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製造|冠華食品 弘揚地道零食文化 傳統零食創新求變

編輯精選

香港製造|冠華食品 弘揚地道零食文化 傳統零食創新求變

涼果、果乾、蝦片及肉乾等一眾懷舊零食,相信是不少陪伴港人成長的集體回憶。本港零食老字號冠華食品,一直堅持本地生產,至今傳承至第三代葉兆廣(Vincent),他除致力保留香港傳統懷舊零食,包括秘製飛機欖、齋雞粒、水泡餅等,同時創新求變,把品牌邁向年輕化,改革包裝及建立鮮明的品牌形象,並將傳統零食口味發揚光大,把香港的零食文化推廣至內地以至海外市場。 撰文:劉智恒      攝影:張展銳 冠華是一個老字號的涼果品牌,1959年成立至今,自設的廠房和工場仍留守在香港,各類涼果、肉乾、零食等依然堅持本土製造,還不斷改良醃製涼果配方和推出新口味零食,與時並進。 冠華食品於1959年由Vincent爺爺葉貫創立,其父親為廣州一位酒樓廚師,在子承父藝及耳濡目染之下,葉貫亦當上廚師,也能烹煮一手好菜式。及後他來港謀生創業,當年在元朗開設小型加工場及曬場,以中式酒樓烹煮方法泡製零食小吃。 據Vincent憶述:「聽父親說,爺爺到香港後,決心以港為家,由生產到營銷,陪伴港人走過大半個世紀。一路走來,不但堅持傳統的味道,更不斷提升產品質素及改進生產技術。雖然時代不停變遷,企業為顧客著想的心態一直堅定不移。」 七十年代末,冠華食品逐步由第二代葉乃煖(Vincent父親)接班,初時仍於深水埗區以「上居下舖」家庭式運作,生產及銷售多款地道零食,除了服務街坊外,也有把零食售批發予學校的小賣部、或酒樓食肆,並開設分店,業務更添多元化。 三代接班  家族生意邁向企業化 冠華食品現已是第三代由葉兆廣掌舵,1999年Vincent大學畢業,眼看父親辛勞,不選擇外闖發展,決心留守家業。他接手後銳意創新求變,將傳統家族生意企業化,由原本家族決策會議演變成系統數據分析,利用電腦系統,改善網站設計,增設網上營銷,實現電腦化營運,並於廠房增設多部先進設備,提昇員工工作環境,減省時間及避免人手出錯,加強效益。他說:「回想當年改革之初,由全部手寫單據,變成電腦出單,一步一步進行系統化,正是一場艱辛的轉型挑戰,不能一步登天。」 Vincent續指,推動現代化的管理方式,與保留舊有優良中式傳統管理並沒有衝突。與此同時亦保留家族企業的優良傳統,重視「人情味」;另一方面,他堅持本地製造,親力親為,確保全程品質皆嚴格監控。問及為何堅持本土製造,他解釋:「冠華雖說是老字號,但都是小本經營,加上要堅持爺爺當年原味道的初心,思前想後下,我們盡量沿用本地食材及傳統製法,儘管成本不斷上漲也沒辦法。」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香港零食文化受到日本零食強力衝擊,作為本地零食文化的代表之一,在不變的風味下,Vincent惟有從包裝入手,迎接劇烈的市場競爭。他提及,在1999年,冠華於灣仔開設分店時,更破天荒聘請了本地設計師,重新打造零食的包裝袋,外表走向時尚年輕化外,更更改了包裝量份,增添了小量包裝,迎合當今的零食文化,令消費者耳目一新。另一方面,他表示,冠華多年來不斷研發多款創新產品,並與不同機構品牌合作,推出聯乘企劃,以致令產品延伸,橫向發展。「記得我加入公司時約只有數百個SKU,現時SKU數目已經增長逾倍了,總算有了少許成績。」 冠華現時在本港共有4間分店,分別位於太子、旺角、屯門及葵芳。Vincent坦言,零食行業從來不是賺大錢的行業,在小本經營下,要維持高品質及傳統原味道,同時大開分店行銷,更是難上加難。他說,在實體銷售方面,冠華惟有加強批發業務,在本港把產品批發至不同酒店及會所,開拓新客源;另外又發展海外批發業務,包括進軍內銷市場如在2010年進軍遼寧省瀋陽市小試牛刀,及開始海外華人聚居如澳洲甚至遠至南美地區新市場。 疫市變陣  加速電商業務發展 三年的新冠疫情改變了市場新常態。在疫情期間逆市變陣,他更以父親葉乃煖名義,創立「煖哥廚房」,製作多款「涼果入饌」食譜,以及秘製醬料,如辣椒醬及檸檬醬,將傳統零食融入生活文化中。此外,品牌推出櫻花話梅合桃仁火辣雞粒等新口味,以及全新包裝的「反斗BB系列零食」,在零食包裝上加入可愛卡通人物等創意元素,讓傳統零食變得有趣。Vincent提及,冠華在疫情期間加速電商業務的發展,更與跨境電商合作,舉辦快閃及雙十一等促銷活動,早前一促銷活動中,冠華更成功售出逾萬起顆飛機欖,創出了不俗業績。 冠華不斷創新求變,產品亦需不斷推陳出新,今年冠華参與與香港工業設計師主辦的ReMIX 計劃, 成為第一個食品行業參與的合作品牌, 期望與不同界別的設計師合作。來年推出一系列創新產品為了滿足青年一代及綠色經濟的需求, 共同增值冠華品牌價值。 再談香港製造,Vincent坦言,冠華作為Made In HK 一分子,要秉持「全港製」優良品質的金漆招牌,認為港牌老字號只要肯投入及有心,保持與時並進及不斷學習的心態,香港製造絕對能夠永續發展。展望未來,Vincent透露,冠華未來會加強多元業務發展,將香港零食及香港味道,推廣至內地及海外市埸,為宣揚本港的零食文化盡一分綿力。 ============= 延伸閱讀:香港製造|羅氏針織 傳承毛織工藝 支持本土設計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ceo.entrepreneur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

著名品牌

雞仔嘜第四代姊妹花   品牌革新年輕化

雞仔嘜扎根香港近七十年,可說是陪伴著不少港人成長,其品牌形象深入民心。兩位八十後的第四代傳人譚天韻(Alicia)和妹妹譚天逸(Jennifer)於數年前放下自己已建立的事業,主動接手家族生意,銳意開拓年輕人市場,幫助即將退休的父親譚建東,一起肩負起這間由太公時已經建立的老字號,將品牌的理念傳承下去。 雞仔嘜是本地老牌毛衣廠香港震歐線衫廠的品牌,其中看似毛筆書法的「震歐線衫廠」題字,原來出自嶺南派畫派名家趙少昂手筆,小時候從電視廣告認識耳熟能詳的香港品牌,原來創建於上世紀三十年代二戰前,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震歐早年多生產大眾化平民綫衫,並以多品牌策略吸客,產品以本地銷售及出口東南亞為主,廠房於戰後把織布、漂染、車衣、包裝、批發、分派門市等工序一體化,1953年,震歐推出雞仔嘜,三鈕扣平民綫衫成為當年潮流男裝。第三代傳人譚建東與時並進,引入可機洗而防縮防蛀的羊毛內衣,並發展女裝和童裝,生意愈做愈大, 至千禧年間,品牌與產品種類一路革新,從羊毛保暖內衣發展各款內衣系列及時尚休閒服,塑造雞仔嘜一個家庭品牌形象。 公司第三代掌舵人,父親譚建東有四位千金,四姊妹中大家姐Alicia(譚天韻)和排第二的Jennifer(譚天逸)選擇回到家族企業幫手。她們皆說,父親從小讓其自由發展,從沒要求她們一定要幫手打理雞仔嘜。只是某天三父女閒閒聊,大學讀經濟系的Alicia和主修設計的Jennifer,突然決定跳出銀行和品牌策略顧問工作的舒適區,轉眼間已經有8年多,兩姊妹對公司的運作已經逐步上手。 姊姊Alicia提到,記起多年前父親已經有退休計劃,當她們問到品牌的未來將會何去何從的時候,父親只是淡然說到惟有交給外人打理,我們心裏想既然要給外人做,何不由我們嘗試打理?於是毅然辭去銀行財務部的工作,最初抱著一試的心態去做,轉眼間一做8年。至於主修平面設計,曾在本地和國外多間設計公司工作的Jennifer,由決定回到祖業工作感到有點難捨難離,由設計界回到紡織界需要時間去適應。兩人皆指強調這8年做得很開心。 姊妹兩人皆在中學時代遠赴英國寄宿學校讀書的關係,故培養出來的獨立性格,同時令她們勇於嘗試,接受新事物,故此返回公司幫手,為日後來的品牌革新留下了種子。Jennifer說,品牌有69年歷史,在不少人腦海裏已對雞仔嘜有着固有想法,認為它是保暖內衣或羊毛底衫的代名詞,故要將品牌年輕化要一點一滴來做。「就正如一個bread & butter這個道理,既要留住老主顧,同時又要吸引新客源。因此,早前在夏天於cafe舉行這個展覽,想帶出一個信息就是品牌不只是冬天產品,展覽中我們展出很多天然的原材料,叫大家知道原材料正是我們的DNA,亦引伸到今天的雞仔嘜店內除了防敏感的服裝外,亦有防疫用品和濕疹膏等與大眾生活接軌的產品。」 自她倆接手雞仔嘜後,她們在產品上設計更為多元化,銳意開拓年輕人的市場。由傳統內衣擴充至生活化的服裝。另外,Jennifer提及,其中一項重要革新,是環保活生活產品及全新智能產品,例如智能暖織手機袋及智能暖織頸巾,開拓年青人的精品市場。 談及在公司內部的分工,讀設計的Jennifer主力市場推廣及品牌策略;而讀經濟的Alicia順理成章負責處理公司管理及財務,各施其職。至2017年亦增設出網店,今年還準備建立電話應用程式(Apps)方便消費者網上購物。 全文請參閱最新一期9月號《資本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