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 AI(GenAI)的潛力已成為企業轉型的熱門話題,而真正能成功應用 AI 並充分發揮其價值的企業卻寥寥無幾。根據 McKinsey 2025 年報告,全球企業對 AI 的投資正在加速,但僅有 1% 的企業達到 AI 應用的成熟階段。背後原因並非技術不足,而是決策層的心態與思維盲點。香港營商競爭激烈,企業尤其需要警惕,若遲疑不決可能錯失良機,以下分析3大常見誤區:
首先,許多企業領導者認為 AI 是一個昂貴的投資,短期內難以看到回報,但這種想法已經過時。生成式 AI 的 SaaS 模式讓企業可以低成本試行 AI 方案,無需一次性投入巨資。市場上已有企業透過小型試點項目,在短時間內驗證成效。
第二個誤點是企業需要建立龐大的 AI 團隊。其實並非絕對,而是應該專注於如何利用 AI 賦能現有業務,提升員工技能。筆者發現,不少前線員工已經在使用 AI 工具來提高工作效率,管理層應制定正式的 AI 策略,引導 AI 在企業內部的應用。然而,若企業無法明確 AI 在業務中的角色,相關方案將難以落實,甚至淪為「試驗性項目」。
最後一點是企業內部的權力鬥爭,也成為 AI 轉型的一大阻礙。高層管理通常希望通過引入 AI 來提升企業的運營效率和競爭力,期望公司在市場中取得更好的位置。但中層管理者可能會對此產生擔憂,擔心 AI 的引入會削弱他們在決策過程中的權威和影響力。另一方面,前線員工也可能對 AI 缺乏信心,擔心這會影響他們的工作穩定性或帶來不必要的挑戰。這種內部博弈和不同層級之間的意見分歧也會導致 AI 轉型進程受阻,難以順利推進。
要成功導入 AI,企業必須將其視為整體戰略的一部分,而不是孤立的技術嘗試。這需要確保所有部門和層級都能夠接受並配合 AI 的推行,從高層決策者到中層管理者,再到前線員工,都應該參與其中,共同推動 AI 轉型的實施。只有當各個部門協同合作,並對 AI 的價值和應用達成共識,企業才能真正實現 AI 的轉型潛力,從而在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現在,請大家思考以下問題:如果競爭對手已開始利用 AI 提升效率和市場份額,而你仍在觀望,公司在未來將面臨怎樣的局面?如果你的員工已在自發使用 AI,但公司未提供支持與指導,這是否意味著你正在錯失良機?你的企業是否已準備好迎接 AI 所帶來的變革?你可以在未來 90 天內實施哪些小型、低風險的 AI 專案,以測試 AI 的潛力?
肯定的是,企業需要持續關注 AI 技術的發展趨勢,並隨時調整策略。大家都能預計 AI 將在更多領域發揮作用,如智慧城市建設、醫療健康和環保等。因此,企業應該加強 AI 的應用,並確保員工具備相關技能,從而在競爭中保持領先。筆者認為,現在已經不是要不要用 AI 的問題,而是你的企業是否已準備好迎接這場變革。你會選擇領先,還是繼續等待?決策層的思維,將決定 AI 轉型的成敗。
撰文:Alvis Ko
theOrigo Ltd創辦人兼行政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