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查毅超:北部都會規劃須完善先進工業布局

回顧2021年,香港的創科和工業發展可說是大有進展;政府近年推動創科及再工業化的政策和投資已漸見成效,在國家支持與大灣區協同發展背景下,我認為本地的先進工業發展已踏上了高速公路,前景一片明朗。政府的北部都會區願景中更分配大量土地予創科及先進工業發展,彰顯香港對重塑實體產業、拓展多元經濟的決心。創科和工業的規模將越做越大,我們必須加快腳步,趁早為北部都會的先進工業布局,為產業打通發展脈絡。 現時香港大型工業用地供應緊絀,三個工業邨(現重新定位為「創新園」)使用率逾九成,當中為先進製造而設的高規格多層式工廈更是供不應求。香港雖具一流科研和營商優勢,但產業配套及工業用地的不足就限制了企業將高增值生產流程遷往或擴展至香港。工總在2020年的調研指出,分別有69.4%和59.7%的受訪港資廠商認為工業用地不足、工廠大廈設計未能配合科技應用要求,對生產線回流造成限制。根據政府2017年《檢討甲級寫字樓、商貿及工業用地的需求》顧問報告的估算,至2041年本地工業及特殊工業用地的短缺將會超過70公頃。   善用北部創建先進工業產業群     政府早前提出《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打破空間和規模的限制,為創科及工業供應大量用地,更具備完善生活基建配套和鄰近大灣區的便利,讓科研、先進工業企業和人才得以聚集發展,創建國際創科中心。日前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以創科為產業軸心的北部都會區將會採用新的賣地政策,部分土地拍賣會加入條款指明產業用途,例如生命科學、製造業、智能科研等。此舉相信能更有效規劃和分配北部都會區的大量土地,打造較現時科學園更具規模的創科產業區。   工業價值鏈環環相扣,除了先進製造工序,亦必須有科研、設計、生產管理、現代化物流倉儲、檢測等生產性服務互相配合,方能有效運用土地資源匯聚企業和人才,形成群聚效應。政府有需要為北部都會及早布局,制訂產業政策,規劃用地以發展具潛力的產業及提供所需配套,將都會區由宏大願景轉化為具體的發展基礎和場景,助業界及早部署投資進駐及開拓內銷巿場。   規劃過程冀吸納業界   北部都會區對香港再工業化的成功極為重要,我們期望政府在規劃過程中充分聆聽及吸納業界的意見,合作創造理想的設施和環境予以創科主導的先進工業。工總認為,先進電子、食品科技及食品加工、回收環保及生物科技四個行業均具備條件在北部都會區規模發展,善用香港所長及北部地理和巿場優勢,成為香港再工業化的支柱。加上政府與大灣區九巿及東南亞各國加強合作,為業界消除貿易壁壘,相信兩大市場可成港資廠商投資升級轉型的誘因。疫情阻礙香港與外地的商業往來已近兩年,業界無不期望在通關後,內地及東南亞的經營能回復正常運作,並把握機遇拓展版圖,香港的工業亦將得以加速發展。           撰文:查毅超博士 香港工業總會主席 [...]

專題

科技園第二期AMC以市場先行 工業邨變身創新園

負責管理科學園及多個工業邨的香港科技園公司,日前公布其未來藍圖,透過再工業化、大灣區機遇及人才培育三大方向,鞏固香港國際創科中心的地位。其中在再工業化方面,科技園公司會將3個數十年歷史工業邨重新定位為「創新園」(INNOPARK),並於本月新成立了「轉化研發所」,推動工業家及科研人員於包括先進製造業、生物醫藥等新興行業的科研成果轉化,讓前沿研究能夠走向商業市場。   科技園公司至今在本港孕育了3間獨角獸(估值逾10億美元而未上市的初創)及過千間科企,未來發展方向之一是推動「再工業化」。行政總裁黃克強昨講述其未來發展藍圖,為結合再工業化釋放香港科研潛力,公司會將元朗、大埔及將軍澳3個工業邨重新定位為「創新園」,並提出「帶動本土工業產出」、「加入先進工藝流程」、「結合創科研發元素」等八大元素,作為挑選新租戶標準。他舉例指,製造先進產品,或將現今流程應用於傳統產品的企業,亦可申請進駐。   黃克強表示,香港現時有三四千所科技公司,但與內地城市相比,數量還是有很大的差距,「應該要倍數增長才行」,他認為最新施政報告提出多項創科用地的長遠規劃,如發展新田科技城、馬料水填海計劃等均有助吸引外來企業、增加本地公司數量,公司亦願意與政府保持緊密溝通,加快建設工作。他透露,科技園公司亦會積極進軍大灣區內地城市培育初創及人才,為區內創科企業提供業務發展及投資配對支援。   至於在施政報告提出第二期先進製造業中心(AMC)的構思,他表示,公司正向不同行業了解所需,研究集中邀請電子行業、食品科技等個別行業進駐,以期提供更具針對性的設施。   本月剛成立的科技園公司轉化研發所(HKSTP Institute for Translational Research,簡稱ITR), 向科學家及科研人員傳授創業技巧, 期望把科研轉化為應用方案。該所高級總監高為元教授表示,ITR為科研公司提供技術、創業等多方面支援,科技園公司亦設有「生物醫藥科技培育計劃」(Incu-Bio),除了提供400萬港元財政補貼,還有共享實驗室、辦公空間等配套。此外,科技園公司早前已成立「大灣區創科快線」(GB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