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陳光耀:以循環設計推動循環經濟

近月,垃圾徵費政策的議題,讓公眾重新思考港人慣於浪費的風氣;除了趕及在「限期」前丟掉「垃圾」,如何可以「源頭減廢」,亦重新走入公眾輿論。 現今國際大趨勢下,「減廢」不只是保育環境的道德責任,更難以估算的經濟價值。循環經濟關乎資源的應用週期,而永續發展則聚焦於人類、地球和經濟的相互關係。不少產業提倡「循環經濟」,透過推動永續模式的消費與生產、提升資源使用的效率,推動創新的循環商業模式等。此等嶄新思維,同樣流行於設計界。 雖然「循環設計」的倡議始於約十年前,但相關實踐已有50多年歷史。維修、重用、再生產與回收的概念,設計界同行於讀書時期已學過不少,此等概念現整合為循環設計模式,致力保存物件、廢物處理系統以至升級改造,盡量提供物件的不同形態與應用範圍,以延長物料的可用年期和形式。 從事廣告、產品設計、時裝以至建築設計的持份者,過去多年來從不同層次研究循環設計模式,從而構建實質性的商業意念,再於經濟活動中加以應用。其中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領導者—荷蘭,其應用狀況深具啟發性。 曾在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專訪香港交流的荷蘭「循環設計」的學者,了解到荷蘭正致力發展循環經濟,目標於2050年前成為循環經濟體。設計產業內簡單如建築環境、時尚與日用品等,發展為重點的生產與消費模式,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浪費,及可應對氣候變遷之方法。讓可持續未來不流於空話。 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國際組織What Design Can Do (WDCD)的成立,更是旨在利用設計的力量,推動社會朝向可持續、公平、公正的方向發展。現時WDCD於聖保羅、墨西哥城、德里、內羅畢及東京均設有分部,讓全球創作人可運用專長解決當今時代的主要問題作寶貴貢獻。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近年亦積極與WDCD 建立友好夥伴關係,以現時多間荷蘭大學的循環設計法內容,為HKDI學生提供「循環經濟新視角」工作坊,填補現職設計師欠缺的循環設計訓練,利用工具即時回應問題,然後集思廣益,重新設計產品或業務模式,制定實效的解決方法。這是整個設計概念的重組、整合和實施以回應社會的挑戰。到港教授的荷蘭學者Richard Van Der Laken及Rosa Kieft反映,參與者都意識到日常工作中,少有要求在設計上考慮地球的需要,因而在工作坊非常認真學習如何重新設計產品,融入循環原理,務求既可創造業務,又能更有效運用物料和能源,保持長遠競爭力之餘也減少碳足跡。由此可見,本港設計產業的循環經濟走勢,是滿有希望的。 今年,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再下一城,於2月與WDCD合辦設計挑戰賽(WDCD Design Challenge)前的工作坊,鼓勵及動員HKDI學生針對2024年挑戰賽的議題「氣候緊急狀態」,在3日內籌劃最佳方案,以其不同設計領域的專長應對未來區內氣候變化的趨勢。其中,HKDI約20名來自室內設計高級文憑課程的優秀學生將參賽,希冀他們將循環原理融會貫通於設計中,與全球新一代設計師一同以循環設計推動循環經濟。 撰文:陳光耀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建築、室內及產品設計學系系主任 ============= 延伸閱讀:黃培達:融合傳統文化及創意元素 香港與大灣區設計師重新演繹廣彩藝術 深入閱讀政治經濟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platform.hk/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

可持續發展

舊衣回收升級再造 尚欠大眾支持與認同

「回收衣物再升級改造Upcycling」已非新議題,但重點是,有多少衣物被實際回收?令人感到震驚的是,根據艾倫麥克亞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指出,這個數字是低於1%,而且有12%的衣物竟是「降級再造Downcycling」,改造為價值較低的物品,例如絕緣材料、床墊填充物以及布料。目前全球每年生產的衣物數量達到1,000億多件,因此用以存在的材料「升級再造」為物品增加價值的方法,在近年來很受歡迎。而業界也開始著重在循環設計,像是使用單一材質並確保所有的副料都是可回收的。減廢其中一個環節,將廢物變為有用物料,回收產品循環再用或再造,賦予物件新生命、新使命。內衣品牌Wacoal目前正與環保科技公司「金田農匯」(Greentins)合作,將布製產品改造為油漆,是業界較前衛的做法。 撰文:鄭敏琴       攝影:張展銳 女性內衣主要材料為人造纖維,常用物料是尼龍,棉質比例不高。人造纖維丟棄到堆填區的話需要若干年才分解。Wacoal近年接受顧客帶任何品牌的舊胸圍到門市回收,並轉化為RPF(Refuse Paper & Plastic Fuel)燃料,日本早已流行胸圍回收再造,香港則自2014年開始每年舉行一次舊胸圍回收活動,通常是農曆新年後舉行,為期約一至兩個月,鼓勵顧客將任何品牌舊胸圍丟進袋中,交到門市回收。以2019年為例,收到約3.1萬個舊胸圍,合共2,890公斤。公司在收集舊胸圍後,會運到香港回收工場簡單打碎,其後運到日本再造成一粒粒的產業用固體燃料RPF,RPF相比煤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30%,屬於環保的再生能源,在日本當地,造紙行業和能源行業都會使用RPF。 舊物重生  回饋社會 但運送過程,亦是產生碳排放的元兇,因此,Wacoal在去年8月與本地環保科技公司「金田農匯」(Greentins)合作,華歌爾香港董事長張美娟表示,當時兩個月便收集到超過兩噸的胸圍,但回收後要付錢給回收公司處理,加上船運費用,涉及六位數字花費,若運到日本轉廢為能,兩個月的經費已相等於在本地回收、循環再造的一年花費。於是在港找尋合作夥伴是逼近眉睫。 [...]

陳光耀 :傳統工藝的永續發展可能

博客

陳光耀:傳統工藝的永續發展可能

「永續發展」(Sustainability)和「循環設計」(Circularity / Circular design) 是近年設計行業經常提到的概念,指出在地球資源快將耗盡之前,設計應考量到資源回復、循環再生,致力追求社會的永續發展。要達至永續發展,設計師和企業除了在觀念上,更要在材料、設計、製作工序、商業模式以至行銷等各個方面引入循環設計的思想,達至以設計改善人類生活的最大目標。 談到永續發展和循環設計,大多數人只朝環保和資源運用的方向想。其實,這兩個概念也適用於保育傳統商業上。 科技發達,不少傳統工藝的技術與傳承未能跟上時代的步伐,陸續被淘汰。可是,它們往往代表了一個地方的歷史和文化,永續發展傳統工藝,讓工藝在社會進步與文化保育之間取得平衡,對社會而言相當重要。 早前,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便訪談了結合傳統文化產業和現代設計的 Whole Love Kyoto(WLK),就其「傳統商業保育生態」的永續發展成功案例借鏡。 創辦人酒井洋輔在京都藝術大學教授時裝設計,為了呈現京都特色的設計概念,他在其中一個課堂習作和新晉設計師共同創造了一雙結合木屐工藝的帆布鞋(Hanao shoes)。帆布鞋配搭木屐上的絲質「鼻緒」(hanao),將老京都氣息融入現代生活之中,讓人重新思考保育傳統工藝的方式並成為了WLK的首件產品。木屐的「鼻緒」有不同的花樣和配色,由日本皇室御用廠牌「菊之好」和「平井商店」製作,及委聘了擁有150年生產膠底鞋歷史的Moon Star公司製作,而WLK則負責銷售與宣傳。 「O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