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 not available
時事熱話可持續發展
香港浸會大學「CHRYSALIS藝術科技孵化中心」 填補轉化過程缺口 實現藝術科技產業化
時事熱話可持續發展
2025.01.07
香港浸會大學「CHRYSALIS藝術科技孵化中心」 填補轉化過程缺口 實現藝術科技產業化
alt not available
Kannie Cheng
追蹤
Bookmark
alt not available
Loading...

任何創意,從萌芽到蛻變,其實都需要扶持,才能成功轉化。在去年9月,由香港浸會大學(浸大)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成立的「CHRYSALIS藝術科技孵化中心」(下稱「CHRYSALIS」),可以說是浸大在知識轉化和創新應用領域的一次重要探索。這一平台不僅是藝術與科技的交匯點,更是一個孕育創意與價值的搖籃。通過「CHRYSALIS」,浸大展示了在藝術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也為香港的創意產業開闢了新前沿,作為一個專注於推動藝術科技轉化與創業的孵化平台,「CHRYSALIS」更是將學術研究、技術應用與產業創新結合的一次重要嘗試。浸大暫任首席創新總監劉樂庭教授指出,「CHRYSALIS」的成立,旨在為藝術家、科研人員及初創企業家提供一個能夠激發創意、落實技術應用的平台,讓更多的研究成果不僅停留於學術層面,而是實現真正的商業化與社會影響力。

浸大素來以其藝術學科的卓越表現著稱,無論是電影學院、音樂系或是視覺藝術學系,均在國際間享有盛譽。然而,正如劉教授所言,傳統大學的評估體系往往偏重於學術論文的發表,而對於創新應用與產業化的重視不足。因此,「CHRYSALIS」的設立,正是浸大從「知識發現」向「知識轉化」邁進的重要一步。這一過程不僅僅是技術的應用,更是對「如何讓研究有影響力」這一大學使命的再思考。

alt not available

事實上,浸大校長衞炳江教授對「知識轉化」是高度重視,他認為,現代大學的使命已不僅是發表學術論文,而是要讓研究成果真正「落地」,幫助城市、國家甚至全世界。劉教授亦認同教育和科研固然重要,但一所大學更應該致力於將研究成果轉化為能夠幫助社會的實際應用,這才是研究的真正價值所在。「浸大於2021年成立創意藝術學院(School of Creative Arts),將電影、音樂及視覺藝術三個學科整合,為跨領域的發展奠定基礎。同時,學校也成立了「創新、轉化及政策研究院」(ITPR),專注於將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為應用,並推動政策研究。這些舉措為「CHRYSALIS藝術科技孵化中心」的成立提供了基礎。」

一直以來,浸大在藝術和科學方面擁有深厚的基礎,尤其是在創意藝術領域,如電影學院、音樂系和視覺藝術學系,這些學科在國際間享有盛譽。然而,正如劉教授所言,香港的大學普遍面臨一個挑戰,那就是研究成果往往停留在學術層面,而缺乏向市場應用的轉化過程。這一現象在香港尤其明顯,劉教授坦言,香港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技術成熟度(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TRL)第三級,即實驗室驗證階段,但缺乏進一步推動其應用化的環境。因此,「CHRYSALIS」的設立,正是為了填補這一空白,建立一個連結學術研究與商業應用的橋樑。

alt not available

浸大暫任首席創新總監劉樂庭教授

促進跨學科合作與創新

除了技術轉化的重要性,劉教授亦提到香港創業環境的困難,尤其是藝術科技創業的挑戰。他坦言,香港人並非沒有資金,而是對本地科研與初創的信心不足,投資者更傾向於投資外國項目,認為風險更低。但這種觀念是錯誤的,香港本地的科研能力是足以創造世界級的成果的。他以自己的創業經歷為例,分享了從零開始籌集資金、建立團隊、推動技術轉化到成功運營公司的艱辛過程。他希望通過「CHRYSALIS」,能夠為本地的藝術科技創業者提供更大的支持,改變香港創業生態的現狀。

「CHRYSALIS」的定位,除了是藝術科技的孵化器,更是一個推動創新與跨學科合作的實驗場;配備了一系列最先進的設施,為藝術家、科研人員及初創企業家提供技術支援、創意空間和合作平台。當中的功能設計圍繞著藝術科技的孵化與推動,為科研人員、藝術家、初創企業家以及行業夥伴提供一個全方位支持的環境,這個孵化中心內配備了多種最先進的設施,涵蓋從沉浸式影院到電子機械工作間、錄音及混音工作室等,全面支援藝術科技的創作與轉化。

alt not available

穹幕影院:沉浸式體驗的未來場域

「CHRYSALIS」的穹幕影院設有直徑四米的半球形屏幕,搭載4K激光投影系統,能夠為觀眾帶來高度沉浸式的視覺體驗。這一設施不僅是藝術表演的場地,也是技術展示和創意實驗的平台。例如由邵志飛教授領導的「未來影院系統」(Next Generation Cinematic System)項目,便以穹幕影院為載體,探索未來電影的觀影模式和敘事方式。這一系統已經應用於最近在香港國際機場舉行的「瞬間展航」展覽,通過360度3D互動LED影院,讓訪客身臨其境地體驗世界各地的文化遺產。而展示的360度LED屏幕是融合了數碼電影、電子遊戲、虛擬現實和擴增實境的技術,創建一個嶄新的沉浸式互動藝術領域。展覽呈現出科技為文化創意產業所締造的無限可能,重新定義人們與珍貴文化遺產的接觸和互動方式 。

劉教授提到,這一技術的應用潛力絕不局限於傳統電影,更可以拓展至虛擬旅遊、虛擬博物館和教育等多種領域。未來可以推廣至更多場景,如商業展覽、文化推廣甚至智慧城市建設。

電子機械工作間:實現創意的工程支援

電子機械工作間配備了先進的3D打印設備及觸感式設計工具,能夠支持從3D建模到高質量產品製作的全流程。這一空間的設立,旨在為藝術家和科研人員提供技術支援,使他們能夠將創意設想快速轉化為實物原型。

劉教授認為,藝術家通常缺乏工程技術的支撐,而這些設備正是為了填補這一技術空白,幫助藝術家將創意落實到實物層面。「藝術家有時候對科技的認知有限,而科技人員對藝術的理解也不足,這就需要一個平台來促進雙方的交流與合作,電子機械工作間正是這樣的一個地方。」

音樂創新實驗室:人工智能與音樂的結合

音樂創新實驗室是「CHRYSALIS」的一大亮點,預計於稍後將投入使用。這一實驗室配備了尖端的電子音樂設備,專門用於探索人工智能與音樂創作的結合。浸大創意藝術學院院長潘明倫教授曾經在一次音樂會中,成功實現了AI與真人樂隊的即時互動演奏,這是全球首創的全球首創的「人機共生」音樂會。劉教授提到,由潘教授所創立的初創公司BAM,便是基於這一技術,致力於開發AI音樂生成系統,為音樂創作開拓新的可能性。

alt not available

從本地至全球的藝術科技版圖 劉樂庭教授對「CHRYSALIS」的未來發展是充滿信心,他認為,香港的藝術科技產業雖然還處於初期階段,但「CHRYSALIS」的設立為本地的初創企業和藝術家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孵化平台,幫助他們將創意轉化為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目前,「CHRYSALIS」正孵化七間初創公司,每一間公司都在不同的領域展現出其獨特的創新潛力。例如由潘明倫教授創立的BAM公司,是專注於人工智能與音樂的結合,開發AI音樂生成技術,為音樂創作打開新的可能性;由邵志飛教授創立的Immersive Unlimited Limited,是專注於沉浸式影院技術,探索虛擬旅遊、虛擬製作和虛擬表演的應用場景。由計算機科學系助理教授陳杰博士創立的影踪藝術科技,利用動態捕捉技術,模擬東方動作如功夫,為電影和遊戲行業提供技術支援。 這些初創公司除了是「CHRYSALIS」的成果,更是浸大知識轉化工作的體現。劉教授希望在未來能吸引更多投資者關注這些本地項目,幫助它們成長並走向國際市場。然而,創業過程中資金是最大的挑戰,所以「CHRYSALIS」的示範和支持,亦有著吸引更多投資者關注本地藝術科技項目的作用,及改變香港「不相信本地科研成果」的普遍觀念。

「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匯的樞紐,可以在藝術與科技的國際合作中發揮獨特的橋樑作用,而藝術科技的發展需要立足本地,同時放眼全球,若政府能夠在政策上提供更多支持,例如鼓勵本地機構採用本地技術,可以為初創企業提供更多國際曝光的機會。」

香港應該更多地支持本地藝術家與科技專家的合作,將本地文化特色與創新技術結合,創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作品。浸大歷史系副教授鄺智文博士及其團隊在2018年開始進行的研究項目「1941年香港戰役空間史研究」,利用地理資訊系統建立關於香港戰役的網上地圖,以及二戰英軍在港軍事設施的歷史資料庫,以供教育、保育、旅遊工作者,以及其他對歷史有興趣的人使用。既具有教育意義,又為文化產業開闢了新的可能性。

藝術與科技的未來藍圖

對於藝術與科技該如何達至平衡,劉教授深信,科技永遠是輔助,藝術才是核心。「CHRYSALIS」的使命是為藝術家提供科技支持,而不是取代藝術家的創造力。科技的進步都在提升藝術的表現力,但真正的主導者始終是藝術家本身。

雖然「CHRYSALIS」目前只有四千多平方呎的空間,但劉教授期待,中心能夠培育出更多成功的初創企業,為香港的經濟和文化產業帶來長遠的影響。他也希望能夠在「CHRYSALIS」內營造一種敢於創新、勇於嘗試的氛圍,即使初創企業在初期失敗,也能夠從中汲取經驗,繼續嘗試,最終實現突破。

正如劉教授所言,創業的成功從來不是必然,但失敗並不可怕,重要的是從中吸取經驗,繼續嘗試。「CHRYSALIS」將孵化更多初創企業,並營造一種敢於創新的氛圍,讓香港成為藝術與科技交匯的全球樞紐,甚至成為連結本地與國際的一個重要節點,為香港的文化創意產業注入新的活力與可能性。

alt not available

alt not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