游,可加強培訓運動精英,正如有港奧協委員所言,若體院針對精英的運動運動科研和醫學可以普及和商品化,就可以配合近年興起、配備流動智能裝置的個人健身運動,提升健康和運動質素。 在中下游方面,除了啟德體育園外,政府正籌劃白石體育園,把元朗大球場等場地升級等,可望安排區域和國際賽事,如排名賽和計分賽,屆時本地運動員就可以憑主場之利爭取大賽資格。政府大可順水推舟,牽頭帶領賽會與周邊國家城市合作各類運動聯賽,而大灣區將會是理想區域。 運動產業化充滿挑戰,但既然政府支持體育發展,便要排除萬難,長期禆益香港運動員和市民。 [...]

專題

奧運獎牌效應系列(一):港人慣性三分鐘熱度,奧運熱潮能維持多久?

中國香港奧運代表隊在32屆東京奧運取得有史以來最亮麗的成績,46名運動員征戰2020東京奧運共奪得一金二銀三銅。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奧運結束兩天後宣佈推出五大支援體育發展的措施,強調政府對體育發展肯定不是三分鐘熱度。事實上,要能夠讓大眾對運動的熱情延續下去,唯有將運動與經濟和商業活動結合起來,形成一個運動產業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三分鐘熱度確實是香港對體育運動的寫照。香港隊這次在東京奧運取得佳績為本地體育事業帶來一陣熱潮。這股熱潮首見於於1996年「風之后」李麗珊為香港贏得有史以來的第一面奧運金牌。當年為迎接李麗珊回港,長洲萬人空巷,渡假屋早被預訂一空,為睹李麗珊風彩,不少人選擇露宿長洲都在所不惜。這股熱潮曾經維持了一段時間,風帆運動因而風靡香港,不少家長亦鼓勵孩子們學習風帆運動。長洲更為此而興建了一個滑浪風帆紀念公園。今日紀念公園雖然尚在,但遊人熱情不再。熱潮總有消退的時候,下一次熱潮的來臨,可能要等到另一位運動員在公開賽事中取得佳績才得以重燃。 香港回歸之後,從2000年的悉尼奧運到2016年的里約奧運,中國香港代表隊在連續五屆奧運會中奪得一銀一銅,包括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香港「乒乓孖寶」李靜和高禮澤在男雙乒乓波項目中奪得銀牌;以及2012年倫敦奧運,「牛下女車神」李慧詩在女單車競輪賽中奪得一面銅牌,都曾經掀起學打乒乓波和踩單車的熱潮。 今年東京奧運,張家朗在花劍個人賽項目奪得金牌,距離李麗珊在奧運項目中奪金已是25年後的事,張家朗的金牌,加上香港「女飛魚」何詩蓓於女子200米自由泳決賽、女子100米自由泳先後兩奪銀牌,成為香港首位奪得兩面奧運獎牌的運動員,開創歷史。隨後蘇慧音、杜凱琹及李皓晴組成的女子乒乓球隊獲得團體賽銅牌;劉慕裳在空手道個人形賽,以及李慧詩在場地單車賽獲得銅牌,全港一時沸騰起來,單一屆奧運獲得六面獎牌,史無前例,再一次燃起港人的運動熱潮。不過,這股熱潮能夠維持多久呢? [...]

專題

【資本論】6面獎牌背後,東奧告訴香港人的事

幾經推延下,東京奧運終於順利結束。中國香港派出46名運動員征戰,分別參與13項運動,共奪得一金二銀三銅,為參加歷屆奧運以來最好成績。不論得到獎項還是落敗,都無損每一位運動員付出過的汗水和努力,他們的拼勁讓一直為他們打氣的市民看到每位運動員發揮出來的香港拼博精神。 甚麼是香港精神,就是不可為而為之,越是不利環境卻能越戰越勇,識得沉住氣打逆境波,創造奇蹟。好像這屆奧運的劍擊選手張家朗、「牛下女車神」李慧詩,都是在逆境下反敗為勝。至於未能得到獎牌的香港奧運選手,用李慧詩的講法,「人生就是這樣,我們很用力去完成一件事,雖然結果不是你所預期,但至少我們盡力過、無悔。」 在東奧經已結束的時候,讓我們為香港羽毛球一哥伍家朗的奮戰、奧運「四朝元老」歐鎧淳首以「A 標」成績直闖奧運、香港「跳馬王子」石偉雄的高難度動作迎戰,以及陳晞文的滑浪風帆最後一戰而鼓掌,因為他們都盡力過去完成一件事。 其實,以香港這個蕞爾小島、能夠在一屆奧運培養出得到六個獎牌的運動員殊不簡單,當然這裡還有一批無名英雄在背後同樣無私的付出,方能成就這批傑出的運動員。所以當香港乒乓隊教練李靜說要多謝自己時,其實在提醒我們,每位運動員並非單打獨鬥,他們背後都有一批默默耕耘、甘願將成就的光環交付給運動員的工作人員,我們不應把他們給遺忘了。 東京奧運結束後,短期內還有多項重要體育賽事,包括本月稍後的東京殘疾人奧運會及下月在陝西省舉行的全國運動會,我們肯定會一往無前地繼續支持香港運動員,無論是取得獎牌,還是比賽中落敗,他們都是做著同一件事—為香港人爭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