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

豐富海洋生物多樣性 為漁業可持續提供源源動力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第十四項目標是保育海洋與海洋資源,以確保生物多樣性並防止海洋環境劣化,細項包括在2025年前,預防及大幅減少各類型的海洋污染,尤其來自陸上活動,包括海洋廢棄物和營養物污染。2030年前,提高海洋資源永續使用對小島嶼發展中國家(SIDS)與LDCs的經濟效益,包括透過永續管理捕漁業、水產養殖業與觀光業。關於一個健康的海洋,香港海洋生態協會主席梁美儀教授認為,清潔及生生不息是當中的重點,協會旗下的「富蠔計劃」,為促進香港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和保育可持續的海洋環境而努力,過程中結合科研教育和公眾參與,提昇生態保育的意識,並為香港可持續漁業出一分力。 撰文:鄭敏琴      攝影:張展銳 香港蘊藏了異常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本地水域錄得近六千種海洋生物,數字超過中國全國海洋物種的四份之一,香港的海岸線僅佔全中國的0.03%,故海洋生物多樣性稱得上「富可敵國」。要保護這個豐富多元的生態系統,策略性規劃海洋保護區是必須的。但船運、旅遊和捕魚等人類活動會受到不同程度的規管,讓重要棲息地及物種能繁衍休息,使海洋生態重現生機。 香港海洋得天獨厚 海洋其實賦予人類很多資源,提供了漁業資源及美麗的大自然,梁教授表示,夏威夷會劃出保護區,市民可以去餵魚,帶著潛鏡會看到很多色彩斑斕的珊瑚魚,但政府不會容許所有魚都可以食用,當地的的收入來源來自旅遊,政府重視生態旅遊,因此致力進行海洋保育,定出法規,教導當地漁民不需捕捉所有魚類,形成可持續的發展。遊客不可以站在珊瑚上,如餵魚,需要到指定的機構購買魚糧,務求將破壞海洋的機會降低。 一個健康的海洋,也代表著有豐富的多樣性。梁教授解釋,可以有三種界定,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及生境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即海洋生物有不同品種;基因多樣性,是指基因對大自然的平衡很重要,生物若有某些基因,就可以度過危難;生境多樣性,是不同的棲息地多樣性,香港的生物多樣性差不多接近6,000個品種,是相當多,因著香港西邊水域受珠江淡水河沖下來的沙泥及淡水的影響,形成鹹淡水河口,但香港東邊受到海洋的水流影響,兩個形成一個梯度,由很鹹的海洋水去到很淡的水,於是不同的鹽度,孕育出不同的生物。」 另一方面,香港大部分地勢都是由火山岩所造成,形成很多石礁的地方,大部分八成的海岸都是石礁,在東邊有很多沉積岩,例如鴨洲及東平洲,沙泥經過數百年累積,那些生境會引入不同的生物。米埔在河口的三角地帶,沉積物的地方形成一個泥灘,很適合紅樹林生長。米埔是泥灘,泥灘的生物會圍住,可以給小鳥提供食糧。如果我們要看到生物的多樣性,便應該保護不同的生境,才確保有不同的生物能生存下去。 生物多樣性  為人類提供服務 市區很多屬填海地方,從文獻上得知,在上世紀40年代,香港很多大型鯊魚,很多不同品種的石斑魚,但現在都消聲匿跡。尖沙咀其實是一個沙灘,因為要發展,便填海;九龍城市中心,以前是鹽田種米的地方,在獅子山附近有一條大河,有很大的河口,當時不只是產鹽,也是捕撈珍珠的地方。 石屎化的城市,令退潮的時候,生物因為熱和脫水的情況而死亡,最常見的藤壺、蠔及水蟑螂已愈來愈少。在2014年,時任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提出,以生態海堤去提升生物多樣性,而梁教授便接受邀請,於當年著手研究,在2016年開始籌備,2017年進行第一個實驗,在澳洲引入生態磚,於屯門和大嶼山進行測試,磚頭有凸出的位置可以儲水遮陰,同時凸出來的部分,中間可以讓生物躲起來,不會讓獵食者吃掉。「經過一年後,我們將生態磚與平滑的磚作比較,其中一組磚加上蠔,發現生境越複雜,會有更多不同的物種,而加上蠔的那個就最豐富。我們所發表的文章,亦被歐盟都用來做環境政策的參考,政府相信方向是對,於是擴大計劃。」 各國政府都在致力增加及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梁教授指出,海洋生物多樣性其實有利人類生存,例如紅樹林可以防風擋浪,在南亞海嘯時,泰國很多地方都很嚴重受損,但有紅樹林的地方就安然無恙,如果生物多樣性越高,生態系統穩定性越高。「我經常問學生,如果讓你搬進納米樓,可以帶三樣的家具或電器,很多人會選擇一張床、一部冷氣機及一部雪櫃,其實生物都是一樣,需要一個舒適的地方睡,不會被吃掉,另外溫度要適中,然後是要有東西吃,我們就基於這個概念去設計海堤。」 愈複雜 多樣性愈豐富 香港大多數的躉會用石屎躉,之後用花崗岩砌上去或一些石堆,會看到上面沒有什麼生物;其次在退潮時,熱壓太熱,生物都死掉,在天然岩岸當看到藤壺死亡,因沒有遮蔭及儲水地方。梁教授發現,天然岩岸若有15度至20度斜度,有罅隙,面向太陽不同位,能儲水,便會看到石頭有不同顏色,其實是微生物,會吸引素食的海洋生物前來,例如荔枝螺、蟹或鮑魚。海堤要夠粗糙,才可以令到有機物質停留,細菌和微生組就可以吸取這些營養,當它群落成長,就會吸引其他生物,形成一個豐富的生態系統。梁教授購入以色列組件作測試,要改善原有的海牆設計,一般海牆,尤其底部,都是用石屑,石屑需要保護,而裡面支撐的鐵架,稱為V-Bar,需要鹼性,但是海水酸鹼度是8,所以先要令到這些組件表面的pH值要降低,故轉用玻璃纖維,表面要令到粗糙,並設計出儲水的地方。 「測試發現,匯聚了很多生物及魚,有青口及珍珠蚌,能為海洋帶來清潔。這些濾食性生物,靠水裡的有機物為食物,包括微生素,蠔也是濾食性生物,一隻蠔一天可以淨化100公升水,如果整個海堤有很多濾食性生物,便可以改善水質。這亦是協會推行富蠔計劃的原因,項目受紐約Billion Oysters Project啟發,在海中放置蠔殼為海洋生物製造微生境,從而增加海洋生物多樣性,並通過教育項目提高年輕一代對生態修復和海洋保育的意識。」 在悉尼及西雅圖都有進行海堤項目,尤以西雅圖為最大型,當地處地震帶,海堤不穩定,因為交通開始擠塞,需要重建整個海堤,但海堤位置是年幼三文魚游出大海必經之路,故政府希望做出一條生態走廊,與此同時,因為面對氣候變化影響,海平線會增高九呎,將整個海堤升高,整個計劃做了很大型的工作。 現時,梁教授在荃灣麗城花園亦進行了測試,以多面體的防波石隨意放置,放了蠔殼,另外,將磚設計成紙飛機的模樣,當太陽經過時,會有陰涼位置,不用一年,已吸引了12組生物,而放置了蠔殼的,也吸引了38組生物。事實上,麗城花園的避風塘,水質欠佳,但仍可以吸引了眾多生物,證明多面體的磚更勝一籌。   將人工海堤生態化 其實香港有84%的海堤屬天然,香港目前有8個海洋保護區,但海洋保護區也不是很完整地受到保護,除了鶴咀之外,其他都是公園,仍然可讓人游泳潛水,但不准去捕捉任何生物。「南大嶼山公園去年才成立的,接下來會再有的是在機場的第三跑道對出,現在已經在做立法程序,然後會在牛尾海這邊,建立一個漁業保護區,和海洋保護區差不多。」 香港海洋生態協會除了富蠔計劃,亦有數個方向,主要想做生態修復,梁教授稱,氣候變化正影響整個生態系統,以前冬天時,很多溫帶的藻類會開始生長,例如馬尾藻、昆,為素食生物提供食物來源,不過海膽繁殖快,很快吃光藻類,魚便遭殃,因很多魚苗需要住在這些藻的群落,沒有了這些棲息地也會影響到漁業。「我們發現漁民會捕捉紫海膽,但很少捕捉長刺海膽,因為味道欠佳,於是我們改以生菜及粟米餵養,令顏色很漂亮,而且變得美味,與紫海膽沒有分別,我們鼓勵漁民捕捉販賣,不過產業鏈還沒有形成,主要是欠缺有牌的加工場可以處理海膽。」 梁教授打算仿傚印尼做法,進行清長刺海膽行動。印尼也有海膽泛濫的現象,但他們將長刺海膽用來餵養龍蝦。香港亦有很多人養龍蝦,如可以配合做這事,便大大提升保育藻類。此外,就是宗教放生問題,協會內有成員是佛教聯會及道教聯會的代表,也著力講解放生的原理,希望讓善信明白,能夠保護生命和拯救生命,已經是一個放生,而放蠔殼,生物在蠔殼寄居繁衍,提升海洋生物性,同樣有著放生的道理。   ============= 延伸閱讀:追逐SDG永續發展目標 借力運動產業達至成功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ceo.entrepreneur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

企業策略

施永青倡「可持續發展」地積比誘因 解決建屋問題

環保促進會公佈「香港企業可持續發展目標實踐調查」報告。調查發現,港企在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實踐,相比大型企業,中小企較少鼓勵員工為可持續性挑戰提供創新解決方案;另外,環保促進會主席施永青,作為房地產界企業,建議政府引「可持續發展」地積比誘因,在加快香港建屋量之餘,亦能同步解決政府財政壓力,配合舊區重建及推動可持續發展。   聯合國於2015年9月公布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並於2016年1月1日正式生效。近年企業逐漸重視「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ESG),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UNPRI)亦表明SDGs為公司ESG報告問題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框架。負責任投資者越來越多地使用SDGs來評估公司風險,同時也將SDGs納入投資框架。 環保促進會主席施永青表示,作為房地產界企業,該會建議政府可以考慮如發展商能於發展不同項目時,加入可持續發展的元素,可給予發展商額外10%地積比,在加快香港建屋量之餘,亦能同步解決政府財政壓力。此外,舊樓業主在獲得額外發展地積比例後,將更樂於配合舊區重建及推動可持續發展。 環保促進會於今年5月至9月期間,向180個企業會員進行問卷調查,旨在了解企業在SDGs的實踐情況,識別需要改善的範疇,並提出改善建議,以推動企業更好地實踐SDGs和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調查結果顯示,17項SDGs當中,被訪企業現時實踐得最好的目標為:目標四:優質教育、目標八:體面工作與經濟增長、以及目標十六:和平、正義與強大機構,三項目標的採用率均超過八成。結果亦顯示被訪企業實踐得較差的目標包括:目標一、沒有貧窮(39%)、目標二:零饑餓(37%)、以及目標十三:氣候行動(47%)。 此外,測試亦發現目標九(工業、創新和基礎設施)在大型企業(63%)與中小企(37%)的採用率差距最大,由於中小型企業很少有獎勵計劃來鼓勵員工為可持續性挑戰提供創新解決方案。同時,對於中小型企而言,進行改造以使其前提更配合可持續和提高資源效率並不常見。   調查公布同日,環保促進會邀請企業及機構進行可持續發展論壇。(左起):新世界發展可持續發展主管鄧業煒、消費者委員會總幹事黃鳳嫺、環境局局長黃錦星、環保促進會行政總幹事何惠萍及環保促進會主席施永青。   參與「可持續性評估」 提升企業管治 因應調查結果,環保促進會提出三方面建議,在可靠和可持續的現代能源方面,企業應採用更多可再生能源,並投資予潔淨能源相關的產品或項目。此外,參與「可持續性評估」可確保企業有效履行企業管治。在採用可持續的消費和生產模式上,企業應通過可持續採購和供應鏈管理,擴大企業對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施。在採購決策時,企業不應僅基於價格,而應同時考慮其對環境和社會的長遠影響;多採購環保、節約能源、節約用水產品;審核供應商,以確保沒有強迫勞動和工人權益得到保護;購買授予環境標籤和公平貿易標籤的產品;優先選擇僱用弱勢社群的供應商,採用社企的服務或其供應的產品;加强與供應商合作,提出解決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方案。 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企業應盡快評估氣候風險及掌握過渡低碳經濟,所帶來風險和機會,制定政策和行動解決方案。同時,企業需要制定二氧化碳的減排目標,並增加使用替代運輸燃料(例如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或生物柴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