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香港繁榮的文化景觀中,香港藝術學院(Hong Kong Art School)以其25年的深厚積澱,在業界早已是備受推崇的藝術教育殿堂。然而,相較於其姊妹機構香港藝術中心的廣泛知名度,學院在大眾視野中似乎總帶着幾分沉實內斂的專業氣質,甚至許多人未曾深入了解其作為一所具備學位頒授資格的專上學府的獨特地位。隨着新任院長麥陳淑賢教授的上任,這位擁有豐富國際及本地高等教育管理經驗的學者,正以其清晰的願景和務實的舉措,致力於擦亮學院的獨特品牌,向公眾揭示其作為香港唯一專注於視覺美術領域的學府,其「精而專」的核心價值與深厚底蘊。
面對外界對學院「低調」的印象,麥教授強調,學院的影響力並非體現在大眾化的宣傳,而是根植於其無可替代的專業定位與業界口碑。她指出,學院成立四分一世紀以來,已培育逾千名學位及高級文憑畢業生,短期課程的學生人數更累積達五千人。此外,學院與教育局及康文署合作長達二十年的「香港學校戲劇節」,每年觸及逾五百所學校及上萬名學生,其在學界的影響力早已不言而喻。 針對外界對學院「低調」的印象,麥教授將學院「精而專」的核心理念,拆解為三個環環相扣的支柱,清晰地闡明了其不可替代的價值。首先,「專」體現在其無可動搖的學術定位上。「香港藝術學院是全香港唯一一間只做藝術的專上學院。」麥教授的解釋,為學院與綜合型大學的藝術學系之間,劃下了一道清晰而深刻的分野。其根本差異,就在於資源與發展策略的絕對專注度。在綜合大學中,藝術學系往往只是眾多學院之一,資源與發展重心需要與商科、理科等其他學科共享。然而,香港藝術學院將全部資源、師資與精力百分之百貫注於藝術的教學與實踐,從課程設計到校園設施,無一不為藝術創作服務,這種專注度在香港絕無僅有。
而「精」則體現在其核心教學模式——「藝術工作室創作(Studio Base)」。這並非傳統的課堂講授,而是將學習場域直接置於專業的藝術工作室之中。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收者,而是在導師的引導下,親身進行材料探索、技法實驗與概念發展,透過持續的動手實踐來深化學習。這種沉浸式的教學法,讓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培養出學生解決實際創作問題的能力,這正是藝術家養成的必經之路。 麥教授形容,這種模式讓學院成為有志於深度實踐的藝術學子的必然之選。
此一定位,加上學院與國際頂尖學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 University)長達20多年的緊密合作關係,更為其學術質量提供了保證。RMIT在藝術與設計、建築等領域享譽全球,世界排名長期位居前列。與其合辦的藝術文學士課程,意味著學院的課程標準、教學評估與學術水平皆達到國際一流水平,畢業生所獲頒的學位亦具備極高的國際認受性。正是這種對藝術的單一專注、以工作室為本的精煉教學,以及與國際頂尖大學的深度合作,共同構建了香港藝術學院「精而專」的獨特品牌,使其在香港高等教育界佔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席位。

香港藝術學院院長麥陳淑賢教授
作為一位資深的教育工作者,麥教授深信課程是育人的根本,是學院發展的核心引擎。她將「優質教育、全人教育和終身學習」奉為圭臬,並以此為基礎,為學院的學制發展規劃了一系列具前瞻性的提升舉措。她明確指出,任內的目標,一定是課程發展為先。她的革新藍圖,有層次地涵蓋了學院從高級文憑到碩士的三個主要學術階梯。首先,在作為課程基石的藝術高級文憑中,學院將注入更多數碼媒體與科技工具的元素。這不僅是為了順應資訊科技以至人工智能時代的發展趨勢,更是為了拓寬學生的創作媒介與表達語彙,為他們打下與時並進的堅實基礎。
其次,在鞏固與RMIT合辦的藝術文學士課程既有的繪畫、攝影、雕塑、陶藝四大核心範疇之上,學院將啟動一個動態的課程檢視機制。麥教授表示,藝術本身是流動和演變的,學院課程亦應如此。未來將積極研究引入如珠寶藝術、公共藝術等更具當代性與市場潛力的新課程選項,以拓展學生的專業領域,回應藝術世界的最新脈動。
而更具長遠戰略意義的一步,是學院正積極籌備重開藝術碩士(Master of Fine Arts, MFA)課程。麥教授洞察到,隨著藝術行業對專業化的要求日益提高,學士學位已不足以滿足部分畢業生的深造與研究需求。因此,她上任後與RMIT討論,期望能在2027至2028學年順利推出碩士課程。此舉不僅為學生建立了一條從文憑到碩士的完整「一條龍」式進修階梯,更將提升學院的學術研究能力,吸引更高層次的藝術人才。
除了課程本身的革新,麥教授亦積極為學生開拓更多元化的學習體驗。例如,她已成功爭取資助,讓應屆高級文憑畢業生能免費前赴內地,參與暑期藝術交流計劃,與當地藝術家一同生活、一同工作。與此同時,為了將國際頂尖的學術視野直接帶入校園,麥教授特別提及學院與RMIT合作推出的「大師講座系列」(Master Talk Series)。學院邀請了三位RMIT的重量級教授親臨香港主持講座,首場由RMIT藝術學院攝影學科副院長Dr. Pia Johnson主講攝影;第二場由視覺藝術家及策展人Drew Pettifer副教授主講策展實踐;而壓軸的第三場則由享譽國際的藝術家、RMIT藝術學院院長Professor Kit Wise親自分享「跨界想像」。這一系列高水平的講座,無疑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學術體驗,彰顯了學院與國際一流學府的緊密聯繫。
這種與時並進、鼓勵跨界的教育理念,最終的成果便是在學生的作品中得到最鮮活的體現。以應屆畢業生鄧芷蔚的作品為例,便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明證。她的畢業創作巧妙地將傳統的陶瓷工藝,與看不見的聲音藝術、尖端的人工智能技術,以及關於「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的哲學思辨融為一體。作品不僅在物料和媒介上實現了突破,更引導觀眾思考身體、物質與智能之間的深層關係。這件作品充分展示了學院所極力倡導的「跨學科(Interdisciplinary)」創作精神,證明學生已具備將多元知識轉化為深刻藝術實踐的能力。

麥教授深信課程是育人的根本,是學院發展的核心引擎
談及招生策略與師資團隊,麥教授指出,學院的招生策略從不以量取勝,而是憑藉其「精而專」和「藝術工作室創作」的獨特優勢,吸引那些真正對藝術抱有熱忱與執著的學生。數據顯示,學院每年的學位課程申請人數均達三位數字,在學額有限的情況下,學院需從中精挑細選,確保每一位入讀的學生都具備潛質與投入感。此外,學院擁有成年學生與中學文憑試畢業生各佔一半的多元學生結構,不同年齡、背景、閱歷的學生在工作室中交流碰撞,本身就構成了一種獨特而寶貴的學習體驗。
而師資質素,更是學院成功的基石。麥教授透露,學院的全職教師不僅全部擁有碩士或博士等高等學位,更重要的是,他們全部都是「執業藝術家(Practicing Artist)」。這一點對於一所以工作室創作為本的學院而言至关重要。這意味著,站在講台上的老師,同時也是活躍在藝術界的創作者。他們帶入課堂的,不僅是書本上的理論,更是來自畫廊、美術館、雙年展等藝術前沿的鮮活經驗与實踐智慧。他們的藝術評論與指導,並非空泛的學術探討,而是植根於創作現實的真知灼見。
教師團隊的敬業精神與對學生的無私關愛,更是讓麥教授深受感動。她分享道,在黑雨警告下,老師們會主動協調時間為學生補課,確保學習進度不受影響;而在畢業典禮上,面對向來抗拒束縛、不喜穿著畢業袍的藝術學生們,師生們經過真誠溝通,最終全體畢業生齊整穿上畢業袍,共同完成了這個莊嚴的儀式。這些看似細微的事件,無不反映出學院內部那種基於互信與尊重的緊密師生關係。麥教授深信,正是這份上下同心的精神,才構建了最優質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真正從中得益。
在麥教授的掌舵下,香港藝術學院正以一種沉穩而堅定的步伐,邁向一個更清晰、更卓越的未來。她以其豐富的教育管理經驗,為學院勾勒出一個以「精而專」為核心,以「藝術工作室創作」為教學模式,以課程革新為發展動力,以師生福祉為根本依歸的宏大願景。麥教授感謝學院上下的同心協力,包括盡心教學的教師團隊、高效支持的行政人員、成就斐然的校友網絡以及充滿活力的在校學生,她認為所有成就均是團隊合作的結晶。相信憑藉她對藝術教育的熱忱與遠見,以及整個團隊的共同努力,香港藝術學院的獨特性將得到更淋漓盡致的發揮,繼續為香港以至國際藝壇,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具備深厚人文素養、批判性思維与卓越實踐能力的傑出藝術人才。

學院獲林寶堅尼邀請,參與其60周年設計與藝術展示活動「林寶堅尼852藝術車慈善展覽」。
在Fine Art Asia 2025中,於2020年畢業的藝術家林嘉儀(Miki Lam)亦有作品展出。
學院應養和醫院邀請,以「希望」為題創作藝術作品,旨在為醫院的病人帶來安慰和啟發。

藝術文學士畢業展2025 - 鄧芷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