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陳亨達:建設國家科學中心 深圳推四大平台

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在五方面要「率先」採取行動。根據2019年公佈的《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首項是「率先建設體現高品質發展要求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當中以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重,旨在推動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個月後,深圳通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行動方案(2019-2025年)》(下稱《行動方案》),提出7大牽引性工作,並從8方面率先推行127項具體措施。 《行動方案》以「加快創建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及「加快建設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為7大牽引性工作的首兩項,深圳要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便要依託光明科學城和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中國在科技領域的重要平台,有助於滙聚世界一流科學家,突破重大科學難題和前沿科技瓶頸,提升基礎研究水平及創新能力。全國現有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即上海張江、北京懷柔、合肥及深圳。《行動方案》提出的127具體措施亦以科創和相關產業和著墨最多,當中四大創新科技相關平台尤為重要,包括光明科學城、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及坂雪崗世界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承載區,它們分屬於科研、教育及產業三個領域。光明科學城和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是先行示範區最重要的兩大科技平台,現正全力興建。 光明科學城 大科學裝置聚集地 光明科學城面積99平方公里,空間佈局為「一心兩區」及「一主兩副」。「一心」即光明中心區,建設生活服務中心,發揮商業、居住、公共設施集中的優勢,增加特色的科學服務設施;「兩區」為產業轉化區及裝置集聚區,前者將建設成果轉化和產業創新平台,培育未來新興產業。科學裝置集聚區的空間佈局為「一主兩副」,當中「一主」即大科學裝置集群,主要佈局世界級的裝置;「兩副」是指科教融合集群及科技創新集群,前者佈局大科學裝置和高水平大學;後者優先佈局科學裝置、產學研結合的科研機構等設施。 至於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位於深圳市福田區南部與香港接壤處,面積3.89平方公里,深圳河南側為香港園區(俗稱河套區),面積0.87平方公里;深圳河北側是深圳園區,包括皇崗口岸片區及福田保稅區,面積3.02平方公里。 去年11月香港特首提出大幅增加土地給香港發展創新科技,利用落馬洲管制站遷往新皇崗口岸後騰出的土地和毗鄰的魚塘和鄉郊土地,而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內原有用地,可增加1.5平方公里土地興建新田科技城,加上香港科學園擴容,填海提供0.88平方公里新土地,令總面積增至1.1平方公里,再計及0.87平方公里河套區的面積,合共擁有3.47平方公里,將可發揮更具效益的集聚效應。 深港科創合作區 促進要素流動 港深兩個園區協同規劃、建設和發展,深圳園區服務、配套香港園區是基本原則。深圳園區要堅持制度創新及科技創新雙輪驅動,對標香港及國際最有利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並構建有利於科創的環境,包括促進人員及物資等要素高效便利流動,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對接科研規則。 無論是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或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中央構建的方向是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光明科學城及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是「研」(科研院所)的集聚平台;西麗湖國際科教城是「學」(學校)的集聚平台,至於坂雪崗世界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承載區則是「產」(企業)的集聚平台。另外,位於南山區的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將以高標準打造高水平的高校、實驗室、孵化器集群,佈局香港大學優勢學科的重點實驗室集群、功能性科研平台,全面對接國際通行規則。為了推進科教城建設,南山區製訂三年行動方案,列出28條具體工作。 坂雪崗科技城 建產業創新高地 至於科技產業的平台是坂雪崗科技城。根據龍崗區的規劃,坂雪崗科技城為西部核心,將會聯動平湖北部新城及甘坑雲創小鎮,形成區域科技創新引擎,打造國際電子信息產業創新高地,並圍繞集成電路、雲與計算、通信、智能終端機、人工智能、智能汽車6大產業,謀劃建設一系列標誌性平台引領產業發展。 要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硬件固然重要,軟件亦不可忽視。根據去年公佈先行示範區改革試點的實施方案(2020至2025年),提出完善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包括完善技術成果轉化制度,建立由市場決定的項目遴選、經費分配等機制,又試行讓科研人員分享科技成果擁有權、收益分配等。此外,又完善科技創新環境制度,建立具國際競爭力的引才制度,准許外籍高層次人才申請永久居留。 深圳要真正成為國際化城市,必須涉及制度及體制改革。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及建設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要推動深港澳「三地經濟運行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從儼如「施工圖」的《行動方案》,可見深圳的任務既繁重又極為重要,但只要深港澳三地通力合作,深圳由經濟單項先鋒晉身成為全面先進,甚至在未來成為「全球標桿城市」是值得期待的。  作者:香港中國商會常務副會長陳亨達 [...]

專題

粵港澳大灣區共同體:深圳「三高」打造 世界一流光明科學城

深圳市又有重磅消息出台!在光明科學城謀畫建設兩周年之際,深圳送上政策「大禮」。深圳市政府新聞辦日前公布《深圳市政府關於支援光明科學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若干意見》明確支援光明科學城高標準、高質量、高水準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在科技創新全鏈條的各個階段提出相應的政策措施。《若干意見》共十個部分,包括總體要求、面向產業需求構建綜合科研體系、集聚全球優秀人才和創新團隊、培育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新興產業、加大資金保障力度、加強規畫管理和空間用地保障、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公共服務配套供給、深化科技體制機制創新、完善組織保障體系等內容,讓光明科學城成為深圳高質量科技「明日之星」。 二○一八年五月二十五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建立光明區,目標是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承接歷史使命,複製南山輝煌。時隔快兩年之際,《若干意見》中提到,光明科學城是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承載區,將按照「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的要求,以「藍綠為底、組團鑲嵌、樂居宜業」為原則,將建設一座開放創新之城、人文宜居之城、綠色智慧之城。 中央去年二月出台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畫綱要》明確提出,大灣區要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而它的建設離不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這個關鍵和核心的支撐。  去年八月,中央支援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最近,科技部、發展改革委等國家五部委聯合印發《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這是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首次寫入國家公開發布的文件,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核心支撐。 中央高看厚愛 深圳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曾堅朋指,從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到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大灣區尤其是深圳的高看一眼和厚愛三分。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和無比珍惜,中央賦予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深圳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大機遇、重要使命,主動策畫,繼前海之後又精心謀畫了光明科學城、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西麗湖國際科教城等系列重大平台。其中,光明科學城可以說是「無中生有」的傑作,一步一步從概念到規畫,再到現實,應時而生,應勢而成。 曾堅朋表示,此次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若干意見》,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充分貫徹落實中央和省的戰略意圖,從全市層面統一思想,搶抓機遇,集中資源,整合力量,主動作為,全力支援光明科學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有力支撐「雙區」和「雙中心」建設。 光明科學城的規畫建設目標將分三步走,達到三個目標:第一步是到二五年,初步形成世界級科學城的核心功能,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初具雛形,國際一流大學和一流科研機構加快建設,成長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 科學城三步走 第二步是到三五年,基本建成高度國際化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承載區,形成學科與功能布局合理、性能水平全球領先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培育出一批引領未來發展的新興產業集群。第三步是預期五○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學中心,持續出產大量前瞻性基礎研究和引領性原創成果,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策源地,成為中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引擎。 《若干意見》站位高、政策新、措施實,共十個部分,主要包括總體要求、面向產業需求構建綜合科研體系、聚集全球優秀人才和創新團隊、培育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新興產業、加大資金保障力度、加強規畫管理和空間用地保障、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公共服務配套供給、深化科技體制機制創新、完善組織保障體系等內容。 曾堅朋介紹,《若干意見》的主要亮點可以歸納為構建新體系、催生新成果、打造新平台、建立新機制和開創新局面等五個方面。一是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新的科技研發新體系。借鑒國內外知名科學中心的建設經驗,《若干意見》提出光明科學城將面向產業需求構建綜合科研體系,以產業需求作為導向,系統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研究型大學、科研機構、產業諮詢高端智庫,強化服務產業、成果轉化導向,提升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研效率和共用水平,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新。 緊扣灣區產業 二是催生實現重大科學突破和引領產業發展的新成果。大灣區擁有高度市場化的優勢和雄厚的產業基礎,《若干意見》提出光明科學城將緊扣大灣區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要求,培育支援高質量發展的新興產業,依託高水準綜合科研體系,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建設以科研經濟為主導的新型產業園,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中試轉化基地和製造業創新中心,催生能夠取得實際應用效果的標誌性成果。 三是打造全球高端創新人才和團隊匯聚交流的新平台。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若干意見》提出光明科學城將建立健全高水準人才引進管理機制,推行精準引才創新舉措,加大柔性引才力度,集聚全球優秀人才和創新團隊,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人才高地。 四是建立充分激發創新要素活力的科技管理新機制。光明科學城建設除了打造科學研究的「硬條件」之外,還將積極營造制度創新的「軟環境」。《若干意見》提出光明科學城將深化科技體制機制創新,圍繞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運行模式,科研項目經費改革,知識產權創造、保護和運用,人才評價制度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試、探索新路、形成示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