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老闆筆記

【吳老闆週記】香港經濟 何去何從 (10月20日)

吳老闆週記(10月20日) .香港近年不斷流失人才,問題出在這個城市的綜合性吸引力下降。 .香港既跟不上內地產業升級的步伐,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亦下跌。 .在國策主導下,內地勢必在高科技領域贏盡全球,包括人工智能。 特首李家超本週三(19日)公布其上任後首份《施政報告》,當中提到他認為是重中之重的房屋問題,決定未來5年興建約3萬個「簡約公屋」單位,將公屋輪候時間「封頂」。其實,只要有地,又有建屋技術,3萬個單位一、兩年應可建成,為何要搞5年之久?既然想到辦法處理問題,何不快快搞掂,要拖5年? 此外,特首亦落實「基建先行,創造容量」的競選政綱,興建三條主要幹道(包括北都公路、沙田繞道及將軍澳─油塘隧道)及三條鐵路(包括港深西部鐵路、中鐵線及將軍澳線南延線)。的確,基建也要快搞,可提高交通運輸的效率,將內部資源即是土地與人頭的距離拉近,然而,對於推動經濟,效果卻不大,只會推高地價。 吸人才前  先吸企業 至於各界引頸以待的「搶人才」政策,特首就提出了4項措施,當中最嶄新的是「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瞄準年薪達250萬元或以上人士,或畢業於全球百強大學並擁有3年或以上工作經驗人士。 須知道香港近年不斷流失人才,問題出在這個城市的綜合性吸引力,包括疫情的處理,以及整體環境的處理,令專業人士不喜歡、不舒服,除了移民走了一批香港人,還有不少外籍人士回了老家。因此,港府最基本要做的,是創造條件吸引這批人回來,如果從頭吸引另一批人,搞5年都未必搞得掂。 且看新加坡,吸引人才與錢財,是花了很多年布的局,打造出總部經濟。換句話說,要吸引人才,大前提是吸引外資企業來港搵食;中資來港則只是霸佔市場,並無進行大型商業活動。否則,該等高薪人才寧願選擇上海、深圳,或新加坡,都不會選擇香港。 國內國外  兩邊皆輸 那麼,香港有哪些行業具吸引力?隨着土地短缺,高科技製造業不用旨意,數來數去,還不是貿易、法律、金融,但後者正被新加坡趁着中美角力把香港夾在中間而咬走,港府需想辦法,就算不跟着中美互相競爭而一齊砌上去,也要將負面影響減到最低。 其實,要證明「一國兩制」成功,香港經濟應要比以前強。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就提出,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因此,港府不能只顧「濟貧」,照顧低下階層,而需搞好經濟「創富」,否則,「濟貧」的錢從何來?這還不特止,香港更會跟不上內地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步伐,與內地發展脫節之餘,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亦下跌,被新加坡愈拋愈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