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事

【國際視野】 緊張關係降溫,第二階段貿戰呼聲高

特朗普認為美國在下一階段談判佔有利地位,將有2,500億美元回流至美。 中美貿易首階段協定簽署,雙方互相取消部分加徵的關稅,且中國將增加對美產品的採購及進行一些結構性改革。全球最大兩個經濟體大國得以喘息,但隨即外界就第二階段的貿易協定充滿議論。高度期望有之,不抱樂觀有之,甚至還有意見認為第二階段貿易協議將不存在。雖然眾說紛紜,但顯然中美之間仍有許多經濟議題懸而未決,亦難怪外界充滿聯想。 撰文  蘇梓 例如在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並無涉及中國對本國工業的補貼。不過在協議簽署前一日,美國、歐盟與日本的貿易官員均提出修改世貿組織有關產業補貼的現有規定,試圖解決這些補貼給市場造成的扭曲。有分析認為,這些建議均針對中國,並且可能掀開中美第二階段有關補貼問題的談判。所以,貿易戰只是降溫,並未結束。 提議針對中國 上月14日,就在中方代表團在華盛頓與美方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前夕,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歐盟貿易專員Phil Hogan和日本產業經濟大臣梶山弘志舉行了三邊會議,並發表了一份聯合聲明,提議對世貿組織現有有關產業補貼的規定作出修改,增加4種禁止補貼的類型,即無限擔保、對陷入破產或困境而沒有可信的重組計計的企業提供補貼、對涉及產能過剩但無法獲得長期融資或獨立商業投資的企業進行補貼,以及某種債務的免除。 據悉,美、歐、日三方准備將這些提議提交至瑞士日內瓦的世貿總部,盡可能讓該組織成員國參與其中,尤其是那些補貼大國。輿論普遍認為,這個提議顯然是針對中國,而且提出的時機也耐人尋味。 美國彼得森世界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高級研究員Jeff Schott認為,中美第二階段的貿易談判會涉及補貼議題,而上述提議為談判提供了一個指南。他表示,這些提議還可作為世貿組織有關補貼的規則需要更新的有用目錄。這些提議代表了美國、歐盟與日本三方在世貿組織涉及產業補貼的問題進行改革的共同立場,但他們就世貿協議中不同議題如何與中國進行接觸,各自有不同的策略。 美國一直沒有放鬆對中國科技企業的鉗制。 特朗普:美將處有利地位 第一階段協議簽訂翌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美國在與中國的第二階段貿易談判中將處於有利地位。不過中美雙方並沒有提供下一階段貿易談判的細節。特朗普在Twitter發文,形容第一階段協議「是史以來最偉大的貿易協議之一」,對中國和美國們的長期關係也有好處。2,500億美元將回流至美國,且中美雙方將立即開始第二階段的貿易談判,而美國現在處於第二階段開始的有利位置。特朗普還表達了在不久後訪問中國的願望。 外界認為,第一階段的談判被認為是從最容易的部分入手,而第二階段的談判將更多地觸及中國的核心利益。此外,如果中美執行第一階段協議時遇到困難,也有可能讓第二階段的談判「翻車」。白宮貿易顧問Peter Navarro表示,特朗普政府希望在與中國的第二階段貿易談判中取得進展。 早在去年年底,美國《外交政策》雜誌刊文稱,特朗普政府與中國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可能標誌著中美貿易衝突第一章的結束,美方在這一階段採取了對抗的方式。文章稱,即使中國根據該協議履行其承諾,也不意味著兩國之間更廣泛競爭的結束。因為地緣政治對抗的力量、中國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模式,以及美國經濟體系之間的差異都太大。相反,該協議將標誌著轉向經濟競爭的第二階段,這一階段將以進出口控制、投資限制和制裁來對抗,而非關稅。 文章還稱,過去兩年來,華府一直在秘密為這場鬥爭建立法律和監管的架構。例如2018年,美國國會通過立法,加強對先進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出口控制,以及加強對外國在美投資的審查。去年11月,特朗普政府和國會更採取措施,阻止美國公司在美國使用中國的電信網絡設備。在美國,人們越來越多地討論對中美商業和投資關係施加更多限制,比如限制聯邦僱員退休基金在中國的投資。 科技較量加深 無論美國的官方或民間,無不相信下一階段中美貿易戰的核心之一是科技的較量。除了財長姆欽認為該階段將著重解決科技和網絡安全問題,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也於早前發文表示,2020年,中美將繼續限制科技的交流。即使第一階段協議簽署,也不會影響這個趨勢。在今年,人們將會看到兩國在競爭全球影響力的同時,將繼續限制科技的交流。 美國針對中國科技採取限制措施最引人注目的例子,便是一年來針對中國企業華為的一系列舉措,後來也波及中國其他的科技公司,包括中興、海能達、海康威視、浙江大華等,上述企業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此外,投資諮詢公司J Capital Research聯合創辦人、研究部負責人Anne Stevenson-Yang不久前對媒體表示,美中之間真正的緊張點,或者真正的大戲所在就是技術領域。然而現在還未進入這種貿易關係的真正戰場。 [...]

環球時事

【國際視野】貿易協定首簽, 中國對美讓步互利

中美在1 月正式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 中美兩國經歷了兩年多的談判和劍拔弩張的對峙,終於在上個月15日簽署首階段貿易協議。這個結果可說是大費周折,也反映了中美想要緩解貿易磨擦的決心。目前外界尚未清楚該協議能在多大程度上消除貿易戰給兩國經濟帶來的影響,不過仍可從條款中窺出些許端倪。 撰文 蘇梓 根據這項協議,中國同意多項符合美國在貿易戰之初提出的要求,包括在未來兩年增加購買2,0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但中國亦希望美國取消加徵關稅,但建議卻被保留;此外中國擴大對美國公司的市場准入,解決強迫在華美企技術轉移的問題等。有中國學者認為,中國這次作出了很大讓步,預計未來在第二階段貿易談判所面對的壓力,不會比第一階段小。 行業進一步開放 作為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一部分,中國已同意未來2年增購2,0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和服務,主要集中在製造業、能源、農業和服務業方面,其中包括320億美元農產品。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表示,中國將在2017年購買240億美元農產品的基礎上,未來兩年內每年增加購買約160億美元的產品;中國農業副部長韓軍稱,這個部分協議會讓中國對美國的農業出口增加,涉及的農產品包括煮熟的家禽、梨及棗。 中國及美國官員均表示,協議涉及保護知識產權、食品及農產品、金融服務、外匯以及有一則處理爭端的條款。特朗普已對內承諾,不論中美達成任何協議,都必須包括中國應承增加購買美國的農產品。在以往的談判中也不難看到,中國採購農產品對於美方來說的重要性。然而在中國增購美國產品同時,中國也增加對美國的出口。 美方還稱,是次首階段協議包括改善美國企業在中國金融服務市場准入,涉及行業包括銀行、保險、證券以及信貸評級服務。這是希望回應多個美國企業長期對中國的投訴,包括中國對外資股權的限制,以及歧視性監管要求等。 按照協議,中國承諾增加購買美國商品。 而早在去年12月中國舉行的跨部門記者會上,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宣讀中方關於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的聲明。聲明指出,協議總體上符合中國深化改革開放的大方向,以及自身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要,協議相關內容的落實,將有助於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改善營商環境,擴大市場准入,更好維護包括外國企業在內的各類企業在華合法權益,也有利於保護中方企業在對美經貿活動中的合法權益。 科技成下階段焦點 代表中國簽署協議的副總理劉鶴表示,中美達成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有利中國、有利美國,也有利全球經濟。之前兩國對很多問題的看法不一致,但在平等的基礎上達成協議,說明「辦法總比困難多」。下階段雙方要堅持問題導向,落實好第一階段的協議。他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必將越開越大。 美方早前透露多項協議內容,其中中國承諾大宗採購成為關注焦點。中國同意在未來兩年內增購價值2,000億美元的商品,其中包括價值500億美元的石油和天然氣產品、780億美元的製成品以及380億美元的服務(主要是金融服務)。美國希望以此減少對華貿易逆差,但不少專家擔心難實現,因出口目標遠高於當前水平。根據協議,中國還同意擴大對美國的市場准入、懲罰竊取美商業機密的中國公司,並停止強迫美國公司轉讓技術。不過一些美國關切的問題,如中國國企補貼等懸而未決。 [...]

環球時事

【國際視野】貿易紛爭難解,殃及歐亞國家

歐盟是中美貿易戰最大受害者。 商場上沒有永久的贏家和輸家,尤其是全球一體化之下,國與國之間的依賴關係已難解難分。此次中美貿易戰持續年半有餘,很難說到底是誰佔了上風。除了中美自身,別國所受到的影響一點不亞於兩大主角。到底是禍是福,更是難以一概而論。 撰文 蘇梓 各種數據顯示,年半以來世界貿易受到中美貿易戰影響顯著。比如中國本是最大的大豆進口國,每年進口9,000萬噸大豆,其中三分之一來自美國;貿易戰後,中國對美國徵收25%的報復性關稅,使美國大豆入口量在2018年減少近半。但對於其他大豆生產國,這是利好消息:巴西對中國出口的大豆,在2018年最後4個月激增,是2017年同期的2.5倍。 資源需求重新配置 類似情況也出現在能源貿易行業。美國在發現頁岩氣後,液化天然氣產量和出口激增,2017年較2016年的出口量增長了6倍。然而到2018年9月,被中國課徵10%關稅後,美對華出口的頁岩氣下滑了一成,導致中國改從澳洲進口。同時,中國也和卡塔爾簽署為期22年的液化天然氣合同,以彌補頁岩氣入口的不足。 此外,美國對鋼材、鋁品大幅提高關稅,使得美國對這些產品的進口減少了一成;中國、韓國、加拿大等國的鋼鋁產品出口為此大受影響,轉而在亞洲國家尋求出路。例如韓國轉向印度,中國和加拿大則轉向日本,其中加拿大出口量大增30%,但這些仍無法完全彌補對美鋼鐵出口的減少。而且由於時間倉促,這些國家尋覓新買主時不得不降價求售,導致出口數量和價格都會下降,無不成了中美貿易戰的受害者。 歐盟受創最大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最新數據顯示,受中美關稅戰波及,全球貿易量下滑,歐盟因此受到的打擊最為嚴重。加上英國脫歐引發的不確定性,以及德國工業景氣低迷,加劇了中美貿易戰所造成的破壞。 OECD統計,以美元計算,去年第三季歐盟出口額較第二季萎縮 1.8%,進口額衰減 0.4%。歐盟的各主要經濟體均無法倖免,其中法國第三季出口與進口額分別季減 3.6%和1.7%;德國出口下降 0.4%,進口下降 [...]

博客

【港股專家】藺常念:香港內憂外患,港股持續下跌

上星期四,美國總統特朗普又在社交媒體發功,震驚全世界。在當美國財長姆欽及貿易談判代表萊特希澤和劉鶴約好九月份在華盛頓開第12輪貿易談判,特朗普宣佈將從9月開始,向餘下3千億美元中國進口,徵收10%關稅。即是由9月1日開始,所有中國進口都要支付關稅由10%至25%,還不包括一些受到反傾銷稅影響的60%關稅或以上的產品。特朗普不理會其談判團隊包括鷹派人士,例如萊特希澤和那華路等反對。姆欽想在上海走時通知中方代表,以免外交震盪,但特朗普一意孤行,堅持一定要懲罰中國,在貿易談判方面不合作。特朗普覺得中方談判團隊在拖延,不只不履行特朗普和習近平在大板達成的協議。中國應該落單買美國農產品,交換放寬美國對華為制裁。特朗普認為中方不想現時和美國政府達成任何協議,反而是要等到美國總統選舉之後,等民主黨嬴得白宮後,才和新上任總統談判。 特朗普警告,中方不要玩危險遊戲。如果他成功連任,中國將會得到一份更差的協議。特朗普一直表示,他喜歡貿易戰,因為美國一定會贏。他去年成功令到兩個最大的貿易伙伴,加拿大及墨西哥屈服,接受美國提出的不平等協議。加拿大和墨西哥7成的外貿是和美國,只能屈服於美國的欺凌。但是中國不同,美國貿易只佔中國出口兩成,就算失去了美國市場,還未到災難性的影響。因此中國企硬,中國七月份製造業指數已經從6 月的低位回升,經濟損失是可以控制之內。 特朗普聲稱中國製造業已經失去7百萬份職位,因此非常需要和美國即時達成貿易協議,屈服於美國提出的喪權辱國條件。從貿易數據看,中國處理美國關稅,是把出口轉移到其他國家,例如越南,和墨西哥。今年上半年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大跌12%,美國向中國出口大跌19%,中國已經不是美國最大的貿易伙伴。這地位已經被墨西哥和加拿大取代,而越南同期對美國的出口大升33%。特朗普聲稱,中國只是用越南轉運,越南出口貨根本是中國製造,要對越南制裁。 特朗普也聲稱進口稅是由中國支付,美國人不需要支付。但事實和特朗普所言不同,上半年美國進口升1.5%,但是出口卻持平。正如經濟學家所言,關稅其實是一國全社會的稅項,由整個社會負擔。重整機械生產商卡特彼勒宣佈,上季成本增加7千萬美元,今年需要支付2.5千至3.5千萬美元關稅。鋼及鋁的進口關稅,令到生產成本大增。美國企業和消費者每月需要支付額外30億美元的關稅。美國企業還要承擔效率降低而帶來每月14億美元的額外成本開支。 這次宣佈徵收關稅的主要是消費品,例如電腦、手機、衣服及鞋等,直接影響到消費者。大型零售商沃爾瑪及連鎖百貨公司梅西百貨警告,必須加價來抵銷關稅。對每一個平均美國家庭,每月需要支付額外1千美元的消費品開支。七月份美國非農業職位增加164000份,失業率維持在3.7%。即是現時還見不到額外關稅對美國經濟有很大影響,所以特朗普仍然維持其強硬態度,對中國貿易談判採取全面封殺政策。 中方談判團也採取強硬態度,自五月份特朗普突然把2千億美元的中國進口貨關稅由10%提高至25%。又把華為列入制裁名單內,中方已經覺得美國不是可靠的談判對手,不停的提高要求,不停的搬龍門。中方的態度已經改變,不再向美國讓步,採取拖延政策,等下一任新美國總統上任才真正談判新的貿易方案。 美國在外交方面也面對兩個辣手問題,美國單方面退出伊朗核協議,及和俄羅斯前政府蘇聯達成的限制中程導彈協議。伊朗和俄羅斯的談判態度也是拖延,等到一位較理性的美國總統才進步談判。 中美今年內都不可能達成任何貿易協議,而香港內部的動亂未能平息,在外憂內患拖累之下,港股只是一路下跌,看不到支持。 [...]

環球時事

【中美摩擦】中美建交四十年,貿易關係跌宕

今年是美中建交40週年,中美貿易戰卻進行得如火如荼,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隨著貿易戰全面升級,兩國的關係也面臨數十年來的最低潮,外界也紛紛對中美關係的長遠發展持悲觀態度。回顧這兩個大國的建交以來的歷史,可謂經歷了風風雨雨,貿易關係自然也是矛盾不斷,充滿跌宕。 撰文  蘇梓 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自打開國門實行改革,就開始了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轉型,其廣闊無比的市場自然也成了美國投資者們的樂土。對於中國來說,美國成熟的市場經濟體系以及在諸多方面的世界領先地位,都值得學習和借鑒。美國在中國也一改「帝國主義國家」的形象,而變為友邦。當然,中美關係的發展遠非一帆風順,在不斷前進的同時,難免出現波折。 關係破冰創歷史 整體而言,中美的經貿關係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79年至1989年,中美恢復政治接觸和經貿往來,貿易規模不斷擴大;第二階段是1990年至2000年,雙方經歷調整與發中美經貿關係成為戰略支點;第三階段是2001年至2016年,中美之間總體往好的一面發展,但貿易摩擦不斷上升。 1972年,因前美國總統尼克遜訪問中國,美國解除對中貿易禁令,當年雙邊貿易額僅1,288萬美元。1979年美國承認北京政權,隔年2月,總統卡特打破「不給共產國家最惠國待遇」的傳統,承諾中美雙方互予最惠國待遇,中國出口貨品可享較低關稅;至1981年卡特卸任前,中美貿易額上升至58.8億美元,當時仍由美國出超17億美元。 而兩國的經貿糾紛,則在1970年代已經出現,只是隨著雙方貿易規模的擴大,矛盾才愈發尖銳。鄧小平主政時期,中國推行改革開放,國門打開,對外交往擴大,中國與美國的經濟聯繫進一步加深。兩國建交僅一個月後,1979年1月28日,鄧小平即以中國副總理的身份訪美,他也因此成為中共建政後,第一位受邀訪美的中國領導人。 政治無阻經貿發展 1989年「六四風波」發生之前,中美關係可謂處於蜜月期,除了貿易額持續上升,雙方各層級官員互訪也十分熱絡,並於軍事、科技、農業等數十項領域開展合作交流,中國更掀起前往美國留學的熱潮。即使「六四風波」發生之後,當時的美國總統布殊也並未停止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早於中美建交前擔任美國駐北京聯絡處主任的他,與中國關係深厚。他指出,對中國要接觸而非孤立,而且美國需要中國協助阻止武器和導彈擴散等國際問題,因此在1990年繼續給中國最惠國待遇。 在此之前的1989年10月,鄧小平對美國前總統尼克遜也表示,中美關係有一個好的基礎,就是兩國在發展經濟、維護經濟利益方面有相互幫助的作用。中國市場畢竟還沒有充分開發出來,美國在利用中國市場方面,還有很多事情可做,中國歡迎美國商人繼續進行對華商業活動。 克林頓就任美國總統後,高度關注中國人權問題,一度將中國最惠國待遇與人權議題掛鉤。但中國自1992年鄧小平南巡後,經濟開始飛速成長,美國商界相當看好中國市場的潛力,極力遊說美國政府發展中美經貿關係,因此克林頓於1994年決定恢復中國最惠國待遇與人權議題脫鉤。  克林頓就任期間,中美經貿奠定發展基礎,因他主張對中國採取全面交往(Comprehensive Engagement)的態度,視中國為建設性戰略夥伴。美國當時也抱著「促進中國發展」的意願:1993年,時任美國國務卿Warren Christopher指出,美國對華政策旨在鼓勵中國的國內政治和經濟自由化,促進中國向民主和平演變。克林頓政府因此也支持中國加入世貿組織,2000年,美國給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