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林長富:「走塑」也要考慮便民

垃圾徵費延至8月推行,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另一個環保大政策將於4月22日實施,這就俗稱「走塑令」的「管制即棄塑膠產品」法例,困擾市民程度卻不下於垃圾徵費。 管制即棄膠餐具和塑膠產品將在世界地球日(4月22日)起首階段實施,禁止商戶提供或銷售即棄發泡膠餐具、飲管、膠刀、膠叉、塑膠棉花棒、充氣打氣棒等,同時會禁止食肆向堂食顧客提供即棄膠杯和即棄塑膠食物容器。酒店方面,至於酒店洗漱梳妝用品,如膠柄牙刷、塑膠包裝牙膏、膠樽裝水、塑膠容器的身體清潔用品等,以及過往在街上免費派發的宣傳用塑膠包裝紙巾,只准作銷售用途。 政府多次稱,不愁沒有替代品,市面上早有蔗渣飯盒、竹叉、木匙、紙飲筒等等,然而這些餐具成本一般比較貴,相關成本最終又要轉嫁予食客身上,只會令早已疲弱的本港飲食業雪上加箱。再者這些環保餐具效用成疑,就如紙飲管於飲品浸久一點後,紙質會變軟,讓整枝飲管變得軟淋淋,很難吸到飲料。而且紙飲管難以飲到檸檬茶,由檸檬的果肉及核更會堵塞飲管,更難飲到飲品。難怪有網民戲稱為「飲品界最失敗的發明」。 「走塑令」在外國實際上也有不少失敗例子,韓國早在2018年開始實施「走塑令」,禁止在食肆使用膠杯碟、膠刀叉、膠袋、膠枱布等即棄用品,不過受到新冠疫情影響,此規定在疫情間暫停執行。不過一年寬限期屆滿後,韓國當局突然反其道而行,宣布撤銷使用即棄紙杯的禁令,另外塑膠飲管及攪拌棒禁令會無限期延長,令三種即棄產品從此復活。韓國取消「走塑令」的原因,主要社會未形成充分共識,再加上在高成本、高物價和高息環境中,小型企業生存艱難,所以政府不應再給他們施加壓力。 政府推行任環保政策,不宜過急,應先了解市場有否合適、價錢接近的替代品,以免造成擾民。更理想的方法是從教育改變大眾習慣,而非每每以罰款懲罰市民。   撰文:林長富  香港報販協會主席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ceo.entrepreneur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

大中華時事

迎戰16度:垃圾分類政策 引發人工智能潮

中國是全球製造垃圾最多的國家,每年生活垃圾總量超過四億噸,卻一直未能建立高效的垃圾分類回收系統。至今年七月,上海成為中國第一個實行「垃圾強制分類」的城市,隨後將有更多城市陸續加入,中國終於踏入垃圾分類年代。 而為了解決垃圾分類所帶來的各種不便,各個企業爭相進入垃圾分類業,提供各種技術支援,當中人工智能(AI)的應用便能有效提昇垃圾分類、處理過程中的效能。由於中國及全球的垃圾處理需求龐大,故相關的AI市場潛力十分可觀。 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近日印發《推進上海馬橋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建設工作方案》,擬在閔行區馬橋鎮及其週邊區域畫定約十五點七平方公里試驗區,搭建多元化的AI應用體驗場景,佔全區面積百分之四。試驗區分為應用綜合實踐區和產業創新發展區,其中綜合實踐區將圍繞城市管理、社會治理、民生服務等需求,當中包括垃圾、雨水循環等方面推動智能精細化管理,其中會建設垃圾分類管理系統,基於圖像識別、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結合雲平台管理,實現垃圾分類智能化。 自七月一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開始實施,通過立法,上海市推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濕垃圾和幹垃圾四種分類標準,並附有罰則,令上海從此進入垃圾分類年代。除了上海,多個城市同樣開展了不同程度的垃圾分類,估計至二○二○年底,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深圳等先行先試的四十六個重點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而全國二百九十四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也開始全面部署生活垃圾分類。 因此,垃圾分類產業的技術近期在中國成為熱門話題。整個垃圾分類的鏈條可以分成四個層面,包括集中在居民層面上應用的分類投放、社區層面的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垃圾處理。圍繞這幾個層面,過去已經發展出不少的機器和技術,當中愈來愈多的AI技術應用在其中,大大提昇了當中的效能。 提高處理效率 AI是指讓機器具備和人類一樣的思考邏輯與行為模式。發展過程包括讀取大量資訊來學習、並判斷何時使用該資訊;利用已知資訊做出推出和結論、過程中並會不斷自我修正,之後多應用操縱或移動物品等方面上。 AI應用於垃圾分類上,最簡單莫如對垃圾的圖片進行分類,為圖片給出分類標籤,例如美國創科公司Intuitive AI設計了一款名叫Oscar的垃圾分類系統,為用戶指導垃圾分類。Oscar擁有三十二英寸顯示幕和人工智慧攝像頭,它可以識別你手中的垃圾,並告訴你如何妥善處理它們。例如你拿着一個餐盒,它會告訴你把剩下的食物扔進廚餘裏,然後把盒子扔進其他垃圾桶。近期在中國比較熱門的幾個手機垃圾分類應用程式(App)都是使用類似的技術。 另一類是引入視覺六識別和其他系統的智能垃圾桶。如波蘭創科公司Bin-e所開發的智能垃圾桶,用戶只需要在垃圾桶前掃描一下垃圾,艙門便會自動打開。這個人工智慧垃圾桶是通過感測器、攝像頭、AI圖像識別演算法來自動進行垃圾分類,回收公司更可以通過App來隨時檢查垃圾桶的剩餘空間等。 至於社區分類的AI應用在外國亦有不少例子,例如美國丹佛市(Denver)已經開始用智慧型機器人進行垃圾分揀,這種機器人具有深度自主學習的能力,採用電腦人臉識別技術,可分辨出同材質垃圾之間的差別,進行針對性識別,最終用機械臂拾取特定垃圾,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教居民成習慣 而在內地,亦有一種智能警戒攝像機和智慧音柱等的社區儀器,提醒居民正確地進行垃圾分類。如浙江本身是全國唯一一個在農村展開垃圾分類的省份,在初行階段,村民沒有垃圾分類習慣、不清楚如何分類,往往廚餘垃圾、殘磚破瓦,甚至農藥瓶等都混在一起,給後續處理帶來很大難度。 後來其中一條村子,採用了智慧攝像機和智慧音柱,當攝像機發現是有人經過投遞垃圾區域時,就會傳遞信號給智慧音柱,隨後音柱就開始自動播放預先儲存的音訊檔,如垃圾請分類入桶,餐廚垃圾扔綠桶,其他垃圾扔黃桶,從而提醒村民進行垃圾分類投放。國內亦有一些社區的試點智慧垃圾桶,居民只要拿着手機掃碼開箱,按不同分類將垃圾投入回收箱後,就能得到相應的現金或積分獎勵。 在垃圾運輸環節上,富豪汽車與輝達(NVIDIA)聯合開發適用於自動駕駛卡車的AI平台。雙方將共同開發用於自動駕駛的商用車輛系統,以實現系統安全地在公路和高速路上進行全自動駕駛。該解決方案配備各種自動駕駛應用情況,其中就包括垃圾清運回收場景。 [...]

大中華時事

迎戰16度:上海推史上最嚴垃圾分類 回收公司成新寵

網購出現、外賣程式流行,改變不少中國城市人的生活,然而,生活更方便的同時,卻令垃圾量激增,造成環境污染問題。為了從源頭解決相關問題,上海市在七月一日起推行一項史上最嚴的垃圾分類方法,市民除了要把垃圾分成四大類,還要在指定時間內倒垃圾。這項措施推出以來,為上海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人變身垃圾專家,同時亦出現了不少商機,包括衍生出上門回收員這職業,回收公司更成為投資新寵。然而,因為分類繁複、執法過嚴,政策同時衍生不少民怨。其實實施垃圾分類應當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若寄望一時三刻全面改變國民習性,只會添亂。 本月初,「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於正式推行。根據新規定,民眾需要將垃圾分為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濕垃圾和乾垃圾四類,並分別投放於紅、藍、棕、黑四色不同垃圾桶裏。上海多個社區實施定時、定點丟垃圾,時段大約早晚各一個,多集中在早晨七點至九點、傍晚五至八點間。各居委會和志願者組隊輪流執勤,指導居民分類投放。而違例投放者,個人罰款為二百元人民幣,企業最高可罰五萬元人民幣。 由於《條例》把垃圾分得「巨細無遺」,加上很多混淆不清的地方,不少市民都無所適從。當中以食材廢料最為複雜,例如一杯珍珠奶茶,「珍珠」是濕垃圾,杯子是乾垃圾,杯蓋卻是可回收的;又如水產固然是「濕」,其外殼卻被歸類為「乾」;又如一般餸餘屬「濕」,糭子葉、粟米葉則又歸作「乾」,理由是結構比較扎實,在進行垃圾處理時可能會對機器產生干擾。還有豬骨和雞骨雖都是骨,但原來雞骨為「濕」,大塊豬骨卻是「乾」。就連包狗屎的報紙也分為兩部分,報紙是「可回收垃圾」,內藏的狗屎卻須分隔出來,劃入「乾垃圾」之列…… 有網民抱怨「垃圾分類有一百多種,每次扔垃圾之前要先找對應的分類,然後才能找對應的垃圾桶,挺浪費時間」。 此外,新例還要求定點定時收垃圾,這些措施對上班族來說也很頭痛。有網友說,新規上路以來,全家的吃飯時間壓縮到十分鐘內,因為垃圾分類得花半小時。故有網民大嘆:「眼前的濕不是濕,你說的乾是甚麼乾?」。 每兩週可堆一摩廈 推出新法是事出有因,因近年上海人口不斷增加,加上網絡世界改變生活方式,增加垃圾量。當中網購流行,使中國去年快遞送件超過五百億件,製造了不少包裝廢物。而外賣應用程式(App)的風行,在去年就製造了二百二十一萬噸的外賣餐盒垃圾。據統計,上海的垃圾生產量已由二○一五年的七百九十萬噸,增長至二○一八年的九百八十四萬噸,現時上海每日平均產生近二萬七千噸生活垃圾,即每兩週就可以堆出一幢摩天大廈。 如此龐大的垃圾量遠超於當地垃圾焚燒廠、填埋場的負荷,而要解決垃圾堆積的問題,需在城市週邊設置更多的堆填區,但上海跟香港一樣,土地資源相當匱乏,而如增加焚燒設備,又會造成大氣污染,並帶來健康危機。因此進行源頭垃圾分類才是治標又標本的方法。 而分類如此嚴厲,則是為了減低後期分揀垃圾的成本,因為若不一開始就徹底分類,將會加重中間的分揀過程的人工和運輸成本,而現時的做法,則可以讓回收企業更有利可圖,間接促進當地的回收業。加上上海是中國的重點城市,其一舉一動對全國都有示範作用。其實早在二○○○年,中國住建部已選定北京、上海、廣州等八個城市實施垃圾分類,不過運輸和處理方面沒有配套,故一直沒有進展。至今年六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再次對垃圾分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後,作為優先試點的上海便開始繃緊神經。 「分類垃圾桶」熱銷 而隨着新規雷厲風行,上海近期與垃圾有關的行業、產品突然爆紅。其中垃圾桶的銷量便有激增情況。淘寶資料顯示,由於上海各個社區紛紛在淘寶採購「分類垃圾桶」,五月的「分類垃圾桶」成交年增超過七成。至於家用垃圾桶方面,六月家用垃圾桶的銷量達到三百萬件,尤其廿四日到卅日一週,銷量比去年同期大增五成。不少淘寶商家更要每人「限購一件」。 此外,為了解決倒垃圾之煩擾,當地衍生出一種「上門回收員」的行業。支付寶垃圾分類回收平台負責人指,很多人由於工作繁忙,或者年齡較大等因素,無法及時把垃圾投放到指定地點,故需要代扔服務。 客戶透過支付寶就可以預約上門收垃圾,三十分鐘內即有人上門。每月收費約三百元人民幣,若自行先進行分類,收費則減至百多元人民幣。 一名上門回收員指,他現時每天大約接到五、六張訂單,估計月薪超過人民幣一萬元,比「外賣小哥」收入還高,而其薪水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公司給的底薪,另一部分是可回收物的回收差價。據知,目前市場有五十多家垃圾回收服務商,規模大的有幾十名代收垃圾工,少的有七八個人。 此外,當地有關垃圾分類的職業,需求亦大增,連帶薪酬亦被拉高。根據獵聘大數據研究院的數據顯示,二○一九年上半年與垃圾分類處理相關崗位,平均月薪達一萬六千元(人民幣.下同)。其中,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工程師平均月薪為二萬二千萬元,固廢垃圾處理開發的工作平均月薪為一萬九千元。而根據上海的社保查詢網,二○一八年上海的月平均工資為六千五百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