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 not available
時事熱話
香港興業聯袂「蜜語Beetales」 為城市生物多樣性築起「綠洲」
時事熱話
2025.08.05
香港興業聯袂「蜜語Beetales」 為城市生物多樣性築起「綠洲」
alt not available
Kannie Cheng
追蹤
Bookmark
alt not available
Loading...

城市發展與自然生態的平衡,是當代社會一道日益嚴峻的考題。當環境、社會及管治(ESG)成為企業營運的準則,如何超越紙上談兵,將其化為真正觸動社區、具備長遠價值的行動,便成了衡量企業決心與智慧的標尺。在香港,以獨特社區聞名的愉景灣,一項名為「DBee Oasis」的計劃,正為這個命題提供了一個明確的答案。此計劃由香港興業與香港蜜蜂保育組織「蜜語Beetales」攜手推動,其核心是一座立於中央公園的「城市綠洲花塔」,不僅為蜜蜂、蝴蝶等關鍵傳粉昆蟲打造的微型生態庇護所,更是一個集科學研究、社區教育與企業哲學於一體的深刻示範。同時展現了商業力量如何能成為生態的守護者,為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未來,開創一條務實且充滿生機的道路。

在繁華都市的一隅,一場關於授粉昆蟲的保育工作正在上演。「DBee Oasis 城市綠洲」花塔不僅是愉景灣的生態新地標,更是「蜜語 Beetales」將保育理念付諸實踐的結晶。創辦人江佩樺 (Jill) 與樹藝師黃嘉漢( Harry)正逐步將工作重心轉移至香港的城市核心,為授粉昆蟲開拓共存空間。

Beetales的創立,源於一個意想不到的起點。Harry在一次前往馬達加斯加的旅行中,參觀了當地與樹藝相關的組織後深受啟發,希望能將相關技術與知識帶回香港。在資料搜集過程中,發現蜜蜂是一個極具潛力的切入點,因非洲的農業是極其重要的產業,而蜜蜂除了能生產蜂蜜,更與農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於是,二人先決定先在香港學習養蜂技術,然而,學習的過程卻讓他們對本土生態有了顛覆性的認識,二人發現蜜蜂與環境及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但當時香港對此議題的關注度卻相對較低。大約在2020年,他們向香港年長的傳統蜂農拜師學藝,深刻體會到蜜蜂保育對本地的重要性,於是正式成立「蜜語 Beetales」。Harry指出,大眾普遍對蜜蜂存有誤解和恐懼,卻忽略了牠們在生態系統中扮演的關鍵角色。人們有時會疑問為何東南亞等地的昆蟲較多,但他認為這正是一個正面的生態指標,證明了當地的環境食物充足,有利於生物生長。蜜蜂與植物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共生網絡,若蜜蜂數量減少,整個食物鏈將受到嚴重影響。

alt not available

左起:「蜜語 Beetales」創辦人黃嘉漢( Harry)、江佩樺 (Jill)及香港興業品牌及市務推廣總經理何志如,後為「城市綠洲花塔」。

轉戰城市 由元朗農場到油麻地鬧市

Beetales的保育工作,始於社交媒體平台。在開設社交專頁後,發現公眾的反應比預期理想,並非無人關注。當他們提出可以為市民帶走而非殺滅那些在城市中築巢的蜂群時,收到了許多正面的回應,市民開始意識到「趕盡殺絕」並非唯一的解決方案。而實踐基地最初設在元朗的「新興農場」。Jill分享,在農場養蜂的成果顯著,合作的農夫反映其作物產量與品質均有提升,印證了蜜蜂對農業的直接益處。然而,郊區的運作模式也帶來挑戰,例如天氣或其他蟲害等不可控因素較多,而且地點偏遠,難以吸引城市人親身到訪和參與。基於這些原因,決定將重心轉向「城市養蜂」。這嘗試極為大膽,他們先在錦田市中心小試牛刀,隨後更將蜂箱帶到人煙稠密的油麻地果欄旁的唐樓天台進行試驗,此舉是為了測試鬧市養蜂的成效以及周邊市民的接受程度,而最終得出的結果遠超預期,非常理想。經過在荃灣等地的多次試驗,他們最終將基地搬到葵興,專注於城市保育,並透過舉辦工作坊,與企業、學校和非政府組織合作,將保育訊息更廣泛地傳播開去。

在城市中放置蜂箱,最大的挑戰並非技術,而是公眾的接受程度與日益嚴峻的環境變化。Harry強調,公眾教育的步伐必須與項目推展的速度相匹配,才能讓大眾安心地接受人蜂共存的理念。他觀察到,近年植物的開花時間已出現紊亂,例如木棉花本應在四、五月開花,如今可能提早至二、三月,這種生態時鐘的錯配,對昆蟲而言是巨大的變化,會逐漸影響其數量,當昆蟲族群出現問題,又會反過來影響植物,牽連的範圍便會越來越大。他引述合作的本地蜂農指,近年養蜂難度、蜜蜂死亡或棄巢逃走的數量均越來越高,這與國際上關於蜜蜂困境的報導趨勢一致,構成了嚴峻的挑戰。蜜蜂的繁殖極度依賴穩定的環境,一旦環境波動,蜂后便會感到不安而停止繁殖,導致族群萎縮。他以龍眼、荔枝的收成為例,豐收有利蜜蜂繁殖,一旦失收,蜜蜂數量便會隨之下降,對蜂群的存續構成巨大困難。

面對這些挑戰, Jill認為,極端天氣或濫用殺蟲劑等負面因素,反而為推展新項目提供了契機針對公眾習慣使用殺蟲劑處理蜂巢的問題,在去年推出了「BEE-Rescue」計劃,提供一個無需使用化學品、對環境永續的替代方案。公眾的反饋讓她了解到,很多人驚訝地發現原來可以無需使用殺蟲劑便能移走蜂群,並存在一種對環境和人體無害的替代方法。這反映了相關的公眾教育尚未到位,未能令大眾了解到可以用其他方式對待這些與人類關係密切的昆蟲。

另一方面,蜜蜂對溫度極為敏感,無論過熱或過冷均會構成威脅。蜂巢內的理想恆溫是攝氏35度,當外界氣溫已達35度時,蜂巢內部因群體聚集會變得更熱。此時,工蜂便需耗費大量體力,不斷拍動翅膀,將涼風搧入巢內以降溫。一隻工蜂的正常壽命約為一個半月,但若因天氣酷熱而需持續進行高強度的降溫工作,其壽命可能會縮短至一個月左右。近年蜜蜂數量的波動,與這種因氣候變化而加劇的生存壓力有直接關係。

在「DBee Oasis」的生態藍圖中,蜜蜂只是其中一個起點。Harry透露,香港的昆蟲物種遠比大眾想像的豐富。雖然能生產蜂蜜的蜜蜂只有一種,但本地的獨居蜂、胡蜂、黃蜂等不同種類的蜂,卻有數百種之多,甚至還有許多尚未被發現的新物種,反映了亞洲地區在相關研究資源上的匱乏。 若真的在屋外發現正在形成的蜂巢,Harry建議應先視乎品種,觀察軌道。「即使蜂巢的位置看起來令人擔憂,但只要細心留意,可能會發現蜂群飛行的軌道,與家人的日常生活路徑並無重疊。例如,蜂巢雖在天台角落,但蜂群可能只會朝遠離居所的方向飛出覓食,並不會無故進入室內。」他欣慰地表示,已有越來越多市民在聽過解釋後,願意嘗試與蜂巢共存。特別是對於黃蜂和虎頭蜂這類較令人畏懼的品種,市民了解到牠們的蜂巢只會使用一年,到了年底冬季來臨時便會自然棄置,恐懼感便會大為降低。只要蜂巢的位置不構成直接威脅,選擇靜待其自然遷離,便能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破壞。

當然,若蜂巢確實位於人來人往的必經之處,對日常生活構成影響,「BEE-Rescue」計劃便會介入,以專業手法將整個蜂巢移走,而非直接將其毀滅。

alt not available

愉景灣家庭農莊為居民提供了難得的耕種機會,實踐綠色生活。

alt not available

愉景灣小農夫計劃,讓兒童探索可持續耕作。

企業社區聯手 誕生「DBee Oasis」

愉景灣「DBee Oasis」城市綠洲計劃的成功,源於企業遠見與專業保育團體的緊密結合。這次合作的契機,始於香港興業的「興業心連心」義工隊計劃。香港興業品牌及市務推廣總經理何志如表示,團隊是透過社交媒體平台發掘到 Beetales,並認為愉景灣的整體環境非常配合其項目理念。她指出,在規劃「DBee Oasis」時,正思考如何利用現有資源,創造出更特別的環保項目。她坦言,當向人解釋全球有三分之一的糧食供應受蜜蜂授粉影響時,許多人會感到難以置信,但這正凸顯了其重要性。因此在尋找合作夥伴時,他們期望對方不僅充滿熱誠,其項目亦需具備重要意義,並非坊間常見的普通項目。同時,也希望能利用愉景灣背山面海、介乎城市與郊野的獨特天然資源,這並非任何地點都能複製的優勢。正是看中了Beetales在此領域的專業價值及其理念,雙方因此一拍即合。

對於Beetales而言,這次合作標誌著一個重要的里程碑。Jill提到,此計劃是他們首次引入學術研究的項目,團隊與香港都會大學合作,利用環境DNA(eDNA)採集技術,以科學根據分析曾到訪花塔的昆蟲種類與數量,目標是為愉景灣建立一個授粉昆蟲的資料庫,這一點與過往的項目截然不同。項目的受眾除了是此處的居民,更希望能透過這個資料庫,讓居民了解自己所處社區的生物多樣性,從而增加歸屬感。Harry補充,這次合作不僅關乎環境,更是他們首次與大型企業進行合作的嘗試。「在實踐過程中,我們逐漸意識到,保育工作要產生更深遠的社區影響力,必須進入社區,與物業管理公司或具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合作。若缺乏企業支持,將無法推行對社區有規模的保育工作,因此這次合作是團隊向前邁出的關鍵一步。」

Harry 也指出,在香港推行此類項目的難點之一,在於社會普遍期望能迅速見效,但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項目需要時間醞釀,無法一蹴而就。植物需要時間生長去適應環境,而不同的植物組合是否適合本地昆蟲,也需要時間進行嘗試和糾錯。香港興業給予了團隊足夠的空間,讓整個計劃得以拉長,以期能獲取更準確、更有效的數據。

他詳細地闡述了項目的周詳籌備過程,團隊早於2023年11月已進行實地考察,從四個候選地點中,根據日照程度、地理位置、是否會對居民和小朋友造成影響等因素進行評估,並製作了考察報告及評分表,最終選定中央公園。隨後,團隊開始籌備工作,包括商討花塔的尺寸,並舉辦前期講座,讓居民預先了解即將進行的項目。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花塔最終在2025年1月正式動工建設。在建造過程中,團隊亦貫徹環保理念,特意與 Y·PARK [林·區] 聯絡,利用本地回收木材搭建花塔,並與嘉道理農場合作,引入多樣的香港原生植物品種。

何志如亦強調,「DBee Oasis」是一個具備持續性的發展項目,他們不會在設施落成、完成紀錄後便視作結束,而是會繼續監察數據,與大學合作進行長期研究,並對此抱有高度期望,希望能為保育出一分力。「居民在某程度上對環保及大自然有著特別的忠誠度,樂於支持和投入,他們對花塔的出現不但沒有投訴,反而充滿興趣去了解。區內設有八個中小學及幼稚園等教育團體,這個花塔為他們的課外活動提供了一個極佳且正面的教材。其美觀而獨特的設計,亦讓小朋友甚至普通居民都讚譽有加,在教育性與趣味性上,都為整個社區帶來了額外的裨益。」

alt not available

在Green Icon內設廚餘機及碎玻璃機,處理小量區內廚餘及玻璃,製作堆肥。

alt not available

愉景灣紅樹林擁有豐富的生態系統,棲息著多種魚、蝦、蟹、貝等海洋生物及海鳥。

從試點到多元化生態體驗

對於未來會否增設更多花塔,何志如稱,團隊傾向先評估現有項目的成效。由於此項目對合作雙方均屬首次嘗試,因此首要任務是持續收集並分析數據,以了解哪些方面尚有改善空間,或如何能進一步提升項目的整體效益。任何未來的擴展計劃,都將以充分的數據作為支持基礎。

「DBee Oasis」是香港興業在愉景灣推行全方位可持續發展藍圖中的一個創新環節。事實上,區內早已投放大量資源於環保設施,例如全面的廚餘、塑膠及玻璃回收系統,更設置了碎玻璃機,將回收的玻璃瓶處理成比沙粒更幼細的玻璃砂,免費提供予區內維修承辦商混入混凝土使用,此舉有效降低了物料運輸成本與碳足跡。此外,區內亦安裝了超過三百塊太陽能板。這些現有的環保措施,均為新項目的推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由於這次是 Beetales 首次與大型企業合作,香港興業亦是首次推行此類生態項目,當前的重點是持續營運並充分利用現有設施,讓其效益最大化。儘管居民對項目反應正面,未有任何投訴,但團隊更關注如何能讓這項已投入的資源惠及更多社群。為此,香港興業正積極聯繫更多區內的教育及居民團體,邀請他們參與其中,共同推廣環保訊息。」她強調,團隊期望能藉此促進社會共融,例如計劃邀請長期合作的夥伴如鄰舍輔導會,以及其他弱勢社群團體前來參觀,讓他們也能接觸和了解生態保育的重要性。

長遠而言,當收集到更豐富的數據與資料後,便可籌辦更多元化的活動,例如生態導賞團(ECO tour)。愉景灣現擁有四條景色各異的行山徑,沿途物種多樣性豐富,雀鳥及各種生物蹤跡隨處可見。未來的生態導賞團可將「DBee Oasis」花塔與這些自然徑結合,為參加者提供一個兼具教育性與趣味性的全面體驗,讓居民、學童以至不同團體,都有機會深入接觸這個項目。

alt not available

設置碎木機,有助木材回收和升級再造。

提升社區認知與深化持份者合作

針對此次合作在提升愉景灣居民對生物多樣性認知方面的成效,Harry表示,很多居民會因好奇而主動上前詢問,當團隊向他們解釋項目內容時,他們均表現出濃厚興趣,並希望了解更多詳情。他透露,團隊後續將會與區內學校聯繫,期望能將生物多樣性的概念以及整個項目的目標,傳遞給更多人。

事實上,香港興業並非純粹以商業盈利為目標的機構,而是確實期望能將資源回饋社會,履行企業社會責任。透過邀請各界代表親身投入,期望能藉由他們的口碑,將此保育訊息進一步傳播開去。何志如解釋,團隊不會為此進行商業廣告宣傳,而是希望透過學校向師生介紹,「DBee Oasis」是一個獨特的環保設計,從而鼓勵校方安排活動前來參觀。她表示,團隊已完成了讓持份者知曉的第一步,接下來的第二步便是主動接觸,探討具體的合作模式。

為提升香港興業員工對此項目的認識與興趣,Beetales團隊曾前往香港興業位於上環的辦公室,為其同事舉辦了一場專題工作坊。該次活動採用了較為新穎的模式,釀製蜂蜜酒。由於Beetales旗下品牌Bees’ Brew本身亦有釀製本地蜂蜜酒的業務,團隊便透過指導同事親手釀酒的互動體驗,向他們介紹項目的理念、其對生態的正面影響,以及蜜蜂與昆蟲的相關知識。

何志如透露,正積極探討將此項目與集團內不同的業務單位結合。例如,在暑假旅遊旺季,可研究能否將參觀「DBee Oasis」或參與相關環保工作坊,納入酒店為度假家庭而設的住宿套餐之中,成為其中一項特色環節。她特別強調內部推廣的重要性,認為內部員工的角色至關重要。他們首先需要深入了解並認同公司所推廣的理念,繼而便會成為最佳的宣傳大使,將訊息傳播至各自的家庭與社交圈。「當我們自己真心相信一件事物是好的,我們才會全情投入地去推廣。」因此,團隊已率先完成內部推廣,下一步便是將此理念擴展至各業務單位,鼓勵他們共同參與。期望在香港都會大學提供初步研究數據後,再以階段性的方式,向公眾發布項目的成果。

根深蒂固的環保基因

原來愉景灣最初的發展概念之中,環保理念早已根植於當中,因而使其成為亞洲區內一個相當獨特的社區。愉景灣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前臨大海,背靠連綿山脈,整體規劃保留了高達三分之二的土地作為綠化空間。這既是天然優勢,也是香港興業致力保持的社區特點。在社區設計上,刻意限制車輛進入,旨在維持區內天然環境,減少污染與碳排放。

憑藉豐富的土地資源,香港興業得以推行多元化的環保項目。除了自設有機農場(Organic Farm),公司早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已開始對區內的紅樹林進行研究,並持續開發一片濕地,探索其對周邊生態系統的影響。此外,亦積極實踐資源再利用,即使是如超強颱風「山竹」過後遺留的塌樹,也被升級再造,製成巴士站的木櫈,延續其價值。

當然,要在城市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取得平衡,是挑戰重重。自1977年至今近五十年的發展歷程中,愉景灣區內的所有基礎設施,從水塘、道路、隧道,以至船隊和車隊的營運,均由香港興業一手包辦。這種全面的自主發展模式,賦予了公司在規劃上的高度控制權。正是這種高度的自主權,讓香港興業在規劃時能更有效地貫徹其環保理念,避免因合作夥伴理念不合而產生阻力,從而能堅定地將ESG概念逐步推展。

對於未來會否將「DBee Oasis」的成功模式,複製到香港興業在其他城市的項目中,何志如表示,愉景灣作為集團在香港的旗艦項目,地位特殊。雖然環保意識已融入集團旗下所有物業的管理之中,但直接複製此特定項目則需審慎評估,且必須因地制宜。「例如,在我們位於荃灣的中染大廈,或『八咪半』商場的天台上進行同樣的設置,是否適合?這需要深入研究。」以太陽能板為例,整個集團旗下物業共安裝了超過六百塊,其中大部分位於面積廣闊的愉景灣。這證明了只要時機、地點與條件合適,公司便會積極將各類環保措施推廣出去。

alt not available

愉景灣x聖雅各福群會「藝想」 x 社區藝術共融計劃。

alt not available

香港興業將致力讓大眾接觸和了解生態保育的重要性。

alt not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