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PMQ變奏曲 | From the past to the future

市場持續地變,於是常有人打趣說,惟一不變的,就是「變」本身。過往有「文化沙漠」之稱的香港,經近年引入Art Basel藝博展,以及新建成的多個嶄新藝術建築如大館、M+及明年開幕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之推波助瀾下,一時之間藝術及文化風氣大盛,卻又對舊有的藝術機構帶來不少經營上之挑戰。PMQ元創方(下稱PMQ)創立7年,正正陷於半新不舊的尷尬位置,其總幹事陶威廉(William)指出,市場挑戰總是不斷,故此PMQ亦會努力求變,藉此為香港年青設計師帶來更多發展機遇。 前身為已婚警察宿舍的PMQ於2014年開幕後,一直在推動香港年青設計師發揮創意,並將之發展成商業經營的領域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而每年一度的deTour設計節,更已成為展現香港本土年青創意力量之年度盛事,通過一系列展覽及創意活動,為本地及海外年輕設計人才、藝術家建立交流平台。 本年度的deTour以「有(冇)用」為主題,藉此探討設計創作的可能性,並帶來了合共15個特色設計裝置,分布於PMQ不同位置,以無限創意,啟發大眾的想像及反思空間。這屆deTour於去年11月26日開放予公眾參觀,亦即是西九M+開幕後的兩星期,面對M+開幕首天已有1.1萬人次入場參觀,PMQ在這方面的壓力可想而知。 同步成長 沒有任何衝突 人總是貪新忘舊,一個如此萬眾期待的國際性建築項目之落成——M+,一時之間成為全城,甚至亞洲藝壇的矚目焦點,雖只是成立了7年的PMQ,亦難免被比下去。你不怕PMQ被搶去光芒?筆者直接問道。William在乍聽問題後,卻顯得很平淡,平靜地道來:「這是一定會發生的。當有新的landmark出現時,一定會搶走市場的焦點,以及公眾的注意力。然而我亦認為,無論大館、中環街市、M+、南豐中心等,其實大家都在從事不同的事情,是沒有競爭上的衝突,如大館從事的是藝術活動、中環街市是零售層面較多、南豐中心是以紡織為主題,大家均是在香港這個充滿創意的環境中同時出現,同步成長,並不存在任何衝突。」 他更認為,市場氣氛如此熾熱,反而帶來更多好的影響。「事實上,目前的熾熱氣氛,不是近一兩年來的事,自從2013年開始在香港舉辦Art Basel後,便已對香港整體藝術市場帶來很大影響,由此令愈來愈多普羅大眾接觸藝術,他們未必是去搜購藝術品,大多只是去參觀而已,但每一年都有很高的入場人次紀錄。而M+的出現,更成為了非常重要的轉捩點,加上還有明年開幕的香港故宮博物館,將會更為加強及加快香港在亞洲及國際藝術及設計市場上的地位。」 持續在變的PMQ 藝術與設計,以目前的市場發展而言,兩者已是密不可分。設計本質雖然仍作為一種技巧,以進行產品功能設定,亦有時候被視為藝術品,那當然是指出色的設計作品而言。從這個市場情況去引申,向來以推廣設計為市場定立的PMQ,在現時或往後的經營及發展上,會否變得裹足不前?「對,藝術及設計兩者之間的分別是愈來愈模糊化了,但PMQ的市場定位,從來都不是以守住設計領域的定位為目標。PMQ在創立之初的目標,是為年青設計師提供場地去發揮創意,並銷售他們的創意產品,這在開幕不久後已經做到。然而世界一直在變,我們發覺單單如此做法是不夠的,雖然已有近100名設計師進駐,但在功能的發揮上仍然不大,於是在第三年開始,便帶領他們去外國,為他們提供資助,從而得以參與外國的時裝節及展覽活動,在外國增加曝光機會,並令外國市場認識他們、學習與外國商人做生意,不過最重要還是擴闊眼界,從中得悉自己的設計作品在國際市場上之水平。」 其後,再發展至第三階段,令受惠的設計師,不再局限於PMQ內的租戶,開始吸納PMQ以外的設計師。「我們舉辦了一些項目讓其他設計師去參加,如deTour就是很好的例子,還有其他展覽活動,設計師可以透過這些活動展示個人創意,同時間PMQ亦在設計圈內發揮更大的影響力。」「PMQ The Coffee Agenda咖啡生活市集」亦是當中的例子,很多創意人才來自「咖啡師」這個界別,如今活動已成每年一度的業界盛事。 [...]