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角落,流浪的貓咪和狗狗們靜靜地徘徊,尋找著食物和庇護。這些被遺棄的動物不僅面臨生存的挑戰,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深遠的影響。隨著流浪動物數量的增加,我們有必要重新思考自身的責任,並採取實際行動來扭轉現狀。
流浪動物的環境影響與制度挑戰
流浪動物對生態系統的影響不可忽視。牠們的排泄物可能污染水源與環境,進而影響公共衛生。然而,在香港,動物權益的不足使得流浪動物問題更加嚴峻。當前的動物保護法規相對薄弱,主要集中於防止虐待動物,卻缺乏對飼養責任的明確規範。這導致許多被遺棄的動物無法獲得應有的保護。此外,政府在管理流浪動物方面的措施過於單一,例如過度依賴人道毀滅,缺乏有效的捕捉、絕育及放回(TNR)計劃,反而加劇了問題的複雜性。因此,提升公眾對動物權益的認識,加強相關法規的執行,對於改善流浪動物的處境以及保護生態系統至關重要。
遺棄問題的根源與公眾教育的必要性
動物被遺棄的原因多種多樣,往往源於人類的行為。例如,許多人在購買寵物時缺乏充分考慮,未能理解飼養動物所需的長期責任和資源。近年的移民潮更進一步加劇了遺棄問題。龍鼓灘貓狗關注組負責人Ceci指出,過去一年中,越來越多健康的幼齡名種貓狗被遺棄,原因包括飼主經濟能力不足、失業或家庭變故等,與目前香港的經濟下行息息相關。這些無辜的動物因此成為了社會問題的受害者。
為了提升公眾對飼養責任的認識,龍鼓灘貓狗關注組近年來積極推動生命教育,從學生教育入手,舉辦工作坊和社區活動,分享動物生存與權益的知識,並讓參與者體驗餵食和照顧流浪動物。他們還組織沙灘清理行動,並由取得潛水牌的義工潛水拆除「鬼網」,減少對珊瑚、魚類及其他海洋生物的威脅。Ceci作為龍鼓灘的居民,曾親歷流浪狗被車撞死的悲劇,這段經歷促使她在2017年成立了關注組。從最初的臉書專頁,到如今成為持牌慈善團體,他們的目標是幫助更多動物,並推動人與動物的尊重與共存。
鼓灘貓狗關注組日常救流浪狗,以及清除鬼網
推廣領養與社區參與的力量
「領養不棄養」是解決流浪動物問題的重要途徑。許多動物收容所和救助組織正在努力為流浪動物尋找合適的領養家庭。通過領養,我們不僅能拯救生命,還能減少流浪動物的數量,進而減輕對環境的壓力。
社區的參與與私人支持同樣不可或缺。例如,傅德蔭基金資助保護遺棄動物協會的絕育拯救項目,以及香港愛護動物協會的唐狗絕育計劃,都在努力減少流浪動物的繁殖,並減輕牠們的痛苦。社區的力量不僅能改善流浪動物的處境,也能提升公眾對環保的關注。
在民間,許多個人和私人團體不願袖手旁觀,甘願投入時間和資源來幫助流浪動物。他們的努力補充了政府在動物保護方面的不足,但要真正改變現狀,仍需政府和相關機構的介入。我們呼籲加強動物保護法規的執行,並投入更多資源支持動物救助工作。唯有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我們才能改善流浪動物的生活條件,並保護我們的環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承擔起責任,為流浪動物發聲,為保護地球上的不同物種盡一份力。
撰文:
袁若愚 《綠金Afternoon Tea》
涉獵財金傳訊界逾十多年,修讀文化研究,中女一名,早於2015就涉足ESG,瑜珈、冥想、閱讀、貓咪愛好者。
鼓灘貓狗關注組日常救流浪狗,以及清除鬼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