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地緣政治格局日趨複雜、疫後經濟尋求新增長點的時代背景下,「一帶一路」已經成為企業審慎評估的實在選項。市場的態度,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轉變。正如「一帶一路」專員何力治所觀察,業界的討論已從五至十年前的「為何要做一帶一路」,轉向了當下的「如何參與一帶一路」。
上任兩年,憑藉其深厚的商界背景與如今在政府內部的政策視角,何力治對香港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的定位與發展進行了深入的解讀,勾勒出一幅更為主動、更具實效的發展圖景。他認為,香港必須超越傳統的中介角色,全力打造一個集資金、人才、項目與資訊於一身的「樞紐」及「資源分配中心」,這不僅是順應時勢,更是香港經濟尋找新動能的關鍵所在。
何力治認為,「樞紐」並非單向的橋樑,而是一個雙向互動、能創造巨大附加價值的生態系統。過去,香港的優勢在於協助內地企業「走出去」。如今,新的定位要求香港必須具備同等、甚至更強的能力,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優質資源「引進來」。
他對此有著清晰的構想,認為香港要鞏固其樞紐地位,關鍵在於深化其國際化程度,並必須具備足夠的能力與魄力,積極將「一帶一路」的資金、人才、項目、技術與活動匯聚於此。最終目標是,讓內地企業不僅僅是「可以」通過香港,而是「必須」經由香港出海,因為這裡匯聚了他們成功開拓海外市場所需的一切資源。這個過程將自然帶動本地經濟,從酒店、零售、會展到高端專業服務,整個經濟體的餅將因此做得更大。
何力治坦言,自己有過成功與失敗的經驗,這些來自前線的教訓,讓他對中小企的困境有著深刻的同理心。他曾於2015年在馬來西亞投資地產,未料兩個月內馬幣大跌四成,加上預扣稅,資金險些虧損一半。這次危機迫使他留守當地三年,轉而開拓東盟及中東業務,最終化險為夷。
這段「貼地」的經歷,讓他現在向中小企提出的建議極具說服力。「不要為做而做,但是一定要在健康和安全的情況下去參與。」他深知中小企資源有限,因此在帶隊出訪時,策略極為務實。例如在組織代表團前往印尼和馬來西亞時,他會預先為香港的中小企對接好當地的發展商和商會,確保行程能促成實質的合作,而非僅僅是禮節性的會面。事實上,出訪期間,有代表團成員成功簽署了合作協議。
「香港品牌」是何力治眼中最強大的軟實力,它代表著高質量、國際標準與值得信賴的監管體系。他列舉了多個案例,印證此品牌在全球市場的價值。其中一個矚目的例子,是一家香港大型虛擬銀行進軍印尼市場時,印尼監管機構得悉該銀行受香港金管局的嚴格監管,最終以極高效率批准了交易。何力治指出,這反映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香港標準的高度認同,只要符合香港規範,其品質便足以信賴並樂於接納。這不僅僅是商譽,更是實質的競爭優勢。據了解,該銀行原來預計需時半年至一年才能獲取20萬客戶,結果兩週便已達標,一年內用戶更激增至200萬,力證了「一帶一路」已從昔日的「工場」高速轉型為龐大的「消費市場」。
同樣地,這種將意向轉化為成果的能力,也體現在另一個案例中。許多人對出訪期間簽署的合作備忘錄(MOU)抱持觀望態度,但一個香港穩定幣機構的經歷,則有力地證明了其潛在價值。該機構隨團出訪哈薩克後,與當地的阿斯塔納國際金融中心(AIFC)建立聯繫,並在數月後,成功獲該國發出史上第一個穩定幣牌照。這項成果不僅是商業上的突破,更印證了高層次出訪能為企業鋪路,促成實質的交易。
在其他領域方面,由香港基金投資、在印尼建造的數據中心,尚未完工便已全部租出,反映了當地數字經濟的爆炸性需求。而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角色更為突出。從香港與沙地阿拉伯的ETF(交易所買賣基金)互掛上市,到香港金管局分別與沙特主權基金(PIF)及絲路基金成立聯合投資平台,這一切都顯示香港在「資金融通」上正扮演著不可或缺的核心角色。
面對「一帶一路」沿線逾百個國家,何力治強調必須採取精準的策略。為此,特區政府制定了一套清晰、分階段的市場方略。第一步是短期內集中資源,深耕六個潛力最為成熟的重點市場,包括東盟的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越南,以及中東的阿聯酋與沙地阿拉伯。在中長期層面,則有計劃地向三個新興區域拓展,即中亞、南亞,以及西亞與北非。
在此基礎上,策略中最具巧思的是與內地的創新聯動。為突破香港直航中亞的瓶頸,於今年四月開通了香港飛往新疆烏魯木齊的直航,將其定位為進入中亞的「中轉樞紐」。此舉不僅務實地解決了交通問題,更將傳統航程縮短了四成。
香港作為樞紐的磁吸效應,更延伸至國際頂級盛事的舞台。其中標誌性的成果,是成功吸引中東地區規模最大的科技博覽「LEAP」與頂尖金融論壇「FII」,選擇香港作為其進軍亞洲的首站。此舉印證了香港的樞紐定位對國際組織的強大吸引力,主辦機構看中的正是香港無可比擬的樞紐功能,能夠作為一個高效的戰略平台,讓他們在此一站式地接觸並匯聚整個亞洲的頂尖科技力量與商業夥伴。 為香港經濟 創造實在「獲得感」
何力治總結過去兩年的工作認為,在特區政府的推動下,「一帶一路」已從一個遙不可及的國家政策,逐漸變得讓企業和市民「捉得到、摸得到」。展望未來,他的目標是進一步強化香港作為「一帶一路資源分配中心」的角色,不僅要深化商界的參與,更要為社會大眾帶來更實在的「獲得感」。
這份獲得感,將來自於更多「一帶一路」的資金、人才、項目甚至遊客被引進香港,從而活化本地各行各業。當香港真正成為內地與「一帶一路」市場雙向奔赴的必然交匯點,其經濟的新增長點也將被牢固確立。這盤以「樞紐」為核心的生意,關乎的正是香港經濟未來的活力與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