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放榜日,考獲8科5**的「終極狀元」王海博,被問到學習秘訣,直言是「因興趣產生學習動力」,可見找到真興趣,能從內在提升心理韌性與積極性,克服學習難關。
應屆考生王欣欣能以平常心面對,亦因為她早已找到自己的興趣,確定職業發展前路和方向——文史領域。中三時,憑著自己優異的成績,她希望走入社經地位高的律師行業,並透過「青少年發展企業聯盟」(CDIA)的「我才有用-青少年工作體驗計劃」(Y-WE),在律師事務所實習後卻發現律師行業並不適合自己。她直言:「當律師原來有很多細節技術和程序要處理,親身體驗過才知道,這真不是我杯茶。」最後,她果斷轉向真正喜愛的中國歷史與文化領域,不再盲目追捧「神科」。
自此,欣欣積極參與校內中國文化活動,往後更成為香港故宮實習學生大使,負責文物導賞,堅定地一步步為未來事業鋪路。她說:「好在Y-WE在我選科和要作出人生的職志選擇的關鍵時刻幫助我釐清興趣去配合職志道路,作出正確選擇,避免走冤枉路。」
不少Y-WE學員也因「職場體驗」而重拾初心,調整自己的興趣,配合理想的職業志向,不會單單憑空想像,最後胡亂揀科入錯職場。
關鈺潆同學曾因醫科風光而想報讀,透過Y-WE體驗醫院工作後發現自己並不適合那種生活,再由Y-WE安排到機場管理局實習,最終確認最愛的是飛機工程。她說:「Y-WE不但讓我睇到和感受到行業的真正面目和要求,我通過職場實踐找到職業志向,不然試錯機會的成本大。如果我沒有經歷Y-WE,最後入了醫科『焗住』讀六年,現在的我,真不敢想像……」
趙梓銘同學則誤以為讀歷史沒出路而選讀社工,經Y-WE安排到國史教育中心實習後,眼界大開,明白歷史的價值和應用遠超想像,其後轉讀歷史。
參加過Y-WE的同學們,都感恩計劃讓他們擴闊眼界、認識自己,連師長都形容同學們實習後脫胎換骨,重拾自信,志向堅定,人都開心了。他們希望每個中學生都能有一次Y-WE的機會。現修讀IT碩士的陳偉漳同學形容Y-WE計劃猶如他的「救生艇」,他由衷地說:「這份幸運不應該只我一個人獨享,希望其他人也可以真正體驗職場,找到自己的方向!」
Y-WE計劃由CDIA十年前創立,為16至21歲的基層高中學生提供職場教育,並配對至感興趣的行業經歷一星期的真實體驗,激發其潛能和主動性,幫助他們提升軟實力和就業力,增加向上流動機會。
CDIA主席陳龔偉瑩闡釋Y-WE的核心思想:「我們選擇在高中階段介入,因為這是年輕人成長的關鍵期,正面對升學或就業的重要課題,壓力巨大。同時,基層學生在成長中缺乏人脈和社會接觸機會,對前途迷惘。因此,我們匯聚龐大企業網絡,提供所有行業的職場體驗機會,讓同學明白升學並非唯一出路,找到興趣行業後便有多元方向和發展,消除恐懼與迷惘。」
Y-WE是一個由前期培訓、真實體驗、後期反思的完整系統,受惠青年人數累計超過3,000人,領導地位備受認可,獲香港特區政府嘉許為「兒童發展基金」策略夥伴,並獲委任為「共創明Teen校友會」提供職場實習計劃的唯一機構。 創科、動漫 實習崗位緊貼時代
Y-WE計劃的優勢在於龐大企業網絡支持,達500家政府及商業機構夥伴涵蓋各行各業,從天文到地理,熱門如創科、動漫,冷門如殯葬、農務,CDIA都能提供相關崗位配對。
香港教育制度側重學術成績,許多學生直至大學選科甚至畢業後才發現志向不符,造成時間與資源浪費。不少甚至在大學畢業後仍然徬徨無助,找不到人生職業志向。Y-WE透過早期介入,在高中階段便幫助高中學生探索職業方向,縮小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減少社會整體因錯配而付出的高昂機會成本。
香港大學研究顯示,Y-WE能顯著提升學員的職業決策自信、確立職業與人生方向、增強自信與動力等。相關成果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Educational Psychology》。
政府「共創明Teen」校友會(S & R)
兒童發展基金(Child Development Fund)計劃
由學校轉介
王欣欣慶幸參加了Y-WE,早於中四選科已認清職業發展路向。
關鈺潆經歷過兩次Y-WE,確定自己心儀飛機工程行業。
到天文台實習,讓Y-WE學員領略到「幕前一分鐘,幕後十年功」。
CDIA的企業網絡龐大,能滿足Y-WE學員們多元興趣需求,連漁業、農務都有。
機械人研發,除了編程,還需多元技能。
工作體驗讓Y-WE學員明白到什麼是第四權,及傳媒肩負的責任。
將廚餘變膳食,令Y-WE同學了解處理食物的嚴謹高要求外,亦更懂得珍惜食物。
Y-WE學員體驗了甜品師的工作,形容自己還有由內而外的轉變——開心、開氣、開竅。
高中生正面對升學或就業的抉擇,是Y-WE介入最佳時機,避免選錯方向走冤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