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 not available
時事熱話可持續發展
重塑創業者孵化模式 科大創業中心打造全方位支援體系
時事熱話可持續發展
2025.07.07
重塑創業者孵化模式 科大創業中心打造全方位支援體系
alt not available
Kannie Cheng
追蹤
Bookmark
alt not available
Loading...

在全球高等教育機構紛紛將創新創業視為核心使命的浪潮中,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不僅是其中的先行者,更是一位持續自我革新的探索者。其校園內的創業搖籃——創業中心,在歷經二十餘年的發展後,正迎來一場深刻的結構性演進。在中心總監、綜合系統與設計學部兼任助理教授凌恒然的引領下,一個更具系統性、更富人文關懷、更具全球視野的創業支援體系正然成形。這不僅是對過往資源的優化整合,更是對大學創業教育理念的重新思考,旨在構建一個從點燃創意火花到鑄就行業領袖的全方位生態系統,其最終目標,是為世界培育一代又一代具備「敢為」精神的創變者。

在任何成功的體系背後,都有一套清晰的指導哲學。科大創業中心本輪革新的核心,正是源於對「成功」的重新定義,以及為此理念而構建的系統化框架。

傳統商業世界往往以公司的存活率、融資額或市場估值作為衡量成功的標尺。然而,凌恒然教授明確指出,大學作為教育機構,其使命有著更深遠的考量。「一間公司的成敗,並非我們最關切的事。大學的指標,是我們究竟培育了多少具備優良素質的創業者。」這一觀點,將創業中心的角色從一個單純的項目孵化器,提升至一個人格與能力並重的「人才熔爐」。在這個理念下,「失敗」被重新詮釋。凌教授坦言,創業中心目前統計的逾1,800間活躍初創,背後必然有更多已中止營運的項目。「我們也鼓勵創業者及早停損。如果一個想法行不通,儘早停止反而是好事,這樣才能重新開始。」許多最終取得卓越成就的企業家,其首次創業都未必順利。能夠在挫折中快速學習、調適方向、重整旗鼓,這種堅韌不拔的品質,本身就是創業教育中最寶貴的成果。

因此,科大衡量自身成就的標尺,並非短期內誕生了多少獨角獸企業,而是長遠來看,為社會輸送了多少即使經歷跌宕起伏,依然能憑藉創業精神在各行各業中創造價值的人才。正如凌教授所言:如果創業者本身的條件是許可的,即使在創業初期有失敗,也不代表他在十年後未必成功,創業中心著重的是創業的人才。

alt not available

科大創業中心總監、綜合系統與設計學部兼任助理教授凌恒然

IPIC系統化框架 為創業旅程繪製清晰地圖

在確立了「以人為本」的教育哲學後,一套清晰、高效的執行框架便應運而生。創業中心觀察到,過往多元的資助計劃雖好,但名目繁多,或令初次接觸的師生感到困惑。為此,銳意整合資源,建立了名為「IPIC」的系統化孵化框架。

IPIC系統涵蓋了從創業構思(Ideation)、打造產品原型(Prototyping)、概念實踐(Implementation)到最終產品商業化(Commercialization)的完整創業鏈條。在此框架下,各項與不同機構合作的專項基金,如與香港科技園公司合作的「共創計劃」(Co-ideation Program)、大學自設的「夢想建造者計劃」(Dream Builder Program),以及與羅桂祥基金合作的「羅桂祥科技創業基金」(Tech-Ship Fund),其原有名稱得以保留,但均被清晰地定位於IPIC系統的不同階段。這種整合不僅理順了內部結構,更為創業者提供了一幅清晰的成長地圖,讓他們能根據自身項目的成熟度,精準地找到最適合的支援,實現無縫銜接。

在科大濃厚的創科氛圍中,學生的創業意願相當強烈。凌教授提到,校內約有百分之十的學生擁有著明確的創業理想,源於科大根深蒂固的「敢為」(can-do spirit)核心價值。然而,創業中心更宏大的目標,是將「創業精神」普及化,使其超越創辦公司的範疇,成為重要的核心素養。

凌教授表示,創業中心的宗旨並非要求每位學生都成為創業家,而是希望他們能掌握創業精神的精髓,如解難能力、抗逆力、創新思維及協作能力,並將其應用於日後的工作乃至生活之中。為此,創業中心正致力推動一個長遠目標:期望每位科大學生在畢業前,至少能參與一項與創業相關的活動,這或許是修讀一門課程、參加一場講座,或是聆聽一次創業者分享,期望透過這種普及化的接觸,在學生心中種下思想的種子,讓這份寶貴的經歷與思維模式,成為他們未來無論身處何種崗位,都能脫穎而出的重要基石。

alt not available

為期七天的創業體驗營,讓參加者在短時間內親歷完整的創業濃縮過程。

從點燃創意到馳騁全球

有了宏大的藍圖,更需要細緻的執行路徑。科大創業中心圍繞IPIC框架,設計了一系列環環相扣的計劃與活動,陪伴創業者走過從零到一,再從一到無限的每一步。

針對許多對創業抱有興趣但缺乏經驗的學生,中心特別強化了「構思(Ideation)」階段的前端支援。非學分制的「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101」課程,透過涵蓋商業模式、項目推介(pitching)等基礎理論的系列講座,為學生打下堅實基礎,並鼓勵跨學科組隊。

而創新的體驗式學習路徑——「創業體驗營」(Entrepreneurship Bootcamp),則將啟蒙教育推向了新的高度。這個為期七天的精讀式訓練營,讓參加者在短時間內親歷完整的創業濃縮過程,其高度國際化的特色,每年吸引數十名來自亞洲大學聯盟(AUA)等國際頂尖大學的學生來港,與本地學生共同激盪思想。這種跨文化的思想碰撞,旨在激發學員的創新潛能,讓他們明白創新並非遙不可及。

當團隊進入「原型(Prototyping)」階段時,「Dream Builder Program」便提供一萬至十萬港元的種子基金。然而,現今的孵化支援已超越單純的金錢資助。創業中心強化了導師支援(Mentorship),並採用嚴謹的「里程碑(milestone)」撥款機制,獲批資助分階段撥付,團隊需達成預設目標後方可獲得下一筆資金,此舉旨在有效監督項目進展,並培養初創團隊審慎的資金管理能力。 作為科大的旗艦創業盛事,已邁入第十五屆的「科大-信和百萬獎金創業大賽」,是檢驗團隊實力的終極試煉場。隨著參賽數量逐年攀升,評審標準亦愈發嚴格。凌教授強調,學生的演說匯報,已能媲美外界許多專業初創競賽的水平。更重要的是,賽事並非終點。創業中心與香港科學園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未能勝出的潛力團隊同樣有發展。凌教授指出:能晉身「百萬獎金創業大賽」第二回合的團隊,便能直接進入與科學園合辦的「共創計劃」(Co-ideation Program)。這個直接晉級的機會,本身就是一種高度的市場認可,為團隊鋪設了賽後持續成長的軌道。

alt not available

師生為「科大出品」的產品而自豪。

立足香港 放眼世界

在科大的創業藍圖中,「國際化」是一項核心戰略。面對香港市場規模有限的現實,凌教授指出「香港的獨特優勢正在於其緊密的國際聯繫,學生應當立足此優勢,將國際化做得更好。這項戰略旨在為創業者提供更廣闊的選擇,在香港成功驗證商業模式後,他們不僅可以往內地發展,更可以放眼東南亞、歐洲等多元市場。

為此,創業中心積極搭建全球舞台。一方面,利用「大灣區創業基金」組織學生到訪內地灣區城市;另一方面,更積極資助團隊參與全球頂尖的創業比賽與展覽,如「創業世界盃」(Startup World Cup)和美國的消費電子展(CES)。屬科大初創的全境智能(Panoptic AI),去年成功躋身「創業世界盃」全球十強,便是香港團隊國際實力的最佳證明。這些活動讓同學有機會親赴海外,觀察其他團隊的創業模式、了解投資者的關注點,以及洞悉不同市場的需求,從而開拓眼界。

alt not available

再度舉辦年度旗艦活動「獨角獸日」,匯聚近千三名來自全球各地的投資者、行業領袖、政府及學界代表。

生態構建與多元共融

一個成功的創業生態,其核心是「人」。創業中心近年來的多項舉措,都圍繞著如何凝聚人的力量,並營造一個多元、包容、互助的社群環境。為了緊密連結教授、校友與在校學生這三大創業者群體,中心於2023年成立了「香港科技大學創始人俱樂部」(HKUST Founders’ Club)。凌教授的願景,是希望「無論是教授、校友,抑或是學生的創業者,都有一個網絡去互相支持。」這個俱樂部發揮著多重協同效應:它是寶貴的經驗傳承平台,讓成功校友指導在讀學生;它是品牌認同感的催化劑,讓師生為「科大出品」的產品而自豪;它更是雙向技術轉移的橋樑,幫助校友企業對接前沿科技,同時讓教授們洞察商業實踐。

為應對創業界男女性別比例失衡的挑戰,創業中心特別為女性創業者增設了支援措施。凌教授坦言,創始人俱樂部中「女性佔比僅一成左右,當中取得卓越成就的更不足百分之三」,這反映了女性在創業路上確實面臨更多困難。

為此,「科大-信和百萬獎金創業大賽」為所有女性參賽者配對一位專屬導師,其角色不僅是提供技術建議,更是成為一個同行者與榜樣。凌教授解釋,希望透過一位同樣走過這條路的女性導師,讓參賽者看到事業與家庭的平衡是可能實現的。此外,她更以自己作為三位孩子母親的親身經歷,去開解和鼓勵那些因家庭而對創業有所顧慮的女性創辦人,給予她們最強大的信心支持。

擁抱AI浪潮與跨學科協同

面對人工智能(AI)的時代浪潮,中心引入AI專題培訓,引導學生適應新的創業範式。凌教授分析,以前擁有AI技術便是一個獨特的優勢,但現在AI已非一個選項,而是一個必需品。培訓的重點不僅是技術,更是培養學生利用AI去精準解決市場「痛點」的洞察力。

在創業者背景方面,工學院與商學院的學生依然是主力軍。中心正積極促進跨學科協同,凌教授心目中最理想的組合,便是這兩個學院學生的合作。「一個成功的團隊,關鍵不在於個人能力,而在於大家可以彌補大家的不足,大家可以發揮自己的長處,這件事是最重要的。」

創業之路從非坦途,創業中心不僅給予支持,更引導創業者直面現實的挑戰,並為他們提供持續成長的動力。

從團隊磨合到市場驗證

談到創業者面臨的核心挑戰,凌教授認為,創業者之間的磨合與衝突,是最常看到的問題,創業中心鼓勵創業者自行解決,並視之為寶貴的學習過程。另一大痛點,是創業者過度沉醉於技術,而忽略市場需求。為了扭轉這種「產品導向」的思維,創業中心不斷引導他們回歸「市場導向」的現實路徑。「有時來自投資者的反饋往往最具說服力,投資者親口告知產品的問題,那便極具說服力。因為他們是否願意投資,就是對你產品可行性最直接的檢驗。」

為了給予最切實的支持,科大亦透過直接投資,為初創企業注入關鍵動力。早在2019年設立的「創業基金」(E-Fund),旨在為初創提供「第一張支票」。去年更啟動了規模更宏大的「紅鳥創新基金」(Redbird Innovation Fund),大學率先投入5億港元,期望吸納市場夥伴,共同創立一個總值高達20億港元的風險投資基金。透過這雙軌並行的基金策略,科大得以在初創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提供最關鍵的資金支持。

在芸芸眾多的初創中,一些公司的成長故事尤其令凌教授印象深刻。從利用AI監測生命體徵並躋身世界十強的Panoptic AI,到利用廢棄車胎驅鼠並成功落地的PestO;從關懷長者的3D熟食打印技術Elevatefoods,到優化癌症免疫治療的生物科技公司ALLEGROW。這些故事不僅展示了技術的創新,更體現了創辦人百折不撓的精神。最觸動她的,往往是創辦人背後的故事。她與許多創辦人都建立了深厚的聯繫,見證他們的辛酸與喜悅。這一切都讓她深刻體會到:「歸根究底,這一切都與『人』有關。因此,對大學而言,最重要的使命,始終是人才的培養。」

對於初創企業如何持續經營,凌教授建議,創業者必須思想開明、靈活,並時刻保持終身學習的態度。更重要的是,要堅守初心。「賺錢固然重要,但你仍要堅守自己的原則。可持續發展的真義是創造價值與收入,而不僅僅是獲得盈利。」

alt not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