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陳家珮:增加誘因增膠樽回收率

香港土地矜貴,但處理垃圾仍以堆填為主。儘管回收再造有助減輕堆填區的壓力,但香港的廢物回收多年都不太理想。本港每年棄置在堆填區的膠樽逾15億,回收率只有約一成,低於不少國家或地區。政府計劃於明年就推展塑膠飲料容器及紙包飲品盒生產者責任向立法會提交條例草案,現階段宜多聽不同界別的聲音,提高誘引增加膠樽的回收率,以避免塑膠成災。 政府計劃以「市場主導模式」來推行塑膠飲料容器及紙包飲品盒生產者責任計劃,飲品供應商要登記在本港分發的膠樽飲品資料,定期呈報生產及入口量;至於業界要繳付的循環再造徵費,在「市場主導模式」下毋須交予政府,但要自行安排回收再造,並向交回膠樽或紙包飲品盒的市民提供現金回贈。至於退還點是由飲料供應商或計劃營運者提供,政府將要求相關持份者設立合理數目的退還點,以達致法例規定的回收目標。政府建議的回收目標,首兩年為40%,五年後為75%。 計劃的關鍵,是能否提供足夠誘引,讓廣大市民願意將用過的膠樽作回收,而不是掉進垃圾桶棄置。政府初步建議,200平方米或以上的零售店,須設立指定退還點,提供回樽及回贈,最低回贈額將設定於1毫水平。然而,世界各地的膠樽回贈額大部分介乎在5毫至1元之間,每個膠樽額回贈1毫,但這退款金額可說是全球最低,就以冰島為例,當地膠樽的回贈費用為0.9毫,膠樽的回收率達87%。荷蘭的回贈費用為2.2元,膠樽的回收率更高達95%,可見回贈金額與回收率有着密切的關係。 過低的回贈金額,對市民自然欠缺吸引力,對提高回收率作用不大,相信沒有太多市民願意為一毫子,拿一個膠樽去回收。故此,香港應將膠樽回贈額,增加至最少5毫,以確保有足夠誘引,讓更多的市民參與回收計劃。 除此之外,根據國際成功個案,政府須將五年內的回收目標設定為90%,才能確保計劃有一定成效。政府亦應提高法例規定的回收目標,並加入罰則,若未能達標,系統營運者和飲品生產商都需按落後幅度受到相應罰款,以促成飲品生產商設立更有效的回收系統。立法草案也可考慮列明,若未能達致目標的回收率,下一年的最低退款金額可作提升,以顯示政府減廢的決心。 廢物回收看似小事一椿,但其實意義重大。國家對環保工作非常重視,更視之為國家體制優悦性的地方。香港在完善了政治制度後,實在沒有理由不大刀闊斧在環保工作做出成績,以彰顯良政善治。   撰文:陳家珮  立法會議員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ceo.entrepreneur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

可持續發展

廚餘再生為清潔能源 港能源轉型之道

今年4月1日起實施垃圾徵費,不少市民用各種方法減輕垃圾徵費的壓力,除了適應分類回收,亦有人安裝廚餘攪碎機。但有專家指出,把廚餘攪碎沖入污水渠,會增加污水處理廠的負荷;以焚化方式處理廚餘,則缺乏能源效益;相比之下,認為把廚餘特別處理,可產生沼氣以用作可再生能源,是較具效益的選項。 煤氣公司應用新界東北堆填區的沼氣作生產燃料,每年可減少13.5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 新界東南堆填區沼氣應用項目將收集得來的沼氣轉化為合成天然氣後,再經過12公里長的管道輸送至井欄樹調壓站,然後注入煤氣供應網絡。 環保署資料顯示,2022年每日於堆填區棄置的都市固體廢物(即家居廢 物及工商業廢物)達11,128公噸,當中三成是廚餘,相等206輛雙層巴士的重量。本港三個堆填區預計2030年飽和,垃圾或依賴以焚化方法處理,化學博士鄺士山(K Kwong)指出,雖然焚化垃圾可以發電和減少垃圾體積,但從能源使用角度,其實效率並不高。他解釋:「以燃燒產生的熱力推動蒸氣渦輪發電,因為受制於卡諾循環效率(Carnot cycle efficiency),有八成效能會白白消耗。」 鄺表示,再加上大部分家居廢物是「生物質」(biomass)的廚餘,與其焚化廚餘,不如用作製造沼氣,作為生物燃氣。「而且沼氣可以提煉氫氣,以供氫能汽車使用,煤氣公司根本已經在做。由於氫能汽車係用『氫氧燃料電池』(hydrogen-oxygen fuel cell),一般效率可以由40%去到80%,比直接焚化發電好好多。」他續指,「廚餘製造出來的氫氣,就是「綠氫」,不會增加碳排放!可以紓緩溫室效應加劇。為何不做呢?」 1999年,煤氣公司於船灣興建本港首個堆填沼氣處理站,以專業技術淨化沼氣,轉化為合成天然氣,可用作清潔能源。 沼氣轉化成合成天然氣 煤氣公司90年代已開始,先後於船灣、打鼓嶺和將軍澳三個堆填區收集沼氣,作為燃氣原料,轉廢為能。煤氣公司燃氣生產總經理伍杏偉表示:「我們收集沼氣後,去除當中的二氧化碳、硫化氫、非甲烷碳氫化物,經淨化後的沼氣,變為清潔能源。」三個堆填區沼氣應用項目每年減少接近20萬噸二氧化碳,相等於種植約610萬棵樹木。 伍補充,煤氣公司生產的人工燃氣,當中一半的成份為氫氣,「透過變壓吸附技術,我們從燃氣管網提純出氫氣,氫氣純度達99.99%,可供氫燃料電池產電。」 [...]

可持續發展

生產力局「Food TranSmarter」廚餘轉化再生能源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日前邀得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及創新科技署署長潘婷婷,於香港中文大學參觀由生產力局研發的「Food TranSmarter」(廚餘再生俠)。該系統由「創新及科技基金 – 公營機構試用計劃」資助研發,是全港首個可自動將廚餘液化成漿液的處理系統。 生產力局首席創新總監張梓昌及綠色生活與創新部總經理都永海,聯同中大校長段崇智教授、副校長(行政)及秘書長吳樹培先生及大學可持續發展總監兼社會責任及可持續發展處處⻑楊詩詩到場陪同參觀。期間,由生產力局綠色生活與創新部首席顧問馬耀華詳細講解「廚餘再生俠」項目的研發理念,並示範廚餘傾倒和處理,以及漿液運送等程序,讓參觀者深入了解「廚餘再生俠」如何以簡單易用、潔淨衛生的方法,解決廚餘收集和運輸問題。 中大成試點   日後推食肆商場及屋苑 「廚餘再生俠」使廚餘不用棄置於堆填區,而是經回收轉化為再生能源,不但大幅減少碳排放,對引領綠色生活、環保及轉廢為能亦起正面作用。中大多年來積極推動可持續發展,在減廢方面不遺餘力。自去年10月起,中大校園4間餐廳率先成為「廚餘再生俠」項目試點,系統運作試驗十分成功。生產力局期望「廚餘再生俠」日後可廣泛應用於本地食肆、商場及屋苑,協助推進本港的創新環保科技發展,為打造香港成為「善用廚餘之都」及智慧綠色城市出一分力。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右二)、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右一)到中大參觀「Food TranSmarter」(廚餘再生俠)系統,並在中大校長段崇智(中)的陪同下,向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首席創新總監張梓昌(左一)及綠色生活與創新部首席顧問馬耀華(左二)了解「廚餘再生俠」將廚餘分解成漿液及自動分隔垃圾的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