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會正步入一個深刻的人口結構轉型期。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的最新數據,截至2024年,65歲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已攀升至23.9%,意味著接近每四名香港居民中,便有一位是長者。事實上,香港已於2021年正式跨越長者人口佔比兩成的門檻,步入國際定義下的「超高齡社會」(Super-aged Society)。此一趨勢為社會的醫療系統、福利政策及社區服務帶來了複雜且長遠的挑戰,不僅是資源分配的考驗,更促使社會各界反思如何系統性地培養能夠應對未來需求的人才。嶺南大學開辦的「健康及社會服務管理(榮譽)學士」課程(HSSM),正是在此背景下一個備受關注的學術回應,該課程在大學聯合招生辦法(JUPAS)中錄得51名學生競爭一個學額,反映其課程定位與社會發展趨向高度契合。其獨特的設計理念與教學實踐,正是在回應人口老化挑戰的過程中,為香港社會培育新一代跨界別專業人才提供了重要的解決方案。
「健康及社會服務管理」課程的誕生,正是源於對香港社會服務體系深層次需求的系統性回應,而近年發生的公共衛生事件,則為課程的設立提供了重要的現實參照。嶺南大學社會學及社會政策學系系主任陳漢輝教授指出,現行的社會服務與醫療體系在應對突發危機時,存在需要進一步完善之處,面對人口老化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雙重壓力,社會所需的不僅是增加前線服務人手,更迫切需要具備宏觀視野、懂得協調資源、規劃服務及管理團隊的專業人才。
課程最初以兩年制高年級銜接課程的形式試行,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與調整。其後,畢業生的正面職業發展反饋,為課程擴展提供了扎實的基礎。陳教授觀察到,畢業生的就業路徑呈現顯著的多元化特徵,除了投身傳統的非政府組織(NGO),亦有部分畢業生選擇創立社會企業,或在機構中專責項目管理與成效評估等支援性崗位。這些成功案例證明,市場對於兼具服務理念與管理知識的複合型人才需求殷切。正是這份來自實踐的信心,促使學系將課程發展為一個更為完整的四年制學士學位課程,以進行更系統化的人才培育。
嶺南大學社會學及社會政策學系系主任陳漢輝教授
在眾多與健康及社會服務相關的學科中,「健康及社會服務管理」課程的獨特性,體現在其策略性地將「管理學」思維融入社會服務的框架中,並倡導一種賦予學生自主探索空間的學習模式。
課程的核心差異化在於其對「管理」職能的重視。相較於專注於訓練前線服務技巧的傳統課程,更側重於培養能在機構中擔任中層管理、策略規劃及資源整合角色的專業人員。陳教授強調,有效的社會服務運作,離不開專案策劃、財務預算、服務評估及人力資源調配等一系列管理活動。因此,課程內容在涵蓋健康科學與社會政策理論的同時,亦系統地加入了如「籌款與撥款申請」、「服務項目評估」、「社會企業營運」等實務性管理科目。這種課程設計,旨在裝備學生一套綜合技能,使其不僅能夠執行服務,更有能力設計、優化乃至開創新的服務模式。
課程在育人哲學上,提倡一種「有根據的選擇」(Well-informed Choice)。陳教授坦言,與部分提供清晰職業路徑的專科課程不同,課程並未將學生的未來嚴格限定在某一特定職業上。課程的設計給予學生長達四年的探索期,讓他們在尚未確定個人事業志向前,有充分的機會去發掘自身興趣。並提供了廣闊的學術平台,內容涵蓋安老服務、家庭支援、精神健康、社會福利制度等多個範疇。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嘉賓講座以及極為關鍵的機構實習,得以在真實的行業環境中,逐步辨識自身的熱情與專長所在。這種模式尊重學生的個人發展節奏,避免了因資訊不足或一時潮流而作出的倉促職業決定。經過四年的沉浸與探索,學生所作出的事業選擇,是建立在對行業的深入理解與自我能力的客觀評估之上,因而更具方向性與持續性。
為確保理論知識能有效轉化為應用能力,課程在教學方法上極力推動「知行合一」,將學生的學習場景從課室延伸至真實的社會脈絡中。情境式教學是培養學生解難能力的重要手段。課程善於引用本地發生的真實社會事件作為案例,引導學生進行專業分析與決策模擬。以「土瓜灣停電事件」為例,教學過程首先培養學生的專業敏感度,引導他們思考該區人口特性(如安老院舍集中)可能引發的連鎖風險;繼而訓練其資源動員與危機應對能力,設想如何在有限時間內協調地區資源提供支援。通過此類高度擬真的案例研討,學生所學到的不再是抽象的理論,而是在複雜情境下作出有效判斷與行動的實戰能力。
除了應對突發事件,課程更著力為學生搭建一個連接學術前沿與政策高層的知識橋樑。課程與校內的「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緊密合作,多名研究員兼任課程導師,直接將最先進的老年學研究成果融入日常教學。高年級學生更有機會以研究助理的身份,親身參與前沿學術研究,確保其知識體系與學科發展保持同步。同時,課程的師資團隊背景多元,不乏來自前中央政策組的研究員等具備豐富公共政策經驗的學者。學校亦定期邀請重量級嘉賓舉辦講座,例如前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前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等前政府高官,他們以親身經歷,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抽象的理論知識如何轉化為影響社會的真實決策與政策制定。
在宏觀視野之外,課程亦大力鼓勵學生運用社會創新的思維,為社會問題尋找新型的解決方案。有同學在老人中心實習時,觀察到長者因社交孤立而感到困擾,便發揮年輕一代熟悉數碼科技的優勢,主動教導他們使用智能手機及社交應用,幫助他們與外界重建聯繫。這個例子反映了課程的一個核心教學目標:不僅要讓學生看見社會需要,更要啟發他們跳出既有框架,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新工具與新方法來解決問題。這種自下而上的創新精神,與前述的宏觀政策視野相互補充,共同構成了課程「知行合一」的完整圖景。
嶺南大學對於人口老化議題的關注,並不止步於學術課程的建構,更通過設立「嶺大賽馬會樂齡科技體驗館」(X Lab),展示了各類與「樂齡科技」(Gerontechnology)相關的創新產品與應用方案,例如用於預防跌倒的智能家居系統、改善吞嚥困難的精緻軟餐等。這個空間扮演著雙重角色:對內,它是課程的延伸教學基地,讓學生能夠親身接觸和評估最新的科技成果,並思考如何將其整合到未來的服務設計之中;對外,它成為一個向公眾開放的教育窗口。社區人士、照顧者以至中學生,皆可透過參觀,直觀地了解科技如何能有效提升長者的生活質素與自主能力。
陳教授認為,體驗館的存在,是將專業知識普及化、打破大學與社區隔閡的重要嘗試。他亦建議,有志投身此領域的年輕人,在進入大學前,可多主動接觸此類社會資源。「與其埋首書本查閱理論,不如親身去參觀這些展覽。當你對社會現存的需要和可行的解決方案有了初步的藍圖,你對社會的關懷度與認識也會隨之提高。」這種在學術訓練開始前已建立的社會意識,正是課程所期望學生具備的寶貴素質。
「健康及社會服務管理」課程的設立與發展,是對香港人口結構轉型這一重大社會議題所作出的系統性、前瞻性的學術回應。其獨特價值,在於它超越了傳統專科的界限,將社會服務的理念與現代管理的知識體系有機結合;在於它尊重學生的個人志向,提供了一個廣闊而深入的探索平台;亦在於它強調知行合一,通過真實案例與社會創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解難思維。
面對人口老化帶來的長期挑戰,社會需要的,不僅是更多前線服務的執行者,更是能夠進行宏觀規劃、資源整合與模式創新的跨界別專業人才。陳教授及其團隊所構建的這個課程,正是為香港的未來發展,系統地培育著這樣一批關鍵人才。他們畢業後,將帶著深厚的人文關懷、扎實的管理知識與創新的解難能力,投身於社會服務的不同領域,為推動香港健康及社會服務系的持續發展與優化,貢獻其專業力量,成為社會應對未來挑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資產。
攝影:張展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