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工業總會(「工總」)委托香港大學經管學院香港經濟及商業策略研究所進行《香港製造:新型工業化策略》研究,並於日前(9日)公布中期報告。港大研究團隊透過整合和深入分析多項統計與經濟數據,估算出香港工業於2023年的增加價值約為1,271億元,佔當年本地生產總值(GDP)的比例為 4.4%,︀其中新型工業的增加價值約為402億元,貢獻GDP 1.4%。同年,與工業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的增加價值約為4,735億港元,貢獻GDP 16.2%。
工總主席莊子雄介中期報告重點。
工總主席莊子雄表示,香港工業絕不僅限於傳統製造業,報告突顯各界應更關注香港工業的發展:「工總成立65年來,見證了香港工業多番重大變革,香港工業早已脫胎換骨,不少廠商已成功轉型至工業價值鏈中的高增值環節,這份報告突顯各界應更關注香港工業的最新發展。面對持續的貿易摩擦和其他國際挑戰,香港工業必須不斷提升和轉型,才能確保持續發展和繁榮。」
港大經管學院副院長(對外事務)鄧希煒教授向傳媒講解研究方法及中期報告結果。
中期報告指出,香港工業佔2023年GDP 4.4%,︀其中製造業1%、出版及包裝0.2%、分判製造工序1.8%、新型工業1.4%。於2023年,香港工業的增加價值約為1,271億元。其中,新型工業已成為香港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增加價值由2000年的83億元,增至2023年的402億元,增長近4倍,貢獻本港GDP1.4%。
新型工業的組成部分包括:「電腦編程、數據及工業互聯網服務」、「研發、設計、測試及環境工程服務」和「污水處理、廢棄物管理及污染防治活動」。其中,「電腦編程、數據及工業互聯網服務」在2023年的增加價值約為255億元;而「研發、設計、測試及環境工程服務」則為133億元。與2000年比較,兩者分別增長超過4倍和大約3倍。
分判製造工序貢獻香港GDP約1.8%,增加價值為534億元。香港工廠大規模北移數十年,不少本地製造企業已轉型為進出口貿易企業,並將製造工序分判至內地及其他地區,屬本港工業的一大特色。本港製造業的增加價值已「止跌企穩」,並在近年逐步回升。2023年,製造業的增加價值為282億元,佔GDP約1%。至於統計上不屬於製造業的出版及包裝,貢獻2023年本港GDP約0.2%。
與工業相關生產性服務業方面,研究顯示在2000年至2023年間,其經濟增加價值翻倍,由2,300億港元增至4,735億元,貢獻2023年本港GDP16.2%。
港大經管學院副院長(對外事務)鄧希煒指出,現代工業絕非只等同於傳統製造業,還涵蓋研發、設計、編程、數據服務等各類新型工業;而分判製造工序則是香港工業的一大特色。自上世紀80年代起,大量香港製造業企業將製造工序外包至內地,並逐步轉型成為進出口企業,這些企業實際上是工業價值鏈中的重要一環。
鄧希煒強調:「雖然新型工業於2023年只貢獻香港GDP 1.4%,但預料其增長趨勢將會持續,並成為香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此外,作為國際貿易中心,香港為全球工業提供生產性服務。本次研究顯示,2023年與工業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貢獻香港GDP 16.2%。生產性服務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提供重要增值,是香港經濟高增值發展的關鍵之一。」
工總常務副主席、《香港製造:新型工業化策略》研究項目督導委員會主席陳偉聰向傳媒講解研究結果。
工總常務副主席、《香港製造:新型工業化策略》研究項目督導委員會主席陳偉聰指出,本硏究較全面地反映了香港工業完整價值鏈:「香港正站在經濟轉型的十字路口,新型工業化是我們未來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也獲得了國家及特區政府的高度重視,本研究有助更準確地量化工業對本地經濟的貢獻。就此,工總建議本港聚焦發展高端製造業、培養工業及生產性服務業的人才,並加強與內地及國際合作,推廣『香港製造』的品牌價值。」
副政府經濟顧問林幗瑛博士、工總主席莊子雄、港大經管學院副院長(對外事務)鄧希煒教授、工總常務副主席、《香港製造:新型工業化策略》研究項目督導委員會主席陳偉聰及一眾工總領導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