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青少年發展企業聯盟(CDIA)主辦、民政及青年事務局資助的「正向廿四味」正向思維教育計劃,於5月9日請來行政會議成員、醫務衞生局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林正財醫生擔任《CEO秘笈》主講嘉賓。
與平日接受媒體訪問不同,林醫生今次以自身從貧苦家庭走向社會領袖的親身經歷,剖析「感恩」與「靈性」兩大性格強項如何扭轉他的人生,從低谷中拗身而上,迎向高峰。全校近400名學生一起參與,深受感動。
「新界仔」出城 人生低處未算低
林正財醫生童年居於錦田泥屋,父親因交通意外失去工作能力,一家七口全靠母親打「住家工」獨力支撐,二家姐更不幸因水浸而溺斃。「貧窮並沒驅使我發奮,相反,當時的我十分沮喪,被人『蝦』推到田裡,覺得人性很醜陋,對未來無希望,看法很負面,人生很幽暗,有很多鬱結。」
小學讀書成績名列前茅,林醫生被派往九龍塘英文學校,竟令他的人生跌落谷底。一方面因為自覺是「新界仔」而自卑,同學說去旺角買書,自己卻不知旺角在哪裏,另一方面感覺被同學歧視、被排擠,最後一根稻草是成績一落千丈,年年幾乎考「包尾」。
「我到三十幾歲仍然發一個惡夢,就是同學約我到他家裡,我卻不知穿甚麼褲子,可想而知當時有多自卑。」林醫生回憶道。曾向長輩請教人生有何意義、生存為了甚麼,始終找不到答案,非常迷惘。
學懂「感恩」 發現恩典
轉捩點在中四那年,有了信仰令他學會「感恩」,從此看出去的世界再不一樣,心態一百八十度扭轉,行為亦隨之而改變,「我主動跟同學說自己住在錦田,豈料他們覺得『好玩喎!』,原來我以前的想法是錯的,他們根本無歧視、排擠過我。」往後每個週末,同學更到錦田玩,見到雞、牛,覺得十分興奮。
更令林醫生感恩的是,其中一位同學邀請他到自己家中寄居,方便上學,就此住了兩年,「值得一提的是,同學的家境並非富裕,我睡的是一張『碌架床』,我睡上格,他睡下格。」為了減低同學家裡負擔,也為了緊記感恩,林醫生決定自己不能太享受,所以每晚都在樓下吃晚飯,兩年間只吃兩種飯,一是裹蒸糭,一是芙蓉蛋飯。
事實上,研究指出,常懷感恩之心的人更容易擁有高滿意度的生活、更強的心理韌性與更好的人際關係,對眼前擁有的支持與資源感到感恩。
靈性驅動社會使命:從醫生到政策制定者
亦因為這張「上格床」,林醫生決定不主動找工作,而是因應別人需要提供協助,成為別人的「上格床」,「同時我亦相信,一切都是冥冥中被安排的;我也很想看看神的安排,就像開盲盒一樣,每日都有驚喜,每日都要學習。」
靈性在正向心理學廿四個性格強項中,屬於較「抽象」者,它象徵著人與世間萬物的連結,相信世界上有連人類都不能掌控的運行法則及不能證明的存在。林醫生認為,他的人生關鍵抉擇皆受信仰指引:從讀醫到工作,從兒科專科到安老服務,從西貢區議員到行政會議成員,從來都無主動爭取。
主持人潘慶泰(心理學家)分析,靈性仿似賦予他超越科學的視野,例如推動學生每日運動一小時政策,正是結合醫學專業與對社會的關懷。
學生反思:只要盡力 結果交由上帝安排
活動結合心理學分析,引導學生深度反思,發掘自身性格強項,紛紛撰寫感想與感悟,參加《正向感言真人講》,分享自身正向經驗,即場獲得「正向包」禮物,延續正向思維教育,助力宣揚正向信息,發揮漣漪效應,以生命影響生命。
會後同學們積極參與《正向感言真人講》,曉嵐同學愈說愈激動,一度感觸落淚:「現在的我就像初中時的林醫生,時常鑽牛角尖,覺得自己很失敗,事事也做不好……到底怎樣才可以發揮『靈性』這性格強項呢?」林醫生勸解道:「神看重的是過程,只要你盡了力,結果就交給上帝吧!」
全場共有約400名學生參與,深受啟發。
林醫生兒時家住錦田泥屋,出九龍塘讀書一度令他跌落人生谷底。
曉嵐同學(右)說到激動處一度落淚,請教林醫生後學會「交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