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加快發展北部都會區,被點名的產業包括先進製造、生命健康科技、新能源、AI 與數據科學等新興產業。在香港經濟增長缺乏動力,商業活力表現疲乏的今天,《拚經濟大聯盟》認同,北都建設需要加速推進,除了施政報告提出的拆牆鬆綁各種行政流程外,更應拆去產業頭上的過度規管。
為協助政府更好的發展北都,聯盟夥拍北部都會商會及百家塔政策研究所(11 日)發表研究報告,建議港府盡快釋放「政策紅利」加快產業發展,並以拆牆鬆綁原則放寛不符合成本效益的產業規管,以避免北都發展淪為另一個地產項目。

(左起)百家塔政策研究所聯合創辦人兼經濟研究總監徐家健、北部都會商會創會主席李金會。
百家塔政策研究所聯合創辦人兼經濟研究總監徐家健表示,北都是為香港注入新經濟動力而建設,是香港的戰略發展區域,因此需要戰略部署。因此,要有效加快發展北都,產業選擇需要具備戰略性部署,例如可以選擇一些香港本身已具優勢,但被「寧枉勿縱」式規管扭曲的產業,以達致「拆牆鬆綁」的效果,並通過輔助簡化行政流程,加快基建發展的產業發展政策來釋放「政策紅利」。
徐家健指出,「創新知識」需要依靠產業先行有效累積,而要由產業帶動經濟,北都需要產業先行,更樂見大學城作為北都投資科學知識的重要基建。「我們深信教育服務是香港的相對優勢,亦知道大學研究與創新研發關係如何密切,但大學科研再優秀,欠缺產業創新的實戰經驗也有機會使北都發展淪為另一個地產項目,因此,北都發展也需要『產業綁定』。」
對此,徐家健建議,北都應該綁定一些可以通過規管拆牆鬆綁而帶來突破發展的產業,例如香港原本就具有一定優勢的國際物流業。「2023年香港物流業總收益為5,215億元,按年跌24.5%,若以增加值算,物流業仍佔GDP約2.8%。雖然施政報告提到要支持現代物流業發展,但香港物流業長久以來深受多項監管約束影響,包括土地供應和規劃法規、勞工和人力資源法規、海關進出口和貿易管制等,侷限了其發展。」
徐家健指出,新加坡與香港物流業均為亞洲樞紐,但香港過度依賴中國轉口,新加坡則更注重多元化與創新(例如推動垂直/自動化倉儲、擴大外勞配額、高效電子清關等),使新加坡物流業過去10年的增長較香港的遠為穩健,平均每年增長超過2%,遠遠優勝於香港平均每年超過6%的負增長。假如透過拆牆鬆綁能鼓勵更多像新加坡物流業一樣的多元化與創新,保守估計每年增長多1%,便是每年超過50億元的總收益。
其他拆牆鬆綁的例子,包括加密貨幣產業,因2020年證監會推出虛擬資產交易平臺(VATP)牌照制度,導致不少大型加密貨幣公司遷出香港。而新興產業中,再生醫療產業因為道德和安全但等種種理由,在美國只得造血幹細胞的治療可以容許。反觀日本通過各種改革,不僅出了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更推出了一系列再生醫療產品,吸引全球有需要接受再生治療的病人,以及全球有志研發再生治療的藥廠到日本投資和研發創新知識。徐家健認為,這也值得嚴格限制幹細胞產品的香港深思。
此外,香港於2022年4月30日起,曾一度禁止另類吸煙產品轉口,結果導致進口貨量由禁令前的每月3500萬美元變成直接清零,雖然該禁令在2023年6月30日經各界遊說後解除,但有關數字再也無法恢復且只能低位橫行。徐家健指,這些例子,都反映建牆容易拆牆難的事實。
北部都會商會創會主席李金會亦建議,在北部都會區未來的大學城中,應當採取「產業先行」的研發模式,讓大學研發的創新產業,可以成為北都建立的骨幹之一。她舉例,「可以在河套區設立芯片產業園生產基地,並配合人工智能研發應用試點區,引入高端研發芯片科技企業,及芯片生產製造產業落地,並設置芯片研發、設計、製造等上下游產業鏈基地。香港可以利用一國兩制優勢及國際金融體系與稅務優惠機制,吸引頂尖研發人才,滿足大灣區龐大的產業需求,及帶動香港高價值經濟效益。」
李金會又指出,目前北都規劃的物流園區面積,難以承載大灣區龐大的貨物流動和高附加值產業集群的需求,可能難以形成規模經濟和強大的產業協同效應。因此,政府應該檢視和釋放園區毗鄰或鄰近邊境的閒置土地,包括潛在的棕地,劃撥給物流及後勤服務使用,並提供足夠空間引入高端物流操作,實現規模效益。若土地有限,政府可以考慮在地契和規劃要求中,提高物流用地的容積率,並興建多層現代化物流倉,以「高樓層」彌補「少面積」,並允許導入更大型的自動化設備。
此外,現行的海關、檢疫、人流及車流限制等制度性壁壘,也嚴重阻礙了貨物與信息在北都園區與內地之間的無縫流動,導致了高昂的運營成本和低下的效率。李金會建議,應該(一)協調內地海關在北都物流園區內設立聯合辦公點,推行「單一窗口、聯合查驗」,甚至應積極探討試行「前置清關」模式;(二)簡化和擴大「大灣區單牌車」或跨境貨車配額,並為跨境司機實行「電子化快速通關」;(三)針對高端冷鏈(例如生物醫藥產品)等高價值貨物,容許物流園區內提供「集中檢疫與放行」服務,並建立國際認證體系,加速高科技產品的流轉,從而吸引這些高價值產業來港設立區域分撥中心。
李金會又指出,香港物流業界以中小企為主,普遍缺乏足夠的資金引進現代化智慧物流技術,包括自動化設備、倉庫管理和運輸管理系統。如果沒有政府的財政資助和引導,業界將難以完成從傳統倉儲到智慧供應鏈管理的升級轉型。政府可以設立專項撥款及資助計劃,資助中小企購買和租賃自動化設備、提供稅務優惠激勵投資、及撥款予本地大學和職業訓練機構,合作開設針對智慧物流的專業課程,來解決智慧物流對高端人才的需求,確保園區的長期運營和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