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系列

【人物專訪】丁煒章×孫榮聰:Q嘜40年 擦亮香港品牌

上世紀七十年代,香港經濟以輕工業起家,經濟實力與南韓、台灣、新加坡等並列「亞洲四小龍」。當年香港工業產品以品質、生產效率見稱。工業界早在40年前自發設立「Q嘜」,為香港本土老牌的產品認證標準,形象深入民心。過去不少香港品牌獲取「Q嘜」,並打著香港製造的旗號,進軍國際市場。今期邀請了本地工業界兩位新生代,暢談他們如何回到家族企業幫手,各自在自身行業做出成績;另一方面,二人在香港優質標誌局的平台上,矢志為香港工業,擦亮香港品牌,邁向可持續發展之路。 Text / Henry Lau    Photo / Cheung Chin Yui E:Capital Entrepreneur 孫:孫榮聰 (Kinox 建樂士集團董事總經理、香港優質標誌局副主席) 丁:丁煒章(廣達實業董事總經理、香港優質標誌局主席) 生於工業世家 與工業結下不解緣 E:據悉孫、丁兩家識於微時,份屬世交,大家又是從事工業,兩家如何認識? 孫:我們兩家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即祖父那一輩已經認識,兩人可謂「他鄉遇故知」。 丁:對啊,聽聞我祖父(丁熊照)與孫的祖父(孫健超)兩人早在上海認識,儘管兩人不算是同輩(年齡相差十多二十年),據悉當年你祖父(孫健超)向我祖父(丁熊照)拜師學習模具製作,兩人最大的共通點是:無論是做事或是做生意,都是十分認真。 孫:隨著時局變遷,兩家交往由上海走至香港,三代都是世交,彼此互相提攜。 丁:我們兩家從六十年代起都是經營塑膠廠,七十年代輾轉間,兩間公司向玩具業進發;孫家除塑膠本業外,也向五金領域發展,各自在工業路途上發展;另一方面,兩家在香港工業總會的平台上,我父親(丁鶴壽)與你父親(孫啟烈),也在不同時期先後擔任工業總會主席,為業界發聲。現時我們兩人便繼續傳承,除在香港優質標誌局拍檔外,也在香港塑膠業廠商會內合作無間。 年輕奮鬥路 E:你們都是出身於工業世家,丁生祖父丁熊照白手興家,建立起丁氏玩具王國,丁熊照的兒子丁鶴壽接手生意後,八十年代初生產椰菜娃娃打響名堂;至於孫建超的兒子孫啟烈於八十年代接手建業公司後,把建業五金塑膠廠業務升級,創立自家品牌Kinox並進軍國際。作為企三代,你二人有相似的背景,父親刻意在你們年輕時把你們送赴外國留學,汲取實戰經驗,有意無意間,部署返回家族企業接班? 丁:父親說要返嚟,咪返嚟接手……其實都無乜壓力,自己對玩具業也有興趣。我曾經在公司做暑期工,礙於太子爺的身份,下屬都對我好客氣,可謂「根本學唔到嘢」,所以做了一年後便到其他公司偷師。1996年畢業後返港,在公司做了10年時間,父親便開始放手給我接觸公司對外業務。當年我去了加拿大的廠房做廠長,一個人打骰管理40多名員工。雖說是「廠長」,其實係打雜,洗廁所、坐生產線入箱、上螺絲、揸鏟車入櫃我都做過。但這段經歷,令我體會到前線員工的辛酸,更深明管理的藝術。 孫:我是13歲到澳洲升學,並在當地完成大學商學士課程,畢業後曾先後任職德銀、香格里拉酒店和旅發局,至30歲才正式接掌家族生意。我也捱過不少苦,做過打工仔,又曾做過老闆,發現兩者有重大分別,打工時,在工作時間內做好自己本份,就能收工,但做老闆則廁所無廁紙都要管。回到爺爺創辦的公司,一切也來得自然。父親為公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主力做B2B酒店餐飲市場,以歐美客戶為主,不少大品牌酒店、餐廳都有採用我們的咖啡壺、真空保溫壺。到2006年,聽了父親一席話:「阿囝,你在外面玩夠了,回來公司幫手。」其後便決心回到家族企業中,負責內銷及市場推廣等業務。 成功需苦幹 E: 你們如何帶領企業向前發展呢? 丁:其實沒有什麼秘訣,主要是邊做邊學。父親彷如一本活字典,我經常跟父親行廠視察,他說工廠運作和管理有好大關係,但他行得好快。多年後我先知,行得快係想睇多啲,記低唔滿意的地方,叫下屬改善。行得多,遇上蠱惑員工就唔會咁易畀他們呃到。回到公司做事則要公私分明,一方面是為了服眾,另一方面,就是為了推進家族生意企業化。因為企業管理的原則很簡單,就是有能者居之。 孫:我在2006年開始掌管Kinox,回想當年回到公司,立即北上返廠工作,星期一至五坐陣內地,硬著頭皮去面對所有問題。想起兒事的叔父輩變成了自己的下屬,感覺怪怪的,要將企業運作徹底改變,變得制度化、系統化,也有一定的困難要克服,面對的困難日日新鮮,算是「層出不窮」。近年市場變化得快,生意越來越難做,經歷過2008年金融海嘯、2009年尾開始的希債危機,環境的轉變喚醒了我,必須建立更清晰的品牌定位,如拓展B2C零售市場,並進軍內銷市場,近年又建立副線品牌「XTENZ」,也將產品賣到東南亞、中東、非洲、印度至南美等地,以較低廉價格,進一步攻佔新興市場,多多的橋其實是為公司找尋新的出路。   對企業傳承的看法    E:中國人有云:富不過三代,你們如何看企業傳承這個事業旅程? 丁:商業社會迫使你一定要與時並進,傳統的家族式管理一早不存在,內部一定要有制度,就算我是CEO,都要向董事局報告,唔可以亂來。父親常告誡我:「遊戲時遊戲,工作時工作」。老實說,來自父親、長輩的壓力比起工作壓力相對細,最緊要交出成績。 孫:談到企業傳承,像我們從事工業的人,尤其做工廠的,作風都十分踏實,父母留下的廠房、員工都視為寶貴的資產,後代都懂得要珍惜本業,亦對自家品牌及生意自豪,而且兄弟姊妹間也較為團結,減少傳承中面對的困難。 Q嘜 向大灣區進發 E:「Q 嘜」已踏入第40 年,是公認的優質標誌,如何把昔日成功,延續下去? 丁:過去40年來, 「Q嘜」一直是公認的優質標誌。優標局一直致力推動優質概念,為獲得認證的公司、產品及服務質素嚴格把關,成為消費者的品質保證。 今天提起「Q嘜」,感覺就是安心。追溯1978 年成立初期,加入「Q 嘜」的元老多是食品公司,例如合興、南順。首10年「Q嘜」真是很辛苦捱大,一來「Q嘜」概念不清晰,二來七十年代社會生活水平未進入追求品質的層次,無人肯畀多少少溢價買件好貨,幸好有公司肯加入才成功起步。到八十年代,大部分香港生產商以出口歐美為主,取得歐美相關認證已夠用有餘,花錢申請「Q嘜」只是錦上添花。直到九七回歸後,中港貿易漸轉頻繁,港商意識到香港品牌在內地的優勢,「Q嘜」認證成為招客的殺手鐧。目前有多家內地公司已擁有「Q嘜」認證,例如九江雙蒸、丹桂軒、海天醬油等。「Q嘜」也不會特意吸納內地品牌,所有加入「Q嘜」的公司都是自願性質,他們覺得有需要,自然會來找我們。優質標誌局未來在架構上會有所調整,將增設一個內部監察委員會,檢視內部運作,以及設立技術組,就過往沒有做過的產品,在檢定質素方面提供專業意見。 孫:「Q嘜」認證過程十分嚴格,會根據國際及國家水平測試產品,只要一個生產程序不合規格便會被取消資格,確保品質符合標準。「Q嘜」至今已是40周年,開初10年是內部成長期,期望堅持嚴謹態度令消費者有信心;隨着港珠澳大橋的落成,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的推進,大灣區一小時經濟生活圈已經實現,消費者對優質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亦將越見殷切。我們打算將認證計劃衝出香港,先推廣至大灣區,再將認證標準拓展至「一帶一路」市場,協助當地企業生產有質素的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