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浸會大學(浸大)與北京師範大學(北師大)開創先河,在2005年率先探索中國高等教育多元化發展,攜手於廣東珠海建立北師香港浸會大學(前稱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成為第一所中國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合辦的大學及第一所新型博雅大學。浸大與北師香港浸會大學(北師港浸大)憑藉「一校兩園」的優勢,全面發揮跨境辦學的協同效應,為粵港澳大灣區以至國家的發展作出貢獻。
北師港浸大今年慶祝建校20周年。該校在11月18日舉行校慶日,舉行連串精彩活動,包括辦學20周年發展大會、圓桌論壇與系列講座、中學校長論壇暨「選堂遺韻:全球華語高中生步韻和饒宗頤詩詞創作大賽」頒獎典禮、新聞傳播院長論壇、植樹儀式、校慶晚宴,以及城市地標廣州塔及珠海大劇院亮燈等,與師生校友、合作夥伴和各方友好共慶這個重要里程碑。
在辦學20周年發展大會上,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副司長陳大立;廣東省教育廳總督學徐仕敏;廣東省科技廳巡視員李迪雲;珠海市政府副秘書長林日團;廣東省教育廳交流合作處處長李金俊;北師港浸大校董會主席、北師大常務副校長王守軍博士;浸大校董會暨諮議會主席黃英豪博士;浸大校長衞炳江教授;北師港浸大創校校長吳清輝教授;第二任校長湯濤教授等嘉賓齊聚一堂,回顧北師港浸大20年來的發展歷程。
浸大校董會暨諮議會主席黃英豪博士在會上表示,20年來,北師港浸大以行動證明了博雅教育的價值。期間,浸大始終牽掛北師港浸大的每一步成長,從傳遞教學理念、搭建國際化課程體系,到推動師生學術交流、支援科研平台建設,浸大始終以母體學校的責任與擔當為北師港浸大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未來亦將與北師大一起成為北師港浸大最堅實的後盾。
浸大校長衞炳江教授表示,浸大將繼續與北師港浸大緊密合作,深化兩校在科研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的協同發展,共同聚焦數字經濟、醫療健康、文化創意等前沿領域,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助力高品質發展;弘揚人文精神,堅守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培養心懷家國、勇於擔當的青年力量。
北師港浸大校長陳致教授表示,2025年北師港浸大共有15位學者入選史丹福大學及愛思唯爾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專案上亦取得新突破。北師港浸大持續深化教育合作與協同創新,去年5月與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及浸大,共同啟動粵港高校「1+1+1」聯合資助計畫,推動粵港兩地深化科研合作,首批15個專案已於今年4月正式啟動;產學研基地已累計孵化企業近40家。
他表示,北師港浸大的師資來自約40個國家和地區,今年初啟動的「英才100」計畫,將在三年內向全球引進百名傑出學者與青年人才。目前北師港浸大與近百所海外知名學府建立合作關係,並於今年1月在美國波士頓設立中心,位於英國倫敦的中心也將於明年1月啟用,持續構建全球學術、科研與人才交流的樞紐。
同日舉行的圓桌論壇,邀得多位頂尖國際學者,包括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Joachim Frank教授、2013年圖靈獎得主Leslie Lamport博士、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Dan Shechtman教授、法國國家科學院及德國國家科學院院士Eric Westhof教授,以及1994年菲爾茲獎得主Efim Zelmanov教授,討論「AI時代下,科學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並與20多家媒體就未來科學合作、大學教育發展等議題進行深入交流。
新聞傳播院長論壇亦同步舉行,雲集來自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復旦大學、清華大學、北師大、浸大、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等近30所海內外院校的專家學者,探討「智媒共生:AIGC 浪潮下新聞傳媒教育的範式創新與路徑探索」。
為弘揚饒宗頤治學精神,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北師港浸大今年5月啟動「選堂遺韻:全球華語高中生步韻和饒宗頤詩詞創作大賽」,並於校慶日舉行第七屆中學校長論壇暨大賽頒獎典禮,共有44份作品脫穎而出。
北師港浸大亦推出《北師香港浸會大學校史(2005—2025)》、《恰同學少年:建校20周年校友訪談》及《弦歌廿載:我與北師港浸大的故事》系列新書,以文字銘刻20年辦學歷史。

浸大與北師大將「篤信力行桂」和「立德垂范桂」贈送予北師港浸大,並種植於北師港浸大二期校園的中軸線上,象徵深厚情誼。

(左起)2017年化學獎得主Joachim Frank教授、2013年圖靈獎得主Leslie Lamport博士、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Dan Shechtman教授、法國國家科學院及德國國家科學院院士Eric Westhof教授,以及1994年菲爾茲獎得主Efim Zelmanov教授匯聚北師港浸大舉辦的圓桌論壇。

浸大校長衞炳江教授致辭。

浸大校董會暨諮議會主席黃英豪博士致辭。

北師港浸大校長陳致教授在辦學20周年發展大會上,講述北師港浸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