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時事

廠商會報告: 七成珠三角港企面臨成本上漲問題

香港中華廠商會聯合會(HKCMA)最新公佈《珠三角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調查報告2017》,指企業轉型升級面對不少挑戰,當中逾8成認為勞動力成本上升是首要問題,其次是「五險一金」等各種稅費高、訂單不足不穩定及勞工短缺等。 廠商會行政總裁楊立門表示,在有回應的公司中,有25%已進行轉型升級,累計使用資金1.63億元,平均每間花費約800萬元,而計劃轉型升級的企業也有約15%。大部分受訪公司都認為,轉型升級的重點,首要是組建人才隊伍(72.3%),其次是設立研發機構或企業研發部門(42.6%),第三是籌措研發資金(38.3%)。楊立門續稱,企業轉型升級面對不少挑戰,當中逾8成認為勞動力成本上升是首要問題,其次依序是「五險一金」等各種稅費高(65.1%)、訂單不足不穩定(61.6%)、勞工短缺(61.6%)等。 受訪企業的產品多作外銷,其中完全出口至國外的有24%,同時有出口及內銷的近68%,全部內銷的只有8%。此外,由於經營情況不佳,錄得盈利的企業比例有所減少,2013年至2015年間每年平均降幅13個百分點。 廠商會對內地及特區政府提出五項政策建議,向內地和香港政府提出減免賦稅、推動科技成果與產業對接、建立恒常溝通機制、給予折舊免稅額等五項建議,提升港企競爭力。會長李秀恆表示,即使不少珠三角港資製造企業已持續並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絕大部分亦十分認同要走技術創新的路向,但進展仍相對緩慢。       [...]

大中華時事

「世界工廠」不再 中國製造全面轉型

(原文載於2017年9月第364期《資本雜誌》第30頁) 月前,全球最大電子產品製造商富士康宣布在美國威斯康辛州投資100億美元建立液晶面板工廠,在業界引起極大迴響。外界認為,富士康將生產基地由中國轉向美國,對中國製造業敲響了警鐘。近年各大製造商紛紛將生產轉移至中國以外的地區,這也讓擁有「世界工廠」稱號的中國,不得不正視挑戰,以順應世界製造業的新趨勢。 撰文 蘇梓 過去數十年來,中國製造業繁榮,雄霸世界出口巨頭地位。然而隨著近年美國減少進口中國商品、生產力日漸被科技所替代,以及發展中國家加入競爭,中國製造大國的地位受到動搖,其出口貿易的龍頭地位也岌岌可危。 經濟高速增長引擎 中國的製造業騰飛,始於國家改革開放後。1980年代珠三角和長三角的民營企業,通過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取得國外大額訂單進行原始資本積累,而重工業、基建等的發展,則推動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在製造業這一「引擎」的帶動下,中國保持著世界上最快的增速。這一情形,與經濟起飛中的日本頗為相似:2014年中國製造業對GDP貢獻佔比約為30%,與1975年日本製造業對GDP的貢獻(32%)相若;中國工業增加值累計同比增速7%,而日本從1975到1985年這10年間,製造業的GDP增速也一直在7%上下波動。 製造業的發達創造了中國貿易出口的輝煌時期。單論美國,長期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就有4大類別,分別為服飾、電子產品、電機設備及非電機設備。2010年,中國服飾及電子產品進口量各佔全美國的50%及40%,十分驚人。隨著中國貿易出口強勢,亦拖累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出口,包括墨西哥、南韓及台灣等。電子產品方面,日本更是輸給了中國,不但出口美國的銷量大跌,連帶影響其在英國、德國及台灣的市場。「中國製造」成為廣受全球認識的標籤,無論何種產品,幾乎都印有這一標籤,從電子零件到衣物鞋履,從日用品到奢侈品,概莫能外。 周邊國家崛起 所謂「風水輪流轉」,中國的經濟長期依賴強勁的出口貿易推動,直到2010年出現改變。當年起,中國貿易出口轉弱,上述4大類別商品出口美國的數量開始大幅放緩,此舉也導致中國的加工貿易數據顯著下跌。此外,2010年中國加工出口佔出口總額50%,到今年初已下跌至35%。這反映了中國勞工因技能水平日益提高,以致工資上漲,生產成本增加,因此有不少組裝相關業務轉移至低工資國家進行。加工出口所錄得之損失,亦是中國收入來源減少的原因。 除了貿易出口放緩,周邊各國加入競爭是另一大挑戰。尤其是服飾製造業方面,近年消費者如果稍為細心便可發現,服飾的產地越來越多地出現了孟加拉、柬埔寨以及印度等國家的名字,而不再以中國為主。其中孟加拉和印度的服飾製造業方面一直持續發展,而越南的電子及電機械裝配,以及柬埔寨的汽車零配件生產的市場份額亦不斷增加。在中國漸漸褪去光環之際,這些國家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際品牌商們的眼光。 近年來,原本是中國製造中心的珠三角日漸凋零,工廠紛紛撤離,工人甚至無工可做。這也反映出中國整體製造業處於萎縮狀態,取而代之的,是孟加拉、柬埔寨等新一代製造強國。隨著進駐的外國廠商數目一路增加,這些國家的經濟也受到拉動,它們也開始逐漸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就像孟加拉,取得的成就格外引人矚目。在紡織業的推動下,該國的增長率已穩步加速到6%以上,目前是全球第二大服裝出口國。 亟需擺脫「低端」印象 2011年,中國的製造業產值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製造國。但這並未扭轉外界對中國製造品處於低端的印象。這也是「冷酷」的事實:中國的製造大多處於工業價值鏈的低端,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消耗的是本土的資源和能源,然而核心技術仍要靠引進;勞工收入方面,中國也難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這也決定了中國的製造業必然是以低端產品為主。 如果說中國對外技術的依存度較高是外因,那麼創新力不足,則是中國製造業較發達國家落後的內因。有研究表明,中國每年用於固定資產的上萬億元設備投資中,有超過60%是引進的,即使是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也有57%的技術源自國外。中國製造業的迅速擴張主要依賴於低技術含量的產品出口,在產品技術形式上,主要的技術手段就是模仿,自主設計、自主經營的產品比例則比較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