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

如何在地下水道工程實施智慧工地

建造業工人,向來予人印象是「高危職業」,因本港幾乎每月都會發生致命的地盤意外事件。根據勞工處的統計數據,本港在2023年有23人在工業意外中喪生,其中19人是建造業工人。 建築業界已經積極加強工地的安全意識,並且利用科技推行智慧工地,即「4S管理」(Smart Site Safety System),然而這是一項相當困難的任務。因為工地的結構往往十分複雜,涉及高架、地下挖掘、地下水道和密閉空間等不同工程及場景,而不平坦的地表更散佈着各種建築材料,要安裝人工智能科技並貼合不同工程的需求進行系統設置,談何容易? 筆者近年經常處理有關建築安全的項目,透過物聯網(IoT)、人工智能(AI)及大數據分析以改進工地的安全性及效率。當中,有很多先進的硬件可以採用,包括智能手錶、頭盔、標籤、鎖、空氣質量檢測儀、警報器等,但最大的挑戰是如何把這些智能硬件串連,並透過中央管理平台控制,以有效地做到數碼化追蹤、數碼化工作許可、危險區域進出管制、智能監控設備等各項功能。 以近期一個地下水道工程項目作為例子。地下水道的建設是城市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中有不少密閉的施工空間,諸如水泵房和地下室等。當工人深入地底或在密閉空間工作時,很容易會面臨缺氧或吸入有毒氣體的危險。再者,地下水道環境的複雜性也增加了意外發生的可能,救援人員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才能找到受困工人的位置,從而影響了救援速度。 要在這類項目實現「4S管理」,必須考慮到地下水道和密閉空間的特殊情況,以及科技設備的便攜性。維護電源是一大痛點,若用上了智能標籤(Smart Tag)方案,一年都無需充電,也可無縫運作,配合即插即用(Plug-n-Play)設定模式的裝置,以及可移動電源的空氣傳感器和藍牙感應器等裝置。當工人配戴智能手錶或智能頭盔時,所有硬件設備與智能中央管理系統相結合,可監察施工區域工人人數,工人們的身體狀況等。當工人需要進入危險區域施工時,只需在應用程式提交申請,系統將即時處理;如果申請獲准,應用程式的二維碼將會更新。工人在施工期間穿戴相關的配備裝置,智能設備將持續監測工人的健康指數,一旦發現問題(如工人的心率不正、缺氧、處於昏迷狀態,或檢測到空氣質素出現異樣),不用工人發出求救,系統已可即時透過簡訊或手機App通知有關人員,同時傳送工人實時位置,以便進行及時救援。 實現智能工地與一般商業應用不同,當中所涉及的技術設備、實地情況、裝置配套等,可謂千變萬化,沒有標準方案。最近我參與的幾個工程項目,都以實現「4S管理」為目標,例如橋下空間的施工、工地機械移動及吊塔區域的安全管理等,不同項目都有不同的智能安全管理應用,下回再與大家分享。           [...]

博客

邱力迅:【行業前景】建造業人手短缺 倡多方面提升整體生產力

建造業人手短缺問題持續惡化。建造業議會本月發表最新的《建造業人力預測》,預計建造業在專才、技術人員及工友層面的供求差異在今年為約 5至15%。同時,香港建造商會發表最新建造業營商指數調查報告,提及所面對的最主要困難為人力資源問題,建議政府盡快從多渠道、多界面去增加建造業工人及各專業技術人員的供應。 建造業難吸引新人入行,原因不外乎需要「日曬雨淋」、容易引發不同的工業意外及職業病、工作時數不穩定、薪酬偏低等。建造業議會(下稱「議會」)最新發表的《建造業人力預測》,展望未來十年(2021/22 至 2030/31)香港的建造工程量,預計未來香港建造業的總工程量(包括公、私營工程量)將達至每年逾3000億港元水平。   4年後料將缺4萬名技術工人 按此工程量預測,議會預計建造業在專才、技術人員及工友層面的供求差異在 今年為約 5至15%,在未來4年、即2027年會擴大至約15至20%。當中技術工人的供求差異由今年約1萬人上升至2027年約4萬人;工地技術人員及監督人員的供求差異由今年約3500人上升至2027年約8500人;專業人員的供求差異由今年約4000人上升至2027年約6500人。   議會發言人表示,議會已向政府提交預測結果,香港建造業近年面對整體勞動人口老化及人力需求殷切的問題,議會與政府一直採取多管齊下的措施,包括加強培訓和招聘、推動業界應用先進建築技術和新科技等,以培訓本地人手及提升建造業整體生產力,改善人力短缺。   「工人老齡化」為最主要面對的人力問題 另一方面,香港建造商會亦發表最新建造業營商指數調查報告,受訪公司對行業前景及香港整體經濟前景均有信心,惟有89%受訪公司表示,未來12個月將面前最主要的困難為人力資源不足,其次為建築物料價格上漲(72%)、和建築材料供應不穩定(58%)。就受訪公司所面對的人力資源問題上,有86%表示「工人老齡化」是當前最主要面對的人力資源問題,其次為「工資上調」(佔76%)、「技術人員不足」(佔74%)、「前線管理人員不足」(佔73%)和「專業工程人員不足」(佔65%)。 [...]

本港時事

生產力局建「鋼筋摩擦壓接智能生產線」 預製組件智能化

建造業一直推廣採用預製組件,每年要安裝約300萬個鋼筋連接器;香港生產力促進局(HKPC)宣布,與本港建築工程公司蘇利亞簽署合作協議,設立本港建造業界首條「鋼筋摩擦壓接智能生產線」,能大幅提升產量8至9倍 ,減低建造成本、提高建造項目安全和質量,以及降低工程延誤風險。生產線的廠房及工場佔地,預計超過3萬方呎,可因應市場需求,靈活地壓接不同類型的連接器。所生產的預製組件,主要供應本地作建築用途。此項目成功申請創新科技署「再工業化資助計劃」,獲資助總開支的三分之一(約490萬元)。 本地建造業市場每年需要安裝約300萬個鋼筋連接器,智能生產線能大幅提升產量8至9倍。   目前,本地建造業市場每年需要安裝約300萬個鋼筋連接器,主要依賴工人在工地現場安裝。工作量龐大,加上地盤環境限制及工人經驗參差,令出品質量難獲保證,甚至引發建築物結構安全等問題。有見及此,蘇利亞邀請生產力局合作,為其訂造符合工地使用標準的「鋼筋摩擦壓接智能生產線」,利用智能化工廠預製組件,提升建築構件的質量及供應的穩定性,有效解決目前香港建造業勞動力老化及嚴重不足的問題。   蘇利亞董事郭木水表示:「建造業一直推廣採用預製組件,以改善地盤工人的職安健及工作量。透過『鋼筋摩擦壓接智能生產線』,工人可全方位監測生產線的實時狀況,確保預製組件在原材料、加工、運輸、交付等各工序的質量及合規性,更大幅提升產量8至9倍,預計每日產量可達4,200個。實時數據亦可支援機器預測性維護,避免因意外停工的風險及其引致的經濟損失,整體生產成本減少30%。 生產力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左)與蘇利亞董事郭木水(右)於日前簽署合作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