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家

香港獨角獸添新成員 | Animoca Brands藉遊戲 為NFTs重新定義數字產權

「獨角獸公司」(Unicorn Company)或「獨角獸初創企業」(Unicorn Startup)是指估值超過10億美元而又未上市的私營公司,香港目前就至少有8家初創已晉升獨角獸行列。本港遊戲開發商兼數碼港社群成員之一的Animoca Brands,最近於5月中成功完成金額總值8,888萬多美元的融資,相當於6.93億港元,公司最新估值已達到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成功晉身獨角獸行列。Animoca Brands自2014年成立,由一間專注手機遊戲研發的公司,轉型成為「數字資產」企業,通過NFTs(非同質化代幣)向遊戲玩家提供數字產權,現時規模已有約400名員工,在多個海外地區設有辦公室。本刊今次請來Animoca Brands聯合創辦人兼董事長蕭逸(Yat Siu)進行深度訪談,細述公司的發展歷程、剖析NFTs的價值及數字資產的前景,並詳談數字產權的意義。 C: CAPITAL資本雜誌 Y: Yat Siu ,Animoca Brands聯合創辦人兼董事長蕭逸 困難在讓人理解自身業務 C: Animoca Brands的主要業務是甚麼?現時規模如何? Y: Animoca Brands是一家通過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s, NFTs)參與創建數字產權(Digital Property Rights)的公司,主要通過NFTs(基本上是數字股權,Digital Equity)創造一種新的資本形式(A New Form of Capital),藉此改變人們的娛樂和工作方式。 目前就我們的代幣經濟(Token Economy)和代幣系統(Token System)而言,該業務的估值顯然已達到 10 億美元。我們的代幣和NFTs加起來的日交易量可能在每日2億至3億美元之間,我們的代幣生態系統(Token Ecosystems)的市值大概在30億至40億美元左右,繼續保持NFTs銷售 記錄。 C: 甚麼原因驅使你創立Animoca Brands? Y: Animoca Brands有「多個」歷史。我認為Animoca Brands的起源始於 2014 年,當時是一家真正專注於手機遊戲的視頻遊戲公司。但在 2017 年底,當我們看到NFTs的機會時,我們發現了比電子遊戲更大、更重要的機會 — 圍繞數字產權的機會。所以,今天的Animoca [...]

專題

初創企業逆市展力 | 數量按年增6%達3360家 | 港獨角獸再增長

今年StartmeupHK 創業節2021在5月底於線上舉行,為期5日涵蓋14個主要活動,包括主題演講以及圍繞人工智能、金融科技、ESG(環境、社會、企業管治)、智慧城市、醫療健康、房產科技等熱點話題的討論。事實上,香港投資推廣署(InvestHK)去年尾曾進行初創企業統計調查,發現香港初創公司數目竟在疫市下按年增加6%至3,360家,僱員人數多達逾萬名。然而本港初創在市場信任、營運成本、人才及資金籌集方面均遇到嚴峻挑戰。生活服務平台Toby的聯合創辦人及行政總裁鄭會杰(Jason)就於創業節以過來人身份,分享自身創業及融資經驗;亦有創投公司以投資者角度,分享對初創企業的看法。無獨有偶,本地初創Animoca Brands亦於上月中完成8,888萬多美元(約6.93億港元)的融資,公司最新估值已達到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成功晉身「獨角獸」行列。 儘管新冠病毒疫情、社會事件及中美貿易戰為本港帶來種種經濟挑戰,香港的初創生態系統卻表現出非凡韌性。香港投資推廣署(InvestHK)進行的《2020年初創企業統計調查》顯示,截至2020年11月,香港總計有3,360家初創公司,按年增加6%,較2017年多51%。目前本港初創僱員,包括創辦人在內,共有10,688名,雖然按年大減14%,但仍然比2017年多69%。至於場地總數方面,香港初創現時分佈在116處共享工作空間、孵化器和加速器,場地數量按年增多26%,相對2017年增幅更高達87%。 初創企業涵蓋的行業廣泛,截至2020年底,本港初創公司以金融科技(468家)、電子商貿/供應鏈管理/物流科技(385家)、專業或顧問服務行業(357家)的數量佔最多。另外,資料、電腦及科技(315家)、數據分析(241家)、設計(234家)、教育與學習(171家)及硬件製造(163家)等,亦是初創企業涉足的熱門領域。 儘管69%初創公司創辦人是香港本地人、另有5%是回流香港人士;26%的本港初創企業創辦人並非本地人,其中15%來自中國大陸、12.3%來自英國、10.7%來自美國,另外亦有來自澳洲(9.1%)、法國(7.9%)、加拿大(7.7%)、新加坡(4.5%)、德國(4.1%)、印度(3.5%)、意大利(3.5%)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成本人才資金成港初創三大挑戰 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於2020年中,以問卷調查並訪談本地初創企業,受訪者遇到的最大挑戰是難以取得客戶信任(39%),其次為本地營商成本不停上漲(37%)、未能聘請適合人才(34%)、資金不足(31%),以及難以尋找投資者(28%)。本地社會對創科多抱懷疑,不過,獲科技園及數碼港培育的公司更容易申請銀行服務,而企業與大學合作一同申請政府資助,其審批過程亦更順暢和快速。此外,牽涉私隱問題的創新科技特別容易受社會關注,本地消費者會格外小心選用相關產品和服務,本港企業對此類產品的接受程度亦不高。 本地大學畢業生不太願意放棄穩定職業,以投入初創圈;加上本港對商業人才的培育遠遠超過技術發展,以致科技人才供不應求。此外,本地人才成本高昂,亦增加本地初創營運困難。參考統計處數據,目前本地從事專業、科學及技術活動的僱員,每月工資水平中位數達2.4萬港元(約3,100美元),相對在深圳從事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的僱員每月工資約2,150美元,高出44%。 初創企業初期需消耗大量資金,目前本地初創的創業資金由數十萬至數百萬港元不等,惟不少創業者於初期近乎零收入。然而,由於本港缺乏活躍的天使投資者,企業需尋求海外投資,只有少數未能參與培育計劃的企業能在初期透過私人市場募集資金。即使投資者有興趣,亦可能因投資金額過大,難以達到收益目標而告吹,令初創企業集資難度大增。現時本地初創支援主要由科技園及數碼港負責營運的政府資助創業培育計劃,兩者分別向每家初創企業提供86萬至 600萬港元和50萬港元的資助,然而受惠企業只屬少數,申請成功率逐年下降。根據立法會秘書處數據,科技園創業培育計劃的申請成功率,由2015/16年度的48%,下降至2018/19年度約30%。數碼港曾於2016年將名額加倍,但2018/19年度的申請成功率仍然只有16%。 產品市場契合度是創業關鍵 營運初創一開始必需「燒錢」,所以大部分初創必定經歷募資(Fund Raising)階段。生活服務平台Toby自2016年開始創立,目前已達收支平衡,Toby聯合創辦人及行政總裁鄭會杰(Jason)在StartmeupHK 創業節2021論壇中透露,Toby總共經歷3輪融資,集資共約320萬美元。「一開始要辭去正職,更要聘請工程師建立最小可行產品(Minimu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