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 not available
名家觀點
吳子倫:促進香港應用型院校發展 推動「紫領」人才支撐高質量發展
名家觀點
2025.02.27
吳子倫:促進香港應用型院校發展 推動「紫領」人才支撐高質量發展
alt not available
Editorial Team
追蹤
Bookmark
alt not available
Loading...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國家的重要戰略部署,關乎國家的長遠發展。在剛發布的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中的前端就有「守正創新 培育新質生產力」、「創新科技」兩個章節,當中涵蓋科技產業鏈的多項發展內容。廣東省作為全國重要的先進製造業領頭羊,在剛過去的2025年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提到,大力發展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兩大領域,香港的措施能有效配合廣東省的發展方向。要完成這個目標,不能只依靠「白領」或「藍領」,既能「動手」也能「動腦」的「紫領」人才也是參與建設的重要組成隊伍。中國人民大學的《新質生產力應用型人才就業趨勢報告》就指出未來十年「紫領」人才的需求或超過3,100萬人,有必要預先部署。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就明確提到香港「一個高地」的戰略定位,即「支持香港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也提到「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這正正是善用香港自身的教育產業優勢,配合國家培育「紫領」人才。但香港現時的經濟結構能否培育出「紫領」群體?在發展應用型學科的現況如何及面對什麼困難?而世界各國及地區在推動應用型學科的發展有何可讓香港借鏡?筆者日前在一個學術論壇中發布了《香港應用型學科研究:「紫領」人才引領未來》研究報告,嘗試解答了這些問題。

「紫領」群體的發展與科技及智能製造業等領域密切相關。回看香港的經濟結構,主要由金融服務、旅遊、貿易及物流和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四個傳統支柱產業所支撐,對本地生產總值的貢獻超過五成。反觀製造佔香港經濟活動總額的比例非常有限,並且由2000年最高的8.3%下跌到2022年的3.86%,看似不利於「紫領」群體產生。但《十四五規劃綱要》為香港確立了八個重點領域,當中包括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特區政府過去兩年多,亦已經吸引超過100家具潛力和代表性的創科企業選擇落戶香港或在港擴展業務;同時亦於2024年9月更設立了100億元「新型工業加速計劃」,推動下游的新型工業發展,更積極推進河套香港園區建設;而粵港澳大灣區的持續融合也會促進智能製造也產業鏈的生成。在產業變化的背景下,相信可以為香港帶來不少先進製造業的新職位,對「紫領」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

而網絡安全帶來的損失已成全球性問題,美國網絡安全研究公司Cybersecurity Ventures預計,到2025年,全球網絡犯罪損失每年將達到10.5萬億美元。香港也正面臨日趨嚴重的網路安全威脅,可是2024年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及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共同公布的《香港企業網絡保安準備指數及AI安全風險》調查報告顯示,香港的企業在網絡安全上的成績未如理想。另外,有研究指出,中國內地仍需額外172萬網絡安全相關的專業人才,可見網絡安全產業將會成為催生「紫領」群體的一個重要搖籃。

在培養「紫領」人才上,特區政府近年積極推出支持政策。《2023年施政報告》就提到提供資源支持合適的自資院校發展成為應用科學大學,並支援有潛質的專上院校成立應用科學大學聯盟。香港都會大學和聖方濟各大學先後成為香港首批應用科學大學,而應用科學大學聯盟亦在2024年11月成立。可是,香港教育大學2017年的《「職業教育與青少年發展」研究》發現,無論是家長或學生均普遍認為職業教育是「次等」選擇,而且根深蒂固。而且與八大資助院校相比,應用科學大學的學費相對較高,在招收非本地學生的彈性亦相對較小,形成了發展的阻礙。

事實上,中國內地、新加坡、英國、美國、德國等地在推動應用型學科的發展上已經有一定的成績,政府、高等院校和企業均發揮自身作用,造就了不少成功案例,有以下多個方面值得香港借鑒:包括推行有利應用型學科發展的教育政策、促進產學合作及技術轉移、提供資金支持和補助、以問題為導向設計課程、規劃職業教育和培訓計劃、加強國際合作和經驗交流及在課程內容加入創新、創業部分。

而在特區政府的角度,筆者認為可以從六大方向支持應用型學科發展和促進「紫領」的出現,包括:

一、為企業提供誘因,強化校企合作

對科技企業而言,特別是智能製造相關的企業,對「紫領」人才是有著極大需求。而一個地方有否足夠的「紫領」人才供應就會影響企業落戶的意願。在內地,聯想集團就推出了一個名為「紫領工程」計劃,與供應鏈合作夥伴、大學與職業院校,共同打造智慧製造人才培養生態圈,向各行各業培養與輸送人才。而香港亦有一個校企合作的成功例子,就是香港鐵路有限公司於2016年設立的港鐵學院,以全球性的專業培訓及研究中心為定位,與其他院校合作,培養產業人才。建議政府提供稅務優惠,鼓勵企業與應用型院校共建實訓基地,開發基於實際產業需求的課程體系,並建立權威的職業資格認證制度,讓修讀相關應用型學科的學生知道自己未來的出路和晉升階梯,讓更多人投入「紫領」人才的行列。

二、加強公眾宣傳改變社會對應用型學科是「次等」的誤解

對普遍的香港市民來說,技術員很多時會被認為是較「次等」的工作。可是,回看教資會的數字,網絡安全技術員的工資較部分院校的本科畢業生為高。而且「紫領」有著更強的專業性,對日後發展帶來更多保障。建議特區政府可以積極與院校和企業合作,組織職業體驗活動等,讓公眾親身了解應用型學科的價值和前景。

三、提供大灣區內專業資格認證,吸引人才投身「紫領」階層

為促進終身學習,教育局於2008年正式推行一套學術資格認可機制 —— 資歷架構。資歷架構分為1至7級,代表著不同課程的學歷。可是,有部分需要「動手」的專業學科並非學位課程,而導致在資歷架構分級中取得較低的級數,影響社會對這些學科的印象。但於2023年9月,迎來了新的突破,資訊及通訊科技業諮委會推出職業資歷階梯,共設有21條進階路徑及涵蓋人工智能、雲計算、訊息安全等八個範疇。建議特區政府與內地政府積極商討,將相關的職業資歷階梯與內地職稱評價機制掛鉤,持續增加互相承認的範圍,並為有意到內地發展的畢業生,提供跨境就業信息平台和諮詢服務,讓修讀應用型學科的學生可以有更多出路。

四、設立應用型院校排行榜,支持院校發展應用型學科

無論是學生或教授都重視QS世界大學排名,排名越高對院校的發展和吸引力都會帶來正面影響。可是,QS世界大學排名的計分項包括研究、論文引用等,應用型院校較難爭取到高排名。但在全球層面似乎仍未有一個得到普遍認可的應用型院校排行榜。建議特區政府支持第三方機構推出一個公平的排行榜,並投入資源支持應用型院校為急缺人才的行業建立各種全球獨有的課程,為香港應用型院校和學科提升全球吸引力,發展成優勢產業。

五、推動職教出海,建立應用型學科品牌

我國職業教育正跟隨中國企業的出海步伐,逐漸走向輸出中國職業教育辦學標準、培養標準、價值標準的階段,不僅滿足走出去企業本土化發展需求,更主動服務國家外交大局,其中一個成功例子就是重點面向東盟、上合組織、非洲國家,採取學歷教育和職業培圳相結合的魯班工坊。特區政府可以牽頭,與廣東省或其他省市探討應用型高等學府合作,利用香港這個對接國際的平台,推動內地和香港的應用型學科輸出世界,創造更多教育品牌和國際標準,並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人才支持。

六、優化現有的政府創業計劃,為具潛力的應用型學科學生提供支援

回看其他地區在應用型大學的發展經驗,它們會在課程中加入創新創業相關的內容,讓學生可以選擇到企業工作以外的出路。香港的應用科技大學應考慮加入有關學科為必修課,拓寬學生的思維。在創業上,特區政府一直都提供各種支持計劃。其中青年企業家發展局的「敢闖。敢創」創業比賽鼓勵學生朝企業家精神、生活及創新科技方向開拓新思維,是有利「紫領」人才找到自己出路的計劃。可是,為了加強成效,建議政府可以主動與應用科學大學合作,每年到學校找尋具有盈利潛力的項目,為他們提供資金、技術、宣傳等幫助,以上市為目標,培養更多香港本地科創企業,為「紫領」群體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間。

總括而言,「紫領」人才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香港正在處於產業轉型的階段,為「紫領」人才帶來生存的空間,但在社會對應用型學科的認可上還有必要強化。未來,政府、企業、院校、社會等必須通力合作,政府作為政策制定者、資源提供者、協調者及推廣者;企業則提供實習機會、與院校共同開發課程、為院校提供技術設備支持及建立就業通道;而院校聚焦課程創新、師資建設、國際合作和創新創業教育;社會透過媒體宣傳、行業協會參與、職業指導、社區支持等方面參與,共同建立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善用香港優勢,配合國家培養「紫領」人才的所需,為國家長遠發展作出貢獻。

撰文:吳子倫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遼寧省青聯委員、國家策略研究中心總裁


延伸閱讀:吳子倫:《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需要詳加思考的三個細節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ceo.entrepreneur/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alt not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