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創立至今27載,始終堅守其培育兼具學養與醫德專業人才之使命。縱然面對資源上的現實挑戰,學院依然在堅守傳統與經典的根基上,開拓多元化的碩士課程以應對社會所需;與此同時,更深度參與全港首間中醫醫院的籌建,並為政府的《中醫藥發展藍圖》積極建言獻策。中大中醫學院院長林志秀教授強調,學院的目標是為香港中醫藥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石,並在其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
中大中醫學院在業界的專業地位,源於其卓越的教學成果與畢業生的出色表現。林院長指出,自1998年創院以來,學院的核心宗旨始終是培養高質素、具備深厚學養、高尚醫德與強烈使命感的中醫專才。在此基礎上,學院已成功培養超過1,660名持有大學學位的畢業生,為業界持續輸送專業力量。這不僅是數量的累積,更是質量的保證,每一位畢業生都承載著學院對中醫藥事業傳承與發展的厚望。
這份嚴謹的教學理念,最直觀地體現在畢業生的執業資格考試表現上。學院本科畢業生在該考試中的首次成功率高達八成至九成,顯著高於全港約三成的平均水平。這一數據不僅是學院教學質素最有力的證明,更深層次的意義在於,它為整個香港中醫藥行業的專業水平設立了高標準,直接提升了公眾對中醫師專業能力的信任度。 足見其學術水平備受業界肯定。優異的畢業生表現,使得學院的學位課程成為學生們的重點目標。以學額僅有23個的本科課程為例,每年申請人數眾多,學額競爭因而十分激烈。林院長透露,每年數百名考生競逐僅有的23個學額。而在畢業環節,學院同樣維持著極高的教學完成度,畢業率高達95%,確保了人才培養的穩定性與高品質。
面對社會發展與行業需求,學院在課程發展上需遵循嚴謹程序。林院長解釋,由於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對課程審批有嚴格要求,學院不能隨意增設課程。因此,學院當前視「持續優化本科招生工作」為核心任務,致力保持收生的質素。除了透過大學聯合招生辦法取錄本地學生外,學院每年亦會取錄約4至5名經非聯招途徑入學的學生,例如修讀國際文憑課程或英國高級程度會考課程的本地或海外學生。
儘管教學成果斐然,學院的長遠發展卻仍需應對資源方面的挑戰。林院長坦言,中醫學院的師資規模長期受到限制,其根本原因在於,教職員的編制與本科生的招生數量嚴格掛鈎。由於本科課程每年招生名額僅約23個,導致學院在資源調配上面臨一定的局限。這種結構性的限制,意味著學院即使有宏大的研究或教學計劃,也難以相應地擴充教學團隊,形成了發展雄心與資源現實之間的張力。
他進一步點出學院面對的挑戰:「我們的資源配置非常緊張,這讓我們在延攬新的人才時,會受到比較大的限制。」這個處境,正正反映了學院的核心矛盾:「我們有很清晰的發展目標,但現有的資源,與我們想達到的願景之間,還有一段距離。」
面對資源樽頸,學院採取了多維度的策略,積極開拓新路徑以支持長遠發展。首先是增設自負盈虧的碩士學位課程,林院長認為此舉能為學院帶來重要的財政支持。其次是擴展中醫診所的網絡及服務,既能增加收入,也能為學生提供更多臨床見習與實習的機會。第三則是積極爭取社會捐助,以「增進研究資源,期望能延攬更多專職研究人員」。
為配合此策略,學院現時設有三個碩士學位課程。林院長介紹,首先是「中醫學碩士」課程,此為一個四年全日制的課程,其獨特之處在於此課程為全港獨有,能讓畢業生在完成課程後,獲得應考香港中醫執業資格的機會。其次是已開辦逾20年的「中醫學理學碩士」課程,過去為兩年兼讀制,為迎合不同學生的需要,課程亦作出調整,將於明年9月起增設一年全日制的選項。
第三個則是今年首次招生的「中藥藥理及藥物開發理學碩士」課程。林院長指出,此新課程市場反應尤其熱烈,首屆招生已錄取超過60名學生。他解釋,課程的設立是為了回應當前社會的發展趨勢:「現今社會對生物科技與創新科技領域的需求日益增長」。此課程的戰略意義在於,它旨在培養一種能貫通中醫理論與現代藥物科學的複合型人才,填補了從傳統方劑到現代藥品研發之間的關鍵人才缺口。 因此,不論是本科畢業的中醫師還是藥學畢業生,均對藥物開發的技術及相關知識有殷切需求。課程的重點,正是培養學員掌握科研成果轉化、專利申請及產品商業化等關鍵技能。學院的人才培養方向,除了繼續專注於培養具備學養、醫德與使命感的中醫師外,亦已成功將人才培養的範圍,拓展至藥物開發的領域。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區
在學術層面,學院的目標明確,將「更加聚焦於中醫藥的臨床研究」。林院長提到,中大中醫學院是中國中醫科學院循證醫學中心唯一的境外分中心,學院期望善用此獨特優勢,加強與內地院校及科研單位的合作,以「為中醫藥發展提供更多高水平的循證醫學證據」,從而促進中醫藥的現代化。 為配合臨床教學與研究,學院亦計劃擴展其教學診所的規模。目前學院共有四間教學診所,分佈於中大校園、威爾斯親王醫院、尖沙咀愛賓商業大廈,以及與上海總會合辦、位於灣仔修頓大廈的「香港中文大學上海總會中西醫結合門診」。林院長表示,灣仔診所未來具備擴展潛力,能藉此「增加學生在香港見習及實習的機會,同時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優質的中醫藥臨床服務」。
除了藥物開發,學院的課程亦促進了中西醫學的交流。當被問及針灸碩士課程是否招收西醫及物理治療師時,林院長解釋,學院一直開放課程予西醫及物理治療師報讀,報讀者以物理治療師為主,累計報讀人數已逾百人。學院秉持「有教無類」的理念,相信「經過兩年的課堂與臨床實習,他們均能充分掌握傳統中醫針灸的理論與手法技術」,並將之應用於日常的診療工作當中。 在課程教學之外,學院亦相當重視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林院長強調,前往內地頂尖「三甲」中醫院進行的強制性臨床實習,對學生而言至關重要,讓他們能將課堂理論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深化對治療技術與方法的掌握。
學院的視野不止於本地,更積極貢獻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林院長表示,學院正積極協助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區籌建當地的中醫學院。他強調,此新學院將成為「深圳市當前唯一的高等中醫藥教育機構」,其成功開辦,「將對深圳市乃至大灣區的中醫藥教學、臨床與實踐,均具有深遠意義」。
對於即將啟用的香港首間中醫醫院,中大中醫學院將扮演關鍵的協作角色。林院長指出,學院將「深度參與中醫院的籌辦及未來的營運、臨床帶教與科研等工作」。學院的參與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委派中醫師參與臨床服務與帶教工作;派遣研究人員進駐醫院進行臨床研究;以及委派教職員在醫院轄下的管理委員會中擔任職務。
面對政府正積極推動的《中醫藥發展藍圖》,中大中醫學院亦扮演著專業顧問的角色。林院長透露,學院的定位是「在政策層面提供顧問服務,並就中醫藥的教育與科研提供專業意見」。在教育方面,學院建議藍圖應清晰闡明現代中醫師所需的核心知識與技能。而在專業資格評核方面,學院提出了改革性的建議,認為現時的中醫師執業試應與時並進,逐步引入「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OSCE)。他進一步闡釋,OSCE通過模擬真實臨床場景,能更全面地評估考生的臨床診斷思維、操作技能及醫患溝通能力,相較於傳統筆試,更能反映一名醫師的綜合專業素養。 他坦言香港在此方面的發展步伐相對滯後,期望發展藍圖能推動此項改革。
在推動中醫藥發展的同時,如何避免過度商業化,是學院需要審慎權衡的議題。對此,林院長認為,在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的框架下,學院目前的「商業化色彩並不濃厚,發展空間亦相對有限」。至於產業化,學院則處於初步探索階段。林院長坦言,若與西醫學界相比,此領域的探索尚在起步階段。學院已開始積極申請由政府推動的「創新科技基金」,並已「成功申請專利」。然而,他亦指出,目前尚未有商品化的成果,但他對未來抱持開放態度,認為未來可期,學院擁有的知識產權可用於進一步轉化,或授權予外部企業,由其購入專利後進行產品的商業化。 除了教學與科研,向公眾推廣中醫藥知識,亦是學院的核心使命。「我們學院自創院以來,便一直將向社區推廣中醫藥防病治病的理念,視為自身重要的責任。」根據學院的不完全統計,在過去27年間,學院師生已舉辦了逾千場社區中醫藥科普講座及工作坊。這些活動不僅是知識的單向傳播,更是雙向的溝通,學院從中了解市民的健康需求,從而使教學與研究更能貼近社會脈搏,真正做到植根社區。
歸根究柢,學院的價值核心,體現於其課程設計的理念與對社會的深遠承擔。學院高度重視傳統、經典與臨床。「重視傳統」意味著尊重中醫學「天人合一」的整體觀與辨證論治的哲學思想;「重視經典」是對《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根本典籍的深入研讀與傳承;而「重視臨床」則確保所有理論知識最終都能有效地服務於患者。 此一辦學哲學,貫穿於學院的本科及中醫學碩士等核心課程之中。與此同時,學院亦竭力投入社區科普教育,與社區不同團體的聯繫非常緊密,這種長期的耕耘,建立了學院在社會上的專業形象與公信力。
在本科及授課式碩士課程以外,學院亦設有哲學碩士及博士等研究學位課程,至今已培養近90名中醫藥博士。他補充,學院的招生重點在於博士生,但名額同樣非常有限,每年僅錄取兩至三名,屬於小而精的培養模式。
中大中醫學院的發展路徑,清晰地展現了在堅守「傳統、經典、臨床」核心價值與應對時代變革之間的平衡。從開辦迎合市場需求的藥物開發碩士課程,到深度參與中醫醫院的教研工作,再到為行業發展藍圖提供專業灼見,學院正以多維度的策略,積極拓展其影響力。然而,發展的宏願與資源的現實狀況形成了持續的張力,成為學院未來必須應對的關鍵挑戰。面對此一局面,學院一方面透過卓越的教學質素與極高的畢業生執業試成功率,鞏固了其在本地中醫教育領域的領導地位;另一方面則謹慎地探索科研成果的轉化路徑,為長遠的產業化發展奠定基礎。展望未來,中大中醫學院將繼續在人才培育、臨床科研及社會服務三大支柱上,為推動香港中醫藥的專業化與現代化,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攝影:張展銳
中大中醫學院院長林志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